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手球运动员损伤特点及预防措施
2019-02-11武勇亮
武勇亮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手球好似足球、篮球、橄榄球的混合物,是一项快速连续、对抗激烈、攻防转换快的同场竞技类项目[1]。手球运动的特点和允许推、拉、抱的运动规则,使得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时常出现变向和变速,撞击和牵拉频繁,体力消耗大,从而易发生运动损伤。为使我国手球运动员能以最佳状态参加训练或比赛,本文主要对运动员的损伤特点进行总结与分析,并从多方面提出预防损伤的措施,旨在为教练员、运动员等相关人员提供运动损伤预防的有效参考,从而促进我国手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1 我国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
1.1 损伤发生率偏高
手球项目在我国属于冷门项目,竞技水平和群众基础均发展缓慢;同时,运动损伤发生率偏高也是制约我国手球竞技水平和普及程度的重要因素。有调查显示,手球运动员损伤发生率均超过了70%[2-4],这应该引起教练员等相关人员的重视,不断完善运动员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工作,从而保障运动员以最佳状态参加训练和比赛。
造成我国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
(1)对抗激烈、快速连续以及攻防转换频繁的手球特点,既要求队员有超强的体能储备和短时间变向变速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双方撞击、牵拉的机会,所以当运动员体能下降和牵拉碰撞时都极易发生运动损伤;此外,手球项目各位置的技战术特点、作用均有所差异,也导致內锋、边锋队员以及守门员位置的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
(2)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后备人才匮乏,以及“金牌至上”理念导致多数队员长期存在肌肉劳损等慢性损伤,如果必须带伤作战,那么会加大运动员的损伤风险和损伤程度。
(3)运动员准备与整理活动不充分、心理反应起伏较大、自我保护意识较低等运动员自身因素也是出现损伤的重要原因。
1.2 关节急性损伤为主
手球运动的基本技术特点要求运动员时常要膝关节半蹲位滑步、急停急起、突破变向、身体碰撞、跳起落地以及投掷射门[5],这些决定了运动员损伤部位多发生于踝、膝、腰以及肩等部位,损伤类型主要以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中、轻度的急性损伤为主[6]。
(1)踝、膝关节损伤原因:手球运动员时常在快速移动中完成各种急停急起、突破变向、屈膝滑步、跳起射门等动作,这些技术动作又主要依靠踝膝关节活动来实现。当队员体力下降、技术运用不合理等情况时,踝膝关节周围肌群则会超出了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此时踝膝关节稳定性较差,极易发生关节扭伤和韧带损伤。
(2)腰部损伤原因:由于在激烈的对抗中完成各种技术动作,所以对手球运动员躯干核心稳定性要求很高;此外,队员长期处于半蹲、身体前倾状态就会增加腰椎间盘的承受压力以及腰部肌肉的承受负荷,极易发生腰椎间盘损伤和腰肌劳损。
(3)肩关节损伤原因:手球特点决定了比赛双方会出现频繁的冲撞与牵拉等,当队员完成传球、射门动作时投掷臂很容易遭到外力的阻挡与撞击,此时就会使得肩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超出正常的活动范围而发生扭伤或挫伤。
2 我国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2.1 科学的体能训练
手球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抗激烈、攻防转换快,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体能水平。体能训练不仅是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的重要步骤,也是避免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但是许多教练员为了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在实际体能训练过程中常常忽视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忽视与大肌群相关的小肌群训练、忽视运动员的损伤情况等。长时间大负荷的训练使运动员身上出现了许多慢性累积性损伤,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科学的体能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
(1)强调个性化训练方案。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时一定要考虑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运动员的疲劳状况适时调整训练负荷。
(2)遵循强化薄弱环节的理念。注重大肌肉群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周围小肌肉群的训练。
(3)重视躯干稳定性的力量训练,加强运动员腹背肌群等核心区域的训练。
(4)重视运动员身体平衡和关节稳定性的训练。运用平衡球、半圆形软球等提升运动员的核心控制能力。
(5)体能训练中一定要在严格的训练监控下进行,并且注意配合营养恢复达到最佳效果。
2.2 重视运动员基本功训练
手球技术包括射门、传接球、突破、封挡球、抢断球、守门员技术等。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准确性以及熟练程度都会影响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不规范的技术动作往往会加重身体某些部位的承受负荷,从而增加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所以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重视运动员基本功的训练。
(1)训练中及时纠正运动员专项技术的规范性,逐渐使运动员的技术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最终达到自动化状态。另外,专项技术的训练要从实战出发,利用多种形式模拟比赛状态,增强运动员技术动作使用的合理性和熟练程度。
(2)加强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尤其是核心区域和小肌肉群的力量,为运动员在受到干扰时保持正确技术动作模式、合理运用技术动作奠定基础。
