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机制
——习近平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解析
2019-02-11张天浩
张天浩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文化的“兴”和“强”关系着“国运”和“民族”,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也是宣示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让“历史进步”中的中国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融通古今中外进步资源,与时俱进,通过理性传承、创新发展和价值引导,忠实发展“为人类求解放”[2]事业。
一、传承机制:三个理性浚源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既需要以浚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还需要浚源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理性浚源古今中外进步的人类文明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生成和进步的“源流”。
(一)理性浚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深刻根植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3]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进步的共同结果。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蕴含着从先秦子学到宋明理学等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的鸿篇巨制,体现了从先秦诸子到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的知识、精神、思想、智慧和品格等,包含有丰富的人文、哲学和治国理政智慧等,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丰厚文化遗产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兴盛的独特优势,也是新时代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面向世界进行中国表达的重要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离不开中华民族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点为指导,以坚守中华文化本身的立场为中心,立足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现实,不断浚源其所蕴含的品格和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着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新时代,继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浚源,对于坚定社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兴”和“强”有着深刻又深远的影响,也是“国运兴”和“民族强”的关键。新时代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首要前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理性浚源、坚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保护、爱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特色鲜明、富有创造性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特价值和精神世界的路径。
(二)理性浚源马克思主义资源
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会受到民族、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19世纪中叶,中国的国门伴随着列强的入侵被迫打开,国家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剧变,在炮火中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各种救亡图存的思想观念涌入中国,就是在这一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俄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这给同样有着广大农业人口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扩散中,在中国革命分子与共产国际的共同努力下,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形成了以这一科学真理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由此,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带领着中华民族向“站起来”迈进。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华民族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中“站起来”,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再迈向“强起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并在不断进步的中国历史实践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历史、实践和文化的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与中国化,生成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鲜活”“生动”、富有生命力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引导,这也成为了十九大召开后中国共产党坚定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从浙江嘉兴的一艘红船开始驶向井冈山、长征、延安等革命道路开始的,艰辛的革命道路不仅生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丰厚的红色革命精神文化,还随着革命道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大众化传播。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承续红色革命精神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途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如:“奥运精神”“抗灾精神”“航天精神”等等。这都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依托。
(三)理性浚源有益于吸收滋养中国文化的国外文化精髓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成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文化,既包括中国的,也包括所有有益于滋养中国文化、推进中国文化进步的世界文明和文化。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理性浚源、借鉴和吸收有益于滋养中国文化的国外文化,坚持“洋为中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原则和方法,着力融通各种有益于滋养中国文化的国外文化精髓,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和进步,这也有利于防止社会主义文化“进步”陷入“唯一”之中。学习、借鉴国外文化有助于中国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进程,有助于中国了解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将其中有益于滋养中国文化的国外文化进行科学的批判吸收,对其进行必要的借鉴,而不是全部排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践行者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过程中,都会对前人所创造的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和借鉴。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让世界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还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新时代要在继续推进中国文化的进步,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成为引领大众精神的同时,还需要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吸收借鉴有益于滋养中国文化的国外文化精髓,来不断推出具有中国独创性的中国文化,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二、创新机制:五个坚持
中国共产党承续马克思“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和事业,在历史实践创造的过程中也不断进行着文化的创造,文化的进步也将越来越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活力,“文化进步”与“中国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4]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创性与时代性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血脉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发展中进步的,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还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生成了凝结着党和人民意志的革命文化。中国自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创造中理性浚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不断发掘其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和进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既要薪火相传,还要浚源中华文明的活力,让“源”在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践中与世界多彩的文明一道,成为中国和世界的精神指引。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为的是服务绝大多数人,即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科学。浚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革命精神文化,革命精神文化进一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马克思主义思维和方法的展现。新时代,要继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历史、实践、人民已经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进步的过程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继续创造了更多的中国故事,这一指导与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强大力量的展示。[5]新时代,面对各种多元文化的冲击,坚定文化自信更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人民、文化、历史相结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四个自信”,在不断的实践创造中实现文化的创新进步。
