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新时期的“碧螺春”
——关于苏州高起点接轨上海的若干思考*
2019-02-11陈楚九
陈楚九
(苏州科技大学 城市发展智库,江苏 苏州 215009)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进程,苏州始终坚持学习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这是苏州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健康发展、不断迈上发展新台阶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苏州发展实践中的一个鲜明特色与重大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苏州如何高起点接轨上海、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题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1]。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上海是长三角当之无愧的龙头,……没有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带动,就没有江苏后来的发展;没有上海的引领支撑,就没有长三角一体化的今天。今后,江苏要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强化战略协同、加强规划对接,努力实现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共赢。”[2]对此,如何深刻领会、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如何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抢抓重大机遇、积极创新实践,是当前我们亟待回答的一个重大命题。
进入新时代,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重大决策部署,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国家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对长三角发展赋予全新定位,即建设成为全国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8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两次召开会议,就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进行研究部署,并出台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长三角地区合作近期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与此同时,上海方面建立了实质性运作的“一体化办公室”,负责相关的协调、推进等工作。11月初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另一方面,上海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担当长三角发展龙头的力度前所未有。上海提出了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目标;围绕构建改革开放新高地,出台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扩大开放100条”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2035年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中央决定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在上海证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对于占有区位优势的苏州必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苏州在接轨上海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坚持了一条十分重要的指导方针,即准确定位、善借上海之势,实现错位发展。实践证明,这是苏州接轨上海、主动融入的智慧选择。苏州在全方位接受上海辐射带动的同时,不断在错位发展中壮大提升自己,与上海形成了既配套协同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格局。在以往发展阶段,我们把苏州与上海的关系比喻为“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有其正确性、合理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对此做出全新的诠释,赋予“碧螺春”以新的内涵。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融入上海、服务上海、更好接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仍然是主题,苏州必须借上海全面落实中央重大决策之势,借长三角全面推进新一轮一体化之势,全力打造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之优和实现跨越发展之优,努力在精准对接、机制融入、高效互动上率先做出探索,与时俱进坚持并发展这一理念,赋予其全新的内涵。
第一,要充分体现主动性。所谓主动性,就是在接轨上海的实践中,决不能无所作为、被动作为,而必须主动作为、创新作为,努力寻求接轨上海、互动联动的新路径。在市场体制加快建立完善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不能仅仅依赖市场的作用,而必须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协调推进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与市场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互补关系。在当前接轨上海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随着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正在上海密集布局,我们只有在主动作为、政府推进上抢先一步,才能赢得错位协同的发展先机。如果还是停留在传统思维方式上,还是局限于以往的路径惯性,那么我们面临的将是上海发展的“虹吸效应”,从而丧失苏州跨越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第二,要充分体现全局性。所谓全局性,就是在接轨上海的实践中,决不能就事论事、机械把握,而必须立足区域协调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局,努力体现全局性、战略性把握。接轨上海是一项全局性工程,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一定意义上我们只有更好地接轨上海,才能更有效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接轨上海与苏州进一步扩大开放、有效配置全球高端资源不是对立的、矛盾的,而是互动的、叠加的。某种意义上,接轨上海是苏州“借梯上楼”、借势发展的有效举措,我们有必要通过接轨上海来加快提升苏州城市品质与经济能级,从而更好地增强自身对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第三,要充分体现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就是在接轨上海的实践中,决不能孤立地、单一地考虑问题,而必须规律性把握、系统性谋划,努力在全方位接轨上海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形成特色。其中,规划交通接轨是基础,更是其他方面接轨的重要条件,必须主动加快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形成互联互通发展新格局;产业体系接轨是根本,必须在进一步做强主导产业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深化与上海的产业合作对接,在错位发展中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苏州的产业竞争力,形成互补互促发展新格局;创新要素接轨是核心,必须立足上海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的全局高度,力争纳入总体格局,努力打造协同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功能承载区,更好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形成互利共赢发展新格局;平台载体接轨是抓手,必须积极利用上海各种平台的“溢出”效应,进一步深化苏州开发区等载体与上海重点产业、功能平台的合作,形成互动带动发展新格局;政策措施接轨是关键,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能级、财政实力等落差在一定程度上构成苏州有效接轨上海的重大掣肘,应在学习借鉴中优化苏州的政策环境,加快推升城市品质与经济能量;公共服务接轨是保障,必须看到苏州与上海两地公共服务存在的体制屏障甚至有一定程度的落差,这是制约人才等资源要素流动、集聚的障碍,苏州应积极探索与上海在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对接和“同城待遇”路径,形成互联共享发展新格局。
第四,要充分体现机制性。所谓机制性,就是在接轨上海的实践中,决不能满足于、局限于形式上的所谓合作、共建,或者数据统计上的“归堆”,而必须以改革的魄力与智慧,在两者间建立一体化、联动性的机制,更好凸显“同城效应”。应该看到,苏州接轨上海最大的障碍是体制屏障,接轨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于如何打通体制屏障。相对而言,实现行政体制一体化的空间有限,而以改革举措探索机制一体化却是大有可为的。在工作层面,苏州与上海有必要建立常态化的协调沟通机制、对接推进机制、项目考核机制等;在区域发展层面,要以项目化为龙头,以平台载体为抓手,探索构建相互间的协调协同机制、辐射带动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等。
第五,要充分体现高端性。所谓高端性,就是在接轨上海的实践中,决不能走低层次的、粗放发展的路子,而必须坚持高层次接轨,从而带动和促进苏州的高质量发展。这种高端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要全面、统筹谋划苏州与上海的对接重点、合作区域、关键项目,改变目前仅仅停留在苏州与上海毗邻地区合作共建的层次,应在全市更大范围谋划重点项目的对接与合作项目的布局。二是要瞄准上海的高端资源要素,如大院大所大项目,精准对接,加大错位协同力度,从而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创新源地,力戒低层次的数量扩张。三是要在接轨实践中精准定位苏州发展重点,与长三角城市间形成一种错位协同关系,防止产业发展的“同质化”,使苏州在高起点接轨上海、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苏州”,更具特色,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