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论析
2019-02-11罗顺元李秋梅
罗顺元,李秋梅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治理思想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人们的需要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揭示了新时代人们的需要由基本需要转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说明当前需要破解的突出发展难题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美好生活需要本身包含着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但当前存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治理①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便用“治理”代替了“管理”,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不够充分的问题。新时代,为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难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习近平的生态治理新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习近平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的三个维度
在新时代,生态治理理念绝不能是“先发展后治理”,绝不能以“黑色发展观”为核心,也绝不能是“碎片化治理”和“运动式治理”。新时代生态治理新思想须体现“绿色发展”理念[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思想等。也就是说,新时代生态治理理念已经由先发展后治理转变为发展与治理并举的绿色发展,由碎片化治理转变为“生命共同体”下的整体式治理,由运动式治理转变为制度化治理。
(一)由先发展后治理转变为发展与治理并举的绿色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少企业曾经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2]的道路,甚至有些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先发展后治理”理念强调经济发展是第一位,是“增长至上”[3]的发展观,不断地以高速发展态势拉动经济高速大幅度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导致我国包括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在内的能源资源的过度开发,且在生产中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较严重,以致如今有些资源难以为继。另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牺牲“绿水青山”来换取“金山银山”,忽略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生活垃圾以及工业排放的“三废”污染物不断增多,从而导致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并日益成为发展中的突出难题。这种以“黑色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先发展后治理”理念,忽略了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生态问题没有及时得到治理,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发展不可持续等严峻问题。
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4]。因此,中国要想避免“生态灾难”、破解当前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发展难题,就必须要以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转变“先发展后治理”这种事后治理观,“推进绿色发展”[1]。事实上,绿色发展体现的是发展与治理并举的源头治理思想。绿色发展通过发展绿色科技、制定生态法制,不断提升绿色GDP的比重,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发展理念,其核心是“人对自然的改造更加符合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5],这就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既要做到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还要做到对自然的改造能够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在现在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理念已经由“先发展后治理”的思想转变成了发展与治理并举的绿色发展,这既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国情要求,也是服务全球生态安全、顺应国际绿色发展潮流的世情要求。所以,在实际发展中要边发展边治理,通过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共荣,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二)由碎片化治理转变为“生命共同体”下的整体式治理
“碎片化”原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如今“碎片化”一词被广泛地运用到多个不同领域,生态治理领域也不例外。碎片化生态治理一般是指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没有形成整体化治理思维,生态治理主体单一化、治理行动缺少互动、治理效果不佳的生态治理理念。具体来说,碎片化治理就是没有整体环境规划和整体生态治理规划。传统的生态治理中,生态治理的规划和布局还不够有机统一,各个地区一般只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负责。由于气候、环境等生态问题是属于地区到国家甚至全球的整体性问题,治理生态需要相关区域所有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开展治理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如果各个地区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治理的思维,就会导致生态治理效率低;甚至还会导致某地区治理后,仍然有可能会再污染、再破坏的情况。河流流域的生态治理尤其如此,如果不能从整个流域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上下游各自为政,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6]。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要求社会发展以自然环境为前提,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从横向和纵向上全面系统把握社会机体的结构特征以及社会形态演变,深入并全面把握社会这个不断变化的有机整体。事实上,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体现了整体性思维,要求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考量。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治理理念是把自然、社会和人这些客观存在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综合考虑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进行生态治理规划,实现生态治理的现代化。“生命共同体”下的整体治理理念要求摒弃碎片化治理的弊端,统一制定环境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治理,各个地区联防联动、加强协调互动,共同发挥治理作用,更加全面地解决一些地方在生态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在现在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理念已经由碎片化治理转变为“生命共同体”下的整体化治理。这是科学的生态治理方式,不仅能够正确高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还能让人们收获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从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由运动式治理转变为制度化治理
我国传统的生态治理很多时候呈现一种运动式治理状态。一方面,运动式治理的确提高了生态治理的速度,提高某个区域的生态治理效率,有利于短期内实现一定的生态治理目标。但是另一方面,运动式生态治理缺乏制度性,因而治理质量不高,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生态破坏的问题。事实上,运动式治理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政策之治”[7],而不是根本的法治制度之治。在运动式治理观看来,是当某个地区出现生态问题时,就通过以地方政府为主的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方式进行生态治理。运动式生态治理主要依靠具有短期化、应对式特点的政策进行。哪个地区出现了污染问题,就在哪里紧急出台针对性的补救治理措施;发生问题后再治理,再发生问题又再去治理,不断循环反复,没有充分发挥已有相关制度和法律的效用。这种运动式治理思想指导下的治理效果总是短暂性的,并且这种短暂性成效还会随着运动结束又产生问题反弹,如此往返重复,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运动式生态治理思想,增加了生态治理成本,致使人力物力浪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8]新时代,要推进中国治理现代化,“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化治理思想”[9],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与运动式治理相对应的一种治理思想,制度化治理成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选择。
