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骨神经医学基本原理结合运动康复技术矫正“颈后大包”
2019-02-11刘宁宁董云峰冯青山
王 海,刘宁宁,董云峰,冯青山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颈后大包”(富贵包)是指在后背上部C7和T1凸出的硬包块,主要是颈胸交界处的形态问题。大包内主要是增生性的软组织、增生的棘突、多余的脂肪等[1]。“颈后大包”不仅影响美观和气质,严重时常伴有颈肩疼痛、易疲劳、打哈欠时下颌关节异响、脑部供氧不足、头痛头晕、视觉受限、上肢涨麻、鼻窦炎、上消化道反流、心脏不适、呼吸障碍等神经传导受阻的临床症状[2-3]。据最近一项历时13年对 9 000 名 67~93 岁患有“颈后大包”的妇女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患有“颈后大包”的妇女有早死的风险[4],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山西大同大学运动康复中心和大同市中医院康复科,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期间诊断完全符合“颈后大包”女性患者73 例,年龄45~63岁。平均53.5±0.12岁,病程3~35月。患者职业和主要喜欢运动项目:办公室职员14 例、追剧者16例、棋牌爱好者15 例、清洁工15 例、家庭主妇13例等。
1.2 诊断评估
X、CT、MRI 影像学检查 C7~ T1椎体棘突处有凸出的硬包块,医学检验排除骨折、脱位、肿瘤、严重颈椎狭窄、严重骨质疏松、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5]。患者两脚自然开立与肩同宽,身体贴近墙面,臀部和肩胛骨同时贴紧墙面,然后观察头的后部能否贴在墙面上,如果不能贴到墙面,并且颈胸交界处有明显的凸起,说明存在异常姿势需要注意,初步判断存在“颈后大包”[6]。
1.3 治疗方法
1.3.1 排列异常脊椎手法矫正
患者俯卧位于治疗床,两侧肩关节前屈180°、屈肘、前臂相叠、前额放置于前臂上(垫棉质支撑物)。治疗师精确定位体表“颈后大包”区域(C6~T3)并做标记,位于患者侧面,直臂沉肩,双手重叠用掌根部去轻压(类似于心肺复苏)“颈后大包”区域,建立共振后,做15 ~ 20 次/组,共2 ~ 3 组。注意施力区域一定要有悬浮的空间,施力方向垂直向下,施力时一定要谨慎,力度一定要轻柔,并注意随时与患者沟通。
1.3.2 颈椎运动模式的建立
颈椎共7 节,C4是颈椎各运动模式的中点,治疗师精确定位C4(解剖体位下颈椎后方最凹陷的地方或两侧耳垂与颈肩角连线的中点)[7]。患者坐立位,治疗师站立于患者侧面,用一侧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分别放置于患者C3、C4、C5棘突,治疗师手指不断的点压患者C3、C4、C5棘突(中指为主要施力点)同时让患者做头颈前屈45°、后伸60°、斜向上45°回旋、斜向下45°回旋,治疗师观察患者下巴运动的抛物线(圆润)通过语言进行引导,各个方向做15 ~ 20次/组,共2 ~ 3组。
1.3.3 上位胸椎灵活度的建立
胸椎共12节,T1~T3根据其关节自身结构(关节突关节)可以完成前屈、后伸、回旋等运动形式,但是由于其处于颈胸交界处两侧又有肋骨包饶[8],临床中活动受限非常常见。患者坐立位,两手抱肘额头贴在手臂上,两腿开立与肩同宽。治疗师两脚前后开立,一脚放到患者两腿之间,两手从患者大臂内侧穿过,精准定位T1~T3棘突(解剖体位下两侧肩胛冈连线的中点经过T3棘突)后,治疗师两手中指和食指指腹放置于患者T1~T3棘突不断点压该区域,患者头、上肢、躯干重量完全落到治疗师的手臂上,患者完全是一种被动运动,整个过程治疗师通过语言引导患者放松,同时观察患者脊柱是否有歪斜如有及时调整操作角度,当治疗师和患者建立“共振”后做20次,共3组,每组结束时治疗师手臂向上提拉患者直至直立位。
患者坐立位,两手胸前抱肘,患者尽量拱背,治疗师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放置与患者T1-T3棘突上,另一手放置于患者对侧肘关节帮助患者做脊柱的旋转,旋转角度当感觉到患者有明显的对抗立刻保持,切不可施力过猛,分别在躯干前屈45°、前屈60°、中立位90°和后伸30°下完成,旋转(多裂肌、回旋肌、肋后肌群)达到最大角度保持10s,每侧做3 ~5次。