2.3 重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赛前准备活动和赛后整理活动是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教练员和运动员自身常常会因各种原因而忽视这些内容或者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教练员应根据赛事重要性、周围环境、运动员的个体差异等适时调整热身活动的强度,并且督促队员认真对待。训练或比赛后,运动员能量消耗过多,机体出现大量乳酸堆积、水盐代谢紊乱等状况,产生疲劳感,如果忽略赛后的放松练习,则易导致损伤,所以教练员和运动员要认识到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重要性。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不仅预防肌肉、软组织在运动中拉伤和加速肌肉机能的恢复、降低疲劳造成损伤的风险,也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延长运动寿命。
2.4 重视运动员损伤风险评估
功性动作筛查(FMS)是基于运动员的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的原理设计的,通过受试者完成7个基本动作模式(深蹲、跨栏架、直线弓步蹲、肩关节灵活性、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俯卧撑、旋转稳定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灵活性和稳定性来评估损伤风险的一种方法。由于受试者躯体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的缺陷将直接影响测试内容的完成质量以及动力传递链的有效性和流畅性,使得受试者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代偿性动作和动力链上的弱链更加直观可见,从而根据筛查结果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进行纠正性训练,提高易伤部位的运动能力来降低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教练员应定期检查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进行损伤风险的评估,找出运动系统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的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2.5 重视运动员心理训练与心理调节
运动损伤的发生也会受运动员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动机强度、情绪状态、自信心、意志力等。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好胜心强、心血来潮、过度紧张或情绪低落都会引起运动员生理状态和注意力的选择性变化,包括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专注度下降等,极易出现运动损伤。大强度、快速度、强对抗下的手球运动,心理状态处于适宜的兴奋水平不仅有利于运动员发挥出最佳的运动水平,也会最大可能地减少运动损伤,所以教练员应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1)由于运动员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练员要充分了解每名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在训练和比赛中观察运动员的行为特征,及时对运动员进行有效沟通与调节,从而缓解和改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2)教练员有意识的在训练中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逐渐增加情境的难度,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提升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中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
2.6 重视对运动员进行安全教育
在训练或比赛中,教练员应定期对运动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认知能力,让运动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损伤的预防工作,提升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将运动损伤发生的程度和概率降到最小。另外,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也要做好损伤的防护措施。例如,佩戴相关的护具;重视轻度损伤的及时处理,避免损伤发展为中度损伤;重视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练习,训练或比赛的每一分钟在思想上都不能懈怠;后滚翻、侧倒等倒地缓冲的保护动作在训练中也要从实战角度练习。运动员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运动损伤,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才能在训练和比赛中做好损伤的防护工作,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
2.7 重视医疗保障工作
手球项目在我国属于冷门项目,各运动队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还相对滞后,运动员存在损伤持续时间较长,急性损伤演变为慢性损伤、带伤坚持训练等情况。医疗保障工作不仅能加强运动员伤病的治疗与康复,更能起到有效预防伤病的作用。通过健全医务监督体系为运动员提供医疗服务,保障运动员以最佳状态参加训练和比赛,从而提升运动员和运动队的竞技能力。
(1)物理治疗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之产生有利的反应,达到预防和治疗伤病的方法。运动队应重视物理治疗的功能,将热水浴、冷水浴、按摩等简单的物理疗法运用到训练中,起到缓解疲劳、保持身体状态的作用[7]。
(2)加强运动员运动后的营养补充,应主动、及时地补充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与营养,为紧接而来的训练或比赛做好准备。
(3)运动队在训练或比赛中要做好损伤发生的应急处理工作,防止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4)损伤康复后的运动员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监控和身体机能状态的检测与评定,从而加快运动员的恢复速度。
3 结语
新时代体育强国战略、体教结合模式的引领下,现阶段我国青少年手球运动发展迅速;而运动损伤发生率偏高俨然成为我国手球运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运动损伤的预防是保证运动员训练效果和延续运动生命的重要内容。因此,青少年手球教练员、队医等相关人员应了解手球运动损伤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强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工作,从而减少和规避运动损伤的发生,进而促进我国手球运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