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鼓客家山歌的产业化探索

2019-02-11

关键词:铜鼓继承人民歌

周 琪

(宜春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江西 宜春336000)

当前,我国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被现代化的浪潮不断侵袭走向衰微,一些珍贵而古老的民间技术正在慢慢失传。简单地说,国家近年来正在不断寻找传统文化的新出路:是选择文化传承,延续之前的旧式文化传承之路,还是选择开发新的文化产业,进行传统文化遗产新的传承?保护传承还是创新传承,过度偏向保护或是过度偏向产业开发,势必导致文化遗产保护陷入困境。

从铜鼓客家民歌的传承保护研究来说,也有以上两种传承保护方式,一是基于铜鼓客家民歌的珍贵文化遗产价值去保护和传承,铜鼓客家民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期间,见证了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每一场变迁,也浸透了劳动人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感波动,铜鼓客家民歌独特的音韵节奏别具一格,有地方方言的特色风情,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保护传承;二是基于铜鼓客家民歌的产业价值去开发和利用。铜鼓客家民歌作为文化遗产可以联动其他文化产品,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两种保护传承方式存在一部分的重复与矛盾,需要我们去不断改进调整,寻找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

一、当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背景

在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大环境下,一味地保护文化遗产,而不了解文化遗产本身的时代价值和社会的新型文化需要,终究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正如一棵古树,离开了原来的土壤,被移植到新的地方,是很难适应新地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方式也是如此,没有给古老的文化遗产选择新的适应土壤,不了解该文化遗产的自身价值背景,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终究也只是空谈罢了。

如何了解文化遗产的自身背景价值,寻找适宜的新土壤和气候条件?首先,基于铜鼓客家民歌的自身价值背景考量,传承的主体铜鼓客家民歌具有哪些特点?现如今的传承现状出现了哪些问题?当前传承铜鼓客家民歌的驱动力是否充足?传承客体的传承人是否足够?传承民歌的方式手段如何?都需要结合现代实际传承状况做出一定的分析。其次是时代大环境的背景考量。铜鼓客家民歌当地住民与新社会文化现状的碰撞,铜鼓客家民歌与当代经济市场的高速发展的缓冲空间,铜鼓客家民歌与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问题都需要思考。如何有效保护传承传统铜鼓客家民歌,需要结合时代大文化环境去分析。

当前发展较为顺利的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的实例有三种。第一种是抓住一个典型文化遗产,延伸出一条文化产业创意链条,再进行深度精细化开发,开发出成熟稳定的文化产品,塑造出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例如市场形象运作较好的“刘三姐”文化产业品牌,正是文化产业化稳步发展的良好案例。第二种是抓准人群定位,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新的社会文化需求中去。例如铜鼓客家民歌的传承,可以将现代元素加入到民歌中,经过传统的铜鼓客家群众的广泛传唱,进行新时代的文化产业传承。第三种是推动铜鼓客家民歌自身的创意创新,在传统客家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传唱形式、新的传唱曲目,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民歌的优点,扩大铜鼓客家民歌的支持度,也是扩大了铜鼓客家民歌的文化产业市场。然而这三种文化产业开发即使运行顺利,也还是没有深入探究到传承与发展的本质联系,第二种只是保证了客家民歌的内部传承文化,跟不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脚步,没有联动其他的圈子,注定是孤立的、破碎的,第一种和第三种虽然进行了文化产业的深度革新,却没有表现出铜鼓客家民歌最深处的文化底蕴。因此对于铜鼓客家民歌的产业化探索之路,必须兼顾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开发两个方面,仍需要继续探讨。

