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019-02-11马元敏
马元敏
(徐州市民政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血液透析是维持生命比较有效的方式,主要应用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也是目前相对较好的一种肾脏替代疗法。从过去文献报道及我院实践来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易发生动静脉内瘘现象,从而导致动静脉血液发生返流,造成再次循环[1]。为了确保临床维持性血液透析正常开展,需加强动静脉内瘘维护,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处理就十分必要。为了进一步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及其护理方法,我院将收治的55例患者实施了如下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55例,全部为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且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患者,入组时间2015年1月~2018年6月。纳入对象有完整资料,愿意配合研究,确诊满足动静脉内瘘失功标准[2],治疗依从性好,无精神或意识异常,可配合完成治疗与调查。55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13例;年龄44~78岁,均值59.5±2.3岁;失功类型包括25例内瘘急性闭塞、30例慢性狭窄。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接受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处理,入院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分析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根据需求制定护理方案。每次透析前,主动评估患者干体重,了解他们日常饮食、睡眠等,合理设定血液透析指标,避免出现低血压。透析期间患者若出现低血压,要寻找原因,积极做好预防;若无低血压,则告知其预防方法与必要性。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口头宣教、演练等方式,同时对年轻患者可采取网络教育的方式,比如QQ或微信等,定期发放邮件。年龄较大者,可利用利用电话随访,重视对家属询问。穿刺与拔针期间,做好详细评估与交流,使得患者了解自身血管情况,耐心解答问题。拔管时应动作轻快,压迫穿刺点压力以不出血为宜,外用弹力带固定,则20~30 min后解除。
2 结 果
55例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主要为低血压,穿刺不当、感染及患者保护意识不强也可诱发动静脉内瘘失功;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53例动静脉内瘘失功得到改善,患者舒适52例、满意53例,仅有3例发生并发症。
3 讨 论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多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但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容易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现象,影响后续治疗,为此要尽早处理。通过本次研究与文献分析其发生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低血压。有报道指出约有一半以上的动静脉内瘘失功因低血压所致,超滤量较多,脱水量超过体重5%,极易出现低血压,一直低血压,则血容量减少,血流减缓,发生血栓或内瘘。第二,大多数为中老年患者,原发疾病较多,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管硬化,极易出现血栓。第三,发生内瘘感染,若出现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血小板激活,诱发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与位移,极易发生血管管腔狭窄及内瘘失功。第四,穿刺失败。一些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强,不够耐心,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或者穿刺失败或拔针后压迫针眼不当等诱发血肿,甚至出现血管硬化,这些都可能诱发内瘘失功[3]。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收治的5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主要也有前述几点,经过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后,基本得到改善,且舒适率与满意率高,并发症少。个性化护理干预将患者作为护理服务中心,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利用多种方式了解患者情况,多方式宣教,分析高危因素与原因,及时有效的开展预防性护理。根据年龄不同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处理,提高健康教育力度,促使患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且避免知识遗忘[4]。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在动静脉动静脉内瘘护理中,可提高预后,可为护士护理提供不错的依据,主动配合护理操作,提高患者舒适度,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从而避免内瘘失功恶化,进一步改善不良事件,提高护理满意程度。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易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积极做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保障患者的舒适度与满意度,同时能避免并发症发生,临床应加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