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造绿锁风沙 滤得蓝天送北京
——山西京津风沙源项目建管实录
2019-02-11中北大学郭奕阳
中北大学 郭奕阳
十多年前的雁门关外,是还被当地人们称为“大雁不落坡,兔子不坐窝,风起黄沙飞,种啥啥不活”的不毛之地。由于风沙侵袭,生态环境恶劣,不仅危及当地,而且严重影响到首都北京。“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植树种草抑风沙,换得京津天更蓝。”自2001年起,国家正式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项架设京津地区生态屏障的浩大复绿工程由此拉开。十年之后,原本一片片不毛之地被一道道连绵不断的绿色林带守护神所替代,碧绿的林间田园,正在演绎着生态的改善,生命的蓬勃,人间的奇迹。
养“绿”治“黄” 各地都有新点子
2000年3月,北京的那场沙尘暴,至今都让人记忆犹新。突如其来的大风,刮走了两名正在施工的人员,掀翻了一家商店,一时间天昏地暗,狂风肆虐。与此同时,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地,接二连三地出现沙尘天气。
这次沙尘天气,出现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罕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对策,一项根治沙尘暴的“绿色计划”酝酿出炉。200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山西省被列入其规划之内。
山西范围内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涉及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的13个县(区)和2个国营林局。该区域位于山西北部、京津西部、毛乌素沙地东部,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分布广泛,土地十分贫瘠,气候寒冷干燥,大风天气频繁,年降水量小且高度集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要想有效治理风沙源头,选择一条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治理技术路线至关重要。经过众多科技人员的深入调查研究,汲取当地多年的治理经验,一套“量身定做”的水利水保项目技术路线敲定:“坚持恢复生态、增加植被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林果草、梯坝滩齐上,山水林田路、坡沟梁峁川综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同时,根据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保障充足的生态用水,提高林草成活率与保存率”成为先决条件。
按照这一技术路线,各地在工程建设中,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朔州市在项目实施中,以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考虑,梁、峁、坡、沟、滩全面治理,形成了“乔灌混交,发展灌木,滩湾造地,大片封禁”和“沟底筑坝,坡修梯田,山顶林草,综合防护”的综合治理模式。
大同市在项目实施中,采用“七结合”,即植物措施与工程整地相结合,水利与林草、灌溉相结合,水源配套工程与生态移民相结合,人工种草与发展养殖业相结合,沟道工程与坡面治理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水源工程与节水工程相结合。
忻州市在工程实施中,充分尊重当地干部群众意见,水利部门与乡镇政府具体协商组织,村委会密切配合选点定位,乡村联合,集中连片治理。小流域治理采取包干到户办法,即治理前通过“四荒”拍卖、承包落实荒坡荒地使用权,按照集中连片、统一定额、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统一报账,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治理大户组织治理,实行谁治谁有,谁经营谁管理。
绿起来 靓起来 富起来
“一堵防风墙,十年丰收粮。”在山西北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不仅能够减轻京津地区风沙灾害,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可谓一举多得。实施的水源工程、节水工程和小流域治理等,为农业增产、林业搞活、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忻州市繁峙县义兴寨村,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自然环境却极为恶劣。开金矿鼓起了腰包的村民,一心想改变其干旱缺水的状况。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义兴寨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劈山修路,挖坑填土,引沟道低水上高山,精选适宜树种绿化荒山,形成了林、草、苗、路、水五配套的万亩生态综合治理园区。如今,园区建成了高标准试验田,山顶建起了园林公园,修建了山顶蓄水池,万余亩的高山林田得到浇灌,粮食产量成倍增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到95%以上。放眼眺望,松柏叠翠,绿树成荫,一派生机,令人心醉。
朔州市应县上甘港周围的10个村,曾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土壤沙化,风大少雨,农业生产条件极差,耕地基本均为旱地,亩产不过百斤。恶劣的生态环境,被当地百姓无奈地形容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四季风沙扬,耕作不还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给这一带送来了“福音”。随着该地大规模、高标准的建设水源与节水工程,形成了以管灌为主的高效节水农田1 866.67 hm2,大幅度地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种上了青椒、架豆等高效蔬菜作物,仅此一项,年人均增收3 000元。村民杨培仁种植的0.8 hm2牛椒,年收入13万元,成为全县种植蔬菜高收入的典范。
大同市以张同公路为轴线的大同、阳高、天镇三县,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科学配置生态林,建设沙化土地复绿大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同县的采凉山流域,阳高县的绿苑山流域、致富山流域和十二连山流域,现已连线成片,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高标准生态治理工程。监测数据显示,与工程实施前相比,仅大同县项目区沙化土地面积就减少了1.27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7万hm2,输入永定河的泥沙量由过去2.4万t/a减少到1.1万t/a,沙尘天气由过去的年均116 d减少到现在的85 d。
科学建管 为复绿保驾护航
“三分建,七分管。”科学的管理,为建设好京津地区的生态屏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提高治理标准,省水利厅提出了“规模治理,确保生态效益和群众经济利益双赢”的科学理念,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实现全面推进。朔州市对于典型精品工程,以观摩会、现场推进会的方式,在全市进行普及推广,促进了朔城区赶马道流域、山阴县广武口流域和怀仁市新家园节水园区等一大批精品示范工程顺利建设。
为了奖优惩劣,提高建管水平,省水利厅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年度检查验收办法》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年度考核评比奖惩办法》,严格执行。对各县的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比,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干好多支持”的原则,确保把国家投资花好、花出效益。每年对考核得分倒数第一至三名的县,且评分不达70分者,给予通报批评,并核减下年度投资。
为使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建设步入快车道,稳步提高工程质量,狠抓了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2009年以来,举办了多期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项目培训班,聘请专家讲授了治理工程相关管理办法和水土保持相关知识。通过培训,一大批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程实施、农民代表等人员,理清了思路,开阔了眼界,为工程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操作实施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引进推广了多项实用新技术。大同市新荣区,应用营养袋育苗、生根粉浸根、保水剂与固体水造林等实用技术,使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达90%以上;大同县采用枝头裹扎塑料套技术栽植经济林,使嫁接成活率达到97%;浑源县运用地膜覆盖进行水保造林,使苗木成活率达98%以上;天镇县采取开沟换土方式播种柠条,出苗率达90%以上,比常规播种出苗率高出1.5倍;忻州市繁峙县采用打泥浆、生根粉旱作造林技术,使黑界沟小流域治理栽植的油松成活率达到90%以上,保存率达85%以上。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项目区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荒坡造林种草、交通通道绿化、生态自然修复等复绿措施,持续高强度大规模推进,现已在晋北风沙区,新建成1 000 hm2以上集中连片的治沙造林工程100多处,其中3 000 hm2以上重点工程30余处,7 000 hm2以上大规模工程8处。桑干河流域、京包铁路两侧、京张公路和大运高速公路两侧、滹沱河沿岸等区域,已建成了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初步构成了晋北防风固沙生态体系的主体骨架。昔日严重沙化的雁北,如今又重现生机。这一切,雄伟的雁门古关可以作证,魏峨的北岳恒山可以作证,潺潺的永定河水可以作证,勤劳的关外人家可以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