二、铜鼓客这民歌的产业化开发策略

(一)加大对传承铜鼓客家民歌的继承人保护力度,维护传承人的积极性与传承热情 无论从铜鼓客家民歌的传承保护角度,还是铜鼓客家民歌的产业化发展角度,民歌最重要的传承形式还是传承人的口口相传,传承人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最活跃的主体,同时也是产业化的行动主体,民歌的物质传承载体。从保护民歌继承人的方式来说,第一是要求相关文化部门通过四处走访、探寻,找到当地的民歌传承人,还可以通过举办铜鼓客家民歌大赛或者交流会,发现和培养新的铜鼓客家民歌继承人,不断扩大铜鼓客家民歌的影响范围,不断培养新的继承人,这比传统的拜师收徒的传承方式要便捷很多,效率也更高,传递范围更大。第二是找到继承人之后要保障他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的传承是要建立在继承人生活没有后顾之忧的基础上,继承人有了物质生活保障,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铜鼓客家民歌的创作和传颂之中。需要给民歌继承人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在新的继承人培养方面,一是要注重于铜鼓客家民歌的语言系统,客家民歌的传承必须要和客家方言的传承结合起来,客家方言的使用是铜鼓客家民歌传唱的基础,铜鼓客家民歌的衰微与当前客家方言的使用减少有着直接关系,培养新的铜鼓客家民歌继承人,首先就要加强客家方言的培训和运用。所以加强客家方言的培训,开设一定的客家方言学习课或者交流会,有助于客家方言的传承和发展。二是借助宣扬传统文化遗产的机制,制定全方位的客家民歌培养方案。校园里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为学生们讲解客家民歌,让同学们了解铜鼓客家民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铜鼓客家民歌的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对铜鼓客家民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相关培训,接受老一辈继承人的传授,这不仅可以将铜鼓客家民歌有效地传承下去,还能帮助学界整理学习铜鼓客家民歌的珍贵资料,方便后人继承学习。

(二)建设铜鼓客家民歌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域机制,加强传承与保护力度 对铜鼓客家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来说,光有传承人是不够的,因此建立民歌生态保护区域是非常必要的。民歌的传承人是流动的、活跃的,会逐渐老去,一旦没有机制保障,铜鼓客家民歌最终会消失。当下铜鼓客家民歌的传承人越来越少,愿意继承学习铜鼓客家民歌的人才也越来越少,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变化,相比学习民歌,年轻人更愿意学习现代西方的音乐、乐器,他们觉得学习民歌不符合现代时尚潮流。因此借助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平台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即根据铜鼓客家民歌的各地域发展传承程度,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传承保护力度。

建立铜鼓客家民歌文化生态保护,首先要注重保护铜鼓客家民歌传统歌唱场所和设施,不断建设新的客家民歌传唱舞台和基地。在铜鼓客家民歌发展最为繁盛的时代,客家民歌的歌唱场所是遍布整个生产生活地区的,在辛勤劳动之余,人民在随处可见的歌唱场所中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客家民歌的对唱来结交朋友,以歌传情,这是民歌文化带给人民的愉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旧的歌唱场所盛况恢复已然不可能,而新的歌唱场所需要我们加以建设完善。有了新的歌唱场所,铜鼓客家民歌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这是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也是连接铜鼓客家民歌与现代社会环境的纽带。

其次是加大铜鼓客家民歌的资料保护力度,建立铜鼓客家民歌的完整资料体系。政府需要加强对铜鼓客家民歌的统一保护。例如建设铜鼓客家民歌的生态保护区,在原来的客家居民文化生态环境之中,引入先进的现代传媒保护技术,进行系统的文化生态资料整理,并给予一定的文化客家民歌展示舞台,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维护机制。建立这样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也能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拉动当地旅游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化的体现,同时也能唤起当地居民保护文化铜鼓客家民歌的意识,使他们自发地加入到铜鼓客家民歌的传承保护当中去。

(三)抓住传统民歌的时代创新和市场需求,培养新的客家民歌传承模式 铜鼓客家民歌的传承不断地受到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传承铜鼓客家民歌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客家民歌的传唱基础——客家方言的使用空间被挤压。客家民歌的功能性逐渐在当代生活中减弱。因此必须进行市场产业化的革新。一是加大鼓励与支持力度,在保护传统铜鼓客家民歌本质韵味的情况下,积极进行歌曲的改编,融入一些时尚的流行音乐元素,再推向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增加民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功能性,使铜鼓客家民歌再度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去。二是走向国际化,提高客家民歌的文化交流与创新。例如一些传统的民歌品牌可以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交流,可以吸引外界热爱民歌人士的重视和保护,这也能给当地人民带来看得见的经济利益,从而使当地人民更加自觉地热爱和保护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结语

在社会急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探索铜鼓客家民歌的产业化道路应该将文化资源大力利用起来,在维护其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大力开发产业价值,使其融入到居民生活之中,发挥新的社会功能。

猜你喜欢

铜鼓继承人民歌
Stitching together a glorious career
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可以分得遗产吗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失落的缘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快乐的小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