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术后护理模式对麻醉复苏患者护理效果观察
2019-02-11张丽微
许 灵,张丽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麻醉复苏期即手术结束到麻醉清醒的过程,这一阶段极易出现低血压、窒息、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最终影响到手术治疗的疗效。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仅能够根据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无法满足麻醉复苏对护理的需求,致使护理的效果欠佳。本文主要观察新型术后护理模式对麻醉复苏患者护理效果,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研究病例均为我院收治且处于麻醉复苏期的患者80例,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7月~2018年7月;根据护理组别将其划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其中,施行常规护理的40例作为对照组,本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23~69岁,平均(45.16±1.26)岁。另施行新型术后护理模式的40例为观察组,本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22~68岁,平均(45.97±1.06)岁。对比2组各项临床资料(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施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开展新型术后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保温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应做好对患者的保暖护理,尽可能维持患者体温的恒定,以防发生低血压;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做好术外区域的保温工作,比如:增加棉被厚度、给予患者棉裤套等。②生命体征监测:护理人员应加大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比如每30 min监测一次心率、血压,对于有异常波动的患者,须及时告知主治医师;③密切监测患者呼吸频率:麻醉复苏期间,患者极易出现呼吸骤停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增加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以便及早发现病情。④使用湿热交换器,确保患者呼吸道中温湿度的恒定,并给予患者双下肢套脚套或加压带等,以促进肢体血液的循环。
1.3 效果评定
记录2组护理后麻醉复苏情况,包括:气管拔管的时间、完全清醒的时间和PACU滞留的时间等;同时,记录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本院自行设计拟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2组患者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9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3.0版统计软件行双侧检验,且P<0.05表示有统计意义。其中,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n(%)]进行统计描述。
2 结 果
2.1 对比2组护理后麻醉复苏情况
观察组气管拔管的时间、完全清醒的时间和PACU滞留的时间分别为(21.16±5.36)min、(46.98±2.38)min、(52.46±2.37)min,对照组分别为(35.46±2.19)min、(69.89±4.15)min、(79.86±5.34)min组间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
2.2 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出现窒息1例、低血压1例,并发症发生率5.00%;对照组出现窒息3例、喉头水肿3例、低血压4例,并发症发生率25.00%;组间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
2.3 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后非常满意23例、满意15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95.00%;对照组护理后非常满意17例、满意14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度77.50%;组间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
3 讨 论
传统常规护理模式是每1 h监测一次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根据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此种护理模式虽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太理想。新型的术后护理模式弥补了常规护理的不足,增加了生命体征监测的力度,以便尽早发现患者的异常;此外,新型术后护理模式还增设了保温护理、使用湿热交换器等,从而最大限度维持患者机体体温,降低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本次研究中,开展新型术后护理模式的观察组,其护理后麻醉复苏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总满意度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与马燕飞等[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麻醉复苏患者中开展新型术后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