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研究
2019-02-11姚磊
姚磊
(1.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一、湖湘文化的相关概念
(一)湖湘文化的定义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组成,它表现为一种地域性文化。湖湘文化源自于中原的儒学,在文化中心南移的背景下,结合荆楚文化形成了湖湘文化。从古至今,从屈原求索天地由来开始,“流风所被,化及千年”,湖湘知识群体思想开阔,总能顺应时代潮流,站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前沿;其间,周敦颐重构儒道、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力引进西方技术开办洋务;宋教仁、黄兴进行民主革命推翻帝制;直至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思想体系的形成等等,无不彰显湖湘文化思变求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
(二)湖湘文化的表现形式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它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精神内涵,春秋战国时的青铜器、西汉时的马王堆文物、唐代时的铜官密、宋代的岳麓书院等等,这些不同时代的文物与遗迹是湖湘文化的物质体现和文化载体,也向世人展示了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把湖湘文化精髓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在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中传承与发展湖湘文化特征,创造了具有湖湘文化风格和特色的艺术形式。
(三)湖湘文化的内容
湖湘文化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体,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意识形态方面。主要包括:名人诗赋、传统正道、各地学说等内容。第二方面,物质形态。主要包括:民间建筑形式、建筑装饰研究;编织艺术;绘画剪纸;织锦刺绣等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此方面又跟随着地域性的不同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态。
1.民间建筑形式、建筑装饰研究。将湖南分为湘北、湘东、湘西、湘南四大部分,主要选取有当地特色的民间建筑进行研究。如,湘北以民间故宫张谷英村为主要研究对象;湘东以浏阳锦绶堂为研究对象;湘西以洪江、凤凰等地为研究对象;湘南以郴州、永州古村落为研究对象。
2.编织艺术。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湖湘文化审美理想的重要载体之一。本课题将以益阳、岳阳为背景研究竹编的历史、产品,就目前竹编产品形式陈旧的问题如何结合大学资源进行创新。
3.绘画剪纸。主要对滩头年画和踏虎凿花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湖南湘中隆回滩头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年画之乡”,滩头木版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也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踏虎凿花是湖南省湘西泸西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该艺术来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全部用刻刀凿制完成的,多用于绣花底样和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
4.织锦刺绣艺术。通道侗族织锦极具少数民族特色,常用红、绿、黄、紫、蓝诸色棉线织成,色彩缤纷,十分艳丽,图案多几何纹,中杂各色彩花、蝴蝶、鸟兽。
5.长沙的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其构图严谨,色彩鲜明,针法极具表现力,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担负着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发展得与时俱进的作用。各个综合类大学都在强调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以期与世界最先进的模式接轨,却忽略了个性化的发展,尤其以艺术设计专业更为明显。设计专业最应该与传统文化接轨,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湖南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理论背景、历史传承的外在形式,是本研究的文化背景。本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民族学院为试点,以民间艺术为手段,传承传统文化、发展湖湘特色,对于建设地方性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湖南的大部分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基本上课程体系都是以包豪斯的课程体系进行的课程设置,设计源自于西方,本身此教育系统也无可厚非,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如下问题:
(一)哲学观存在差异
西方的哲学系统与东方的哲学体系属于两大不同的系统,西方哲学思想从古希腊开始强调二分法,即以个人为核心,以理性和斗争为主要表现;中国古代哲学则强调天人合一的圆满,以集体、社会、家庭为核心。虽然目前讲究东西方的结合,但是如果一味只追求外在形式而无内在内容则设计只会徒有其表。学习西方的思维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应找到一个结合点,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且东方人的内在人生观、世界观也是不一样的。虽然强调西化,但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我们浸润在东方哲学世界观里,如果一味模仿西方艺术设计表现形式,那很有可能起到西施效颦的反作用。
(二)高校教师传统文化缺失
弘扬传统文化,应从源头即高校教师入手。高校教师在高校中起到传道解惑的作用,但如果高校教师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缺失,将无法引领学生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师培养中,应设置湖湘文化研究方向,有意识地培养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教师,并进行教学团队的组合。团队组员应囊括设计学的各个方向,如美术理论、设计理论、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
(三)高校课程设置与传统文化无关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现在的大学设计课堂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断层,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是包豪斯教学体系,所以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主要受西方的教学体系影响,缺乏中国特色。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代表其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以湖南的高校为例,如果将湖湘文化有效地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堂,设置相应的课程,结合西方高等艺术教育,必定会让湖湘学子继往开来,在设计领域大展拳脚。
三、课堂教学研究
(一)建立完善的理论系统