制度化治理即通过法律、制度来治理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生态文明建设囊括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范围,明确生态文明法治要求: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10]。可知,法律制度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保障,生态文明必须要通过法律制度来加以推动,通过法律制度来预防生态环境破坏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由运动式治理转变为制度化治理,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好已有的法律、制度的作用,预防生态环境继续遭到破坏,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明确企业、个人的法律责任,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格惩治,通过责任制来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保护环境,从根本上防止生态再破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理念已经由运动式治理转变为制度化治理,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二、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的必要条件
新时代,贯彻落实发展与治理并举的绿色发展理念、“生命共同体”下的整体式治理观、制度化治理思想这些新的生态治理理念是能够实现并且一定会实现的。新时代,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生态科技得到很大进步,这从物质技术层面为贯彻落实新的生态治理理念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制度层面为贯彻落实新的生态治理理念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人们生态价值观的进步,更是从思想层面为贯彻落实新的生态治理理念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物质技术层面:生产力和生态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提供了物质保障。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以及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战胜了种种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贡献率在30%以上,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方面名列世界前茅。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并且,在一些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顶尖创新成果,如深海探测潜艇蛟龙、北斗导航系统、天宫国际空间站、高铁、航母的制造和第五代战机歼20的研制成功等,这些都代表着最先进生产力水平,说明中国生产力、创新力在不断增强。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均收入以及人均消费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显示: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43元,1990年增长到了1,510.2元,1995年增长到4,283元,2000年增长到6,280元,2015年增至31,194.8元,可见增长幅度之大。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到1990年的686.3元、1995年的1,578元、2000年的 2,253.4元,2015年已超过1.1万元。收入的提升从侧面反映出消费水平的提高。由上述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二是我国脱贫工作成效显著。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突破性成效。总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为贯彻落实新的生态治理理念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生态科技的发展为贯彻落实新的生态治理理念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绿色能源技术取得很大发展,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物产生。同时,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也得到很大发展,如:可以通过生物过滤、负离子技术、膜分离、吸附法、半导体光催化、离子液体吸附、静电技术等技术来治理空气污染;还可通过化学电解、热处理、物理和生物处理等技术治理水污染。并且,我国绿色生产技术也为实现绿色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包装技术以及绿色生产设备开发利用技术实现绿色生产等。生态技术是新的生态治理理念贯彻落实的技术保障,生态科技的发展可推动绿色发展,可为实现整体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可见,生态科技的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提供技术支撑。
(二)制度层面: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提供了制度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一个重点任务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1],可见,制度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力度最大的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38次会议中有20次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关[12]。5年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如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指出“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补偿制度可以有效地约束生态环境消费以及激励保护环境的行为。因此,生态补偿制度可为贯彻落实制度化治理思想提供制度保障。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河长制明确了河流治理方面的责任主体和管理主体,有利于解决河流的复杂问题,有利于贯彻落实制度化治理思想;同时,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的完善,也为贯彻落实新的生态治理理念提供法律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以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推动中国生态建设法治化发展进程,也为贯彻落实新的生态治理理念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思想层面:生态价值观的进步提供了推动力
生态价值观的进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提供了推动力。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思想。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我们再也不能简单地唯GDP论英雄,要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生态建设成效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13]2015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十余年来,“两山”思想深入人民心中,日益完善,促使我国企业走上绿色发展道路,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也不断地促使人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反复强调了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例如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1]等,说明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问题。这些反复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着当代人们的生态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使人们逐渐转变以往的消费取向和生活方式,逐渐追求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化的消费取向和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态价值观获得了很大进步。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等问题。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因此带来的生存危机唤醒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人们逐渐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性,深刻领悟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绝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摆脱环境危机的渴望,促使人们自身努力践行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的主要举措
