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不良事件规范管理在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2019-02-11马丽萍汪双琴
马丽萍,汪双琴
(宁国健民医院,安徽 宣城 242300)
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指的是医护人员由于不正确的护理行为,导致病人在院期间的治疗护理效果不理想,患者痛苦没有减轻反倒增加,或者导致患者出院后发生各种不良反应与并发症,严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可预防性护理不良事件;第二种是不可预防性护理不良事件。医院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医院中常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有用药错误、静脉注射失误等等。[2]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护士长等要发挥其管理监督作用,加强护理人员工作管理力度。本院实行医院全体科室均采取护理不良事件规范管理制度,实行全员分享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每个科室中护理人员平均有共有17人,护理人员的年龄都在22岁到4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9岁左右;其中有男性护理人员2例,女性护理人员17例;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最短的是4个月,最长的是23年,平均工作年限为10年;17例急诊护理人员中,其中大专学历的护士有1例,本科学历的有9例,硕士学历及其以上学历的有7例;17例护理人员中有1名主管护师,4名主管护师,护师8名,护士4名。
1.2 方法
1.2.1 合理划分护理管理小组
科室的护理人员共有17名,在科室中选择4名负责的医生,分成四组,17例护理人员中有1名是护士长,剩余16例平均分成4组,每个小组中都有5名成员,在5名成员中各有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1名护士和1名医生。主管护师担任小组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日常护理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在2名护师中选择一名担任小组副组长,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配合组长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等。医生担任小组技术指导,对组内成员进行专业正确的护理知识培训和护理技术指导,剩余1名护师担任小组一级护理人员,主要任务是按照护理计划和护理规范对患者进行护理,最后剩下的1名护士担任二级护士,主要工作任务是辅助一级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
1.2.2 完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医院各个科室均采取无惩罚性自愿报告制度,鼓励医护人员自主上报不良事件,科室建立网上自主上报系统,不良事件的上报形式包括以下几种:网上上报形式、口头上报形式、电话上报形式三种。科室不良事件上报时间根据不良事件分级进行分类统一管理,不良事件分成三类:一级不良事件;二级不良事件;三级不良事件。一级实行立即上报模式,二级实行两天内上报模式,三级实行三天之内上报模式。对于科室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并没有引发医患纠纷的护理人员,进行奖励表扬。
1.2.3 优化护理不良事件管理
开展医院科室两级不良事件讨论分析,对医院不良事件进行整改,避免护理安全隐患问题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科室要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讨论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并制定出科室不良事件防范措施,加强科室护理质量,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进一步确定科室下一步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任务和工作重点。科室护士长要在医院每周护士长会上对本科室上周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报告,分析评价科室护理工作效果。护士长要及时有效的把医院其他科室发生的不良事件对本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实时传达,制定护理专项安全管理与整改措施,避免科室也发生同样护理不良事件。
1.2.4 加强护理工作管理
护士长要实时监督护理人员,每天按时对患者病房进行卫生清洁,每天至少进行两次病房卫生清洁,每天对病房进行医疗设备彻底消毒处理,同时,还要每天检查患者的用药记录和服药情况,避免患者误食药品。准时为患者更换干净的床单,加大病房巡视的次数,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如果突发事件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1.3 评价标准
本院护理质量评价时间分别选择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和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在医院所有科室中随机选择11个病区,进行护理质量资料统计和分析,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和上报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全部使用本院规定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均采取百分制,以P值为分析比较规范值,P值小于0.05说明结果有意义,研究有价值。
2 结 果
护理后,研究病区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平均为96.39%,护理前统计得知大体为74.2%。实行护理不良时间管理规范后,儿科不良事件上报例数和及时率都比实施前高出38例和11.39%。(P<0.05)
研究所有病区在护理前医院病区管理质量平分和特级、一级护理质量平分分别是87.47±4.82分和93.96±4.23分;护理后医院病区管理质量平分和特级、一级护理质量平分分别是95.37±4.42分和96.58±3.52,P<0.05。
3 讨 论
综上所述,实施护理不良事件规范管理可以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效保障在院期间的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数量明显减少了,因此,医院应大力在其他科室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