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方法探究
2019-02-11河南省禹州市第二人民医院461670王艳风
河南省禹州市第二人民医院(461670)王艳风
为保障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对于不符合顺产的孕妇,临床上常采用剖宫产来挽救产妇及胎儿的生命[1]。本研究探讨剖宫产术后导致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致病因素和处理方式,来保障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研2015年3月~2018年3月,我院妇科收诊的8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32.69±3.47)岁,病程:剖宫产术后6~21天。全部患者均符合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
1.2 处理方法 医师根据患者的渗出液中的量及切口愈合程度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并增加切口处的微波理疗,30min/次,2次/d。对于妊娠合并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基础疾病治疗及合理使用抗生素。①渗出液较少、切口愈合程度较好且皮下无明显空腔者,医师需及时为患者挤出切口处的渗出液,增加切口处换药的次数,保证切口的清洁干燥。②切口渗出液多、局部愈合愈合较差、皮下有明显空腔者;医师需为患者拆除渗出处的缝线,采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冲洗创面并清除液化的脂肪组织,切口处敷云南白药+京万红,最后用蝶形胶布固定切口。每日为患者换药。③切口处假性愈合及切口裂开的患者;医师需拆除缝线并将切口扩充开,清除脂肪液化的组织,加盐水纱布引流条,切口处敷云南白药+京万红,增加换药次数,待患者切口处的新生肉芽形成,无明显渗出液后再行Ⅱ期缝合,促进切口愈合[2]。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与分析我院妇产科在3年中诊治与处理的8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致病危险因素。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处理数据,计数数据以n(%)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86例患者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与下列因素有关:肥胖(25例),糖尿病(16例);贫血(10例);二次剖宫产(10例);妊娠期水肿(10例),滞产(9例),使用高频电刀(6例)。全部患者经医生的系统治疗均在术后7~21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2.45±3.21)天。
3 讨论
3.1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致病因素 a.肥胖产妇腹部的皮下脂肪较厚,延长手术时间,增高高频电刀的使用频率,导致局部脂肪组织因血液循环不畅引发缺血坏死;从而引发脂肪细胞液化。b.糖尿病患者因血糖较高,切口愈合能力与血糖控制息息相关,而高血糖产妇常因术后胰岛素使用不当,免疫力下降导致切口处血管病变,脂肪细胞堆积在无菌状态下液化,导致切口不能愈合。c.贫血患者是因组织的缺血、缺氧,切口处细胞的再生能力下降,延缓切口愈合。d.二次剖宫产者切口瘢痕严重,组织常因发生黏连,频繁使用高频电刀,局部组织血管破坏均延缓术后切口的愈合。e.妊娠水肿及滞产者;是因切口处蛋白及胶原的合成阻滞,影响组织的修复和免疫能力。而滞产常导致切处的脂肪长期受挤压,阻滞血液循环,增加手术出血量及术中损伤,导致切口局部脂肪液化。
3.2 腹部切口处脂肪液化的预防措施 ①切口护理:积极治疗患者的并发症,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纠正患者贫血;对于已有脂肪液化的切口需积极清除脂肪滴,使用云南白药及京万红促进切口愈合,预防二次感染。微波理疗治疗切口,可以有效的加快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但是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切口处的皮肤,预防烫伤。术中的合理使用高频电刀,积极提高医师操作技巧,有效的减少正常组织及血管的破坏,避免脂肪组织损伤。②常规护理:护士在术前指导患者正确饮食,积极预防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合理控制体重(控制在增加14KG左右);指导妊娠期高血糖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降低术后因高血糖导致的切口延缓愈合情况。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导致切口处脂肪液化的因素有:肥胖、糖尿病、贫血、二次剖宫产、滞产、水肿、高频电刀的使用;合理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增加手术技巧,均有效的控制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