(二)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地继承转化中国文化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在不同阶段的产物,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资源。[6]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历史文化与实践创造相结合,科学地继承转化中国文化,使历经数千年依然发挥着鲜活生命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赋予中国文化新时代新的生命,坚持百花齐放的视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次进行发掘,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当时的封建政权统治,所以,对于其创新首先要进行科学的扬弃,去其封建性、落后性的糟粕思想,留其具有时代价值的精髓,如:“以人为本”“天下为公”等在中国永久都不会过时的思想精华,使其成为对今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元素,服务于三个倡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多元文化,并将其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价值理念中,使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和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要科学地继承转化中国文化,不断推动中国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上更加自信。
(三)坚持发掘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的新材料
当前,对文化自信构成严重威胁的多元文化有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进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以抵制当下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的多元思潮借助各种新媒体再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创新的革命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革命前辈等进行虚无、歪曲和丑化,避免一些缺乏辨析能力的人开始对中华文化迷失了方向,在继承、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途中彷徨犹豫。此外,各种多元文化与思潮还渗透到哲学社会科学、文艺工作等各个领域,这对于传承、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为破除这一阻力,急需要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的新材料,挖掘史实,发现新的史实、新的材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续提炼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新的文化,构建新的文化话语,直击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所歪曲的言论,解决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问题,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和民族化。
(四)坚持思考和研究当前中国与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当下,世界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对于解决世界发展面临着的重要问题应该做出反应。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与创造让中华文化包含着大量普遍适应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文化,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和进步,应该以新时代中国与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中心,从中去挖掘新的与世界和中国发展相适应的文化需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源”,加强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态、体育、教育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阐释,发现、提出、构建、创新可以与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相适应,并符合当前文化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进步文化。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还需要思考和研究当前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模式给其本身和其他国家发展带来的重大问题,积极汲取世界各文明的精华,回应世界共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提出“中国化”的进步文化、大众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智慧,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坚定文化自信的着力点和着重点。
(五)坚持汲取现阶段各国、各民族中有益于创新中华文化的养分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还需要坚持汲取现阶段各国、各民族中有益于创新中华文化的养分,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坚信社会主义文化渊源流长,不断进步创生的自信。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离不开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对其他民族优秀精髓的吸收与转化,这也是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民族文化进步的特色。[7]新的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文化直面多元文化冲击,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开始面向世界的自信。这主要源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不动摇,立足中国大地和中华文化,依据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现阶段世界各国、各民族中有益于创新中华文化的新文化融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创新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创新进步的驱动力,不断激发出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最大限度的展现“中国”魅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新文化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又赋予其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在世界上发挥中国文化应有的作用。
三、引导机制:三个加强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靠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不仅需要世界的大环境、大背景,同时也需要发展自身,为整个世界的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中国文化为“根”,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进步的重任,创新生成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世界接受中华文化,发挥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发挥中华文化的引导价值,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当前中华文化体现其自身价值面临的一项极其紧要的任务,而关键还是顶层设计,需要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和进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不仅是因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而且也是共产党经受考验,忠诚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新的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进步必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运用其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发挥中华文化引领作用的实践,抵制多元文化的冲击。
(二)加强中华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直面多元文化的冲击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进步,要始终把加强中华文化话语体系的建设放在发挥中华文化的引领作用的实践中,精心打造中华文化话语。关于如何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中国实践、创新中华文化等问题,中国是最具有发言权和表达权的。针对当下多元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新时代中国应继续对一些中华、中国的问题、实践、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提炼,打上中华的标识,全面创新构建对外中华文化话语体系。从现实实际出发直面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问题,不断构建和完善传统价值观念和中华文化的表达机制,实现中华话语的世界转换,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把中华民族话语转化为现代话语、大众话语和世界话语,[8]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式、新表达,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三)加强发展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构建中华文化的世界信息化平台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显著进步和成绩”[9]。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迅猛发展为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传播创造了好的平台与优势,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加强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改革中华文化的互联网表达话语新路径,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世界信息平台,提高对外中华文化的宣传交流水平,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革命斗争史、自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的奋斗历程、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类中华资源展示给世界。但也要注意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另一面,如数以亿计的身份复杂的网民活跃在网络数字化这个虚拟世界中,有着不同的学术、文化、民族等背景,对于网络世界中五花八门的文化、价值、观点等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而且对于一些如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未必看得那么清晰,进而危害世界文化的传承、创新,影响其指引整个人类进步发展的实践。所以,也要依法加强国际世界上网络空间的治理,从各个国家自身出发,为国际网络世界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中华“绝学”与冷门文化。这些中华“绝学”和冷门文化包括有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京剧、豫剧、秦腔等戏曲传承研究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重视诸如此类文化的传承,确保我们的中华文化有人研究、有人继承,并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