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的主要举措至少包括: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用制度确保“三大污染”攻坚战的胜利。
(一)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必须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让绿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固有底色。首先,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14],因此,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发展生态科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适应“新常态”。其次,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政治发展,明确绿色发展的政治责任。领导干部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治理新理念,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生态建设成效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13]的科学的政绩观,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从政治责任的角度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同时明确并落实监管部门和相关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对不作为、乱作为、不担当的责任者进行问责和惩处,使领导干部肩负起绿色发展和生态治理的政治责任。再次,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文化发展,倡导绿色健康的精神文化追求。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而绿色健康的精神文化是贯穿于美好生活满足和实现的过程,那么,绿色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其迫切性。而今,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文化建设,就要倡导人们追求绿色健康的精神文化,营造健康环保的文化氛围。最后,还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生活,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1],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1],使机关、家庭、学校、社区等都呈现绿色的底色,使人民成为绿色底色的守护者。
(二)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需要以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15]。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16],只有创新才能决胜未来。因此,只有发挥科技创新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
首先,以科技创新推动实现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即以生态化的原则去发展产业,进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使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以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生态化,就要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第一,不断创新和改进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运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技术,立体开发多层利用技术,时空掩体合理配置技术,系统调节控制技术,普及农业综合利用技术、农作废弃物的资源再生技术等,不断研究和改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技术,以推动农业发展生态化。第二,不断创新和改进生态工业技术,创新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生态工业,推动工业生态化。第三,不断创新和改进服务业生态技术,推动服务业发展生态化。
其次,以科技创新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用产业发展的理念去保护生态,实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保护生态环境,以产业发展的理念来保护生态。因为产业化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所以,生态产业化就是要把产业化的理念运用于生态保护,使生态保护成为一种行业需求和实现利益的产业,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用制度确保“三大污染”攻坚战的胜利
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要通过生态制度建设来确保“三大污染”①这里的“三大污染”指的是危害最严重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包括工业生产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废水、垃圾等的污染。攻坚战的胜利,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中强调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15]。而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最重要的就是确保“三大污染”攻坚战的胜利。“三大污染”攻坚战要取得根本上的胜利,必须要靠制度来确保,要把“运动式治理”转变为“制度化治理”,通过制度建设来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15]。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强调“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17]以发挥制度和法治的引导、规制功能。可见,要从根本上破解生态治理难题,保护生态环境,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谁也不能越过生态保护的红线;无论是谁如果敢越过生态保护红线,都必须受到相应法律的制裁和惩罚。总之,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就必须要用制度来保障,要建立健全防污治污的法律法规,并且严格执行,以确保“三大污染”攻坚战胜利,为美丽中国的建成夯实牢固基础。
综上所述,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刻学习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的内涵,意识到现在已经具备贯彻落实这些生态治理新理念的必要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中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治理新理念,打赢“防污治污”攻坚战,为建成美丽中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努力奋斗。探讨分析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上有助于梳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的科学内涵,丰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的新举措,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在实践上,以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指导当代中国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平衡的问题以及生态治理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