美术学习、美术研究、美术分析、创作作品等应秉承“民艺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民艺”的理论进行,脱离了文化的艺术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脱离了理论背景的艺术传承是没有生命力的。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应从文化产生的背景、历史沿革、发展脉络等方面深度把握,从多方面、多途径使学生了解湖湘文化的特质。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的源头,应从高校教师师资培养抓起。在高校建立以湖湘文化为基础的工作坊平台,并进行相应工作。
1.收集湖湘文化中教育家的历史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整理出如周敦颐、徐特立等优秀湖湘教育家,研究其理论,总结其精华,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教学工作中。
2.收集湖湘文化精髓。包括独具湖湘文化的哲学思想观等内容。
(二)建立完善的物质形态资源库
收集与湖湘文化相关的实物。与之相关的实物有:各种建筑形制构件、刺绣、剪纸、年画、竹编、家具等。许多以湖湘文化为背景的实物由于后继无人已经慢慢消失,以湖南益阳手编竹艺为例,据学生实践课调查,由于目前手编竹艺费时且经济效益不高,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学竹编了。可喜的是湖南很多高校都已经关注到这些问题,正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三)建立完善的湖湘文化数据库
收集与湖湘文化相关的图像,如建筑形制构建的图像表现、刺绣图案、剪纸纹样、年画、竹编花样等后期图像数据采集。由于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的生源70%源自湖南本省,通过学生将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行调研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工作坊成员通过初步资料筛选,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对象绘制成图案进行数据库建设。
收集建筑形制、建筑装饰、纹样、图案等具有湖湘文化的元素并将其图像化,建立湖湘文化资源库,实现可查询功能,让学生可以快速上手学习。资料完成初步收集后,由工作坊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数据库建设,分门别类进行数据库填充。结合各个开设的课程以及线上线下的学习进行运作,在运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后期修改。
(四)建立完善的湖湘文化课程教学体系
湖湘文化课程教学体系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本研究对高校艺术课堂采用“自下而上”的课程体系,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的顺序,选取核心课程以湖湘文化为背景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作品构成得以完整体现。
首先,将课程组团,例如专业基础课组团——将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合并为构成基础,进行连贯的课程教学和作业布置。专业核心课也进行组团,将同一类别的专业课组合在一起,如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及环境调研方法课程。组团的好处是让课程有了连贯性而不是目前各科教师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第二,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教学体系设置方法相似,课程仍主要以核心内容为主,教师可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湖湘文化内容。最主要的是在课程作业布置上,教师必须以湖湘文化为主题进行一次作业布置,然后以组团的形式进行作业展示。第三,课程评价体系。该课程以两个自然年为单位进行课程评估,在工作中发现课程设置的问题并进行不断修复改进。
(五)建设“湖湘文化民间艺术校园工作坊”
本研究将建立“湖湘文化民间艺术校园工作坊”,对平台进行建设,链接学校、民间艺人、市场。让民间艺人以湖湘文化传承人的形式进驻工作坊,指导学生实际工作,并接受最新的设计资讯,建立学校、市场、民间的链接,让古老的民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四、教学实践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经过阶段性的实践已获得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课程和数据。
(一)课程1:构成基础
本课程暂时只结合了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课程。在上课之时,教师在理论课程中介绍了湖湘文化的一些基本表现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创作。如在色彩构成作业中,学生以湖湘文化中建筑形式为元素绘制一套色彩构成作业。此作业通过四幅面形式进行展示,主要从色彩构成的角度诠释了低年级学生理解的湖湘文化。
立体构成作业最后一个综合作业以湖湘文化为背景进行设置,要求“舞台为空间形式进行设计,空间形式感强且需体现湖湘文化元素。”一方面学生必须去了解湖湘文化的背景,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将了解的湖湘文化通过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形式进行展现。最终交的作业以湖湘文化花鼓戏、常德评弹等地方戏曲的作品较多,从学生的设计说明来看,前期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元素调研、提取工作,作品呈现也加入了湖湘文化的元素,虽然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但为后期湖湘文化的教学起到了有效的铺垫作用。
(二)课程2:建筑组
经过实践教学工作发现,将《传统文化专题》《建筑装饰》《建筑及环境调研方法》组团成课后,教学效果显著。《传统文化专题》是专业课程中的理论课程建设,此课程以专题形式进行讲座,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专题讲座。本团队教师涉及美术理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三个方面的教师,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释湖湘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目前的科研成果,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课程,《建筑及环境调研方法》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尤为重要,它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设计思考、设计分析、设计改造,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大部分。在课程的安排上,选择了许多核心的教学内容,例如如何选题?设计分析的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手段等内容。除此之外,作业分为自选题和湖湘命题两种,学生自由选择,最终选择湖湘命题的占总人数的2/5, 选择湖湘文化的同学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了相关数据,为湖湘文化的建设获得了一手资料。有了前面的课程进行铺垫,《建筑装饰》课程的教学运行就通畅许多。以往的《建筑装饰》课程教学,教师在理论课陈述建筑装饰的理论和传统纹样,学生在下面听得索然无味,因为学生没有对湖湘文化调研的经验,对其完全不了解,通过前面的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通过自选题的洗礼,加之部分同学调研的是自己家乡(湖南境内)的湖湘文化,所以大家学习起来特别有干劲。通过此课程的安排,一方面让湖湘文化资源库得到扩充,另一方面,教师也获得了大量的教学经验。
(三)课程3: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学四年的总结。以湖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为例,2018、2017年分别以湖湘文化主题进行毕业设计。2018年以长沙县开慧镇为设计对象,2017年以浏阳市为背景