1.3.4 肌肉的松解和力量训练
拉伸或手法松解胸大肌、胸小肌、腹直肌、前锯肌等,通过弹力带、哑铃等器械在其向心收缩状态下做离心收缩建立目标肌肉的离心力量;强化T6以上竖脊肌向心收缩的力量,强化菱形肌、上后锯肌等的向心收缩的力量(遵循向心快、离心慢的基本原则),35 ~ 45次 /组,共3 ~ 5组[9]。
以上治疗,2d治疗1 次,2 周1 个疗程。治疗是手段而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确姿势的保持至关重要。
1.4 颈椎治疗效果评分
临床治疗效果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0]。痊愈:疼痛消失,感觉、反射、肌力等恢复正常,参加劳动工作。显效:症状基本消失,阳性体征减弱,劳累后仍有轻度不适。好转:疼痛缓解,感觉、反射、肌力有所恢复,只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无效:治疗2个疗程无任何改善。
颈椎治疗评分参照《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主要由临床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自我满意程度四大项目,14 个分项目,最高评分29 分,可根据治疗前后评分,计算改善指数或改善率,患者均在治疗8周后进行功能评价[1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相关样本t检验进行测量前后数据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观察
73 例患者经过8 周治疗后,有1 例退出治疗。72 例:痊愈23 例,显效 35 例,好转12 例,无效 2例,其中治疗后效果痊愈和显著患者占80.6%,治疗前后治疗效果明显。
2.2 治疗成绩评分
治疗8 周后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比较,治疗前(11.45 ± ± 2.14),治疗后(24.01 ± ± 2.14)显著提高,治疗前后比较t=36.235,P<0.01,差异显著。
3 讨论与结论
“颈后大包”位于C7~T1之间,从脊柱结构来看该节段处于颈、胸交界处,该节段脊柱是头和颈椎的“根基”,活动度不大以稳定为主,长时间保持低头、含胸等不良姿势,人体为了维持正常视线头颈开始前伸,当头颈每往前伸1公分将给“根基”带来负担增加1倍[12],久而久之该节段椎体就会劳损,从而导致该节段动态链的平衡出现问题,而一个动态链平衡的维持是由关节链、筋膜链和神经链三者协调配合来实现的。在临床中具体体现为:脊椎排列异常、神经传导受阻、肌肉功能丧失、颈椎运动模式紊乱、脊柱整体生物力学平衡失调等[13]。中医讲“百病在淤、淤则病、病则通、通则祛病”,由于该节段“淤”则“病”,所以在临床治疗时要想从根源去“病”则先“通”。
脊骨神经医学(美式整脊)基本原理适用于由于脊椎轻度排列异常造成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紊乱等影响整体健康、机体功能下降、神经传递不正常等身体部位丧失最佳的反应能力的一种自然疗法[14]。而“颈后大包”的形成是由于C7~T1椎体的排列异常导致的局部运动链失衡恰恰与脊骨神经医学基本原理相契合,应用脊骨神经医学基本原理通过运动康复技术治疗“颈后大包”,对特定的脊椎节段使用精确的力量来纠正排列异常的脊柱结构、重建关节正确的运动模式、恢复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改善肌肉的生理功能,从而起到局部动态链平衡和脊柱稳定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将脊骨神经医学基本原理应用于矫正“颈后大包”再结合运动康复技术,从矫正错位脊柱入手,然后通过建立正确运动模式减少代偿为神经传导打开通道,最后通过强化相关肌肉的力量达到各部位平衡“通则祛病”自然愈合的目的。
本研究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具有不使用药物、无需手术、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容易接受、周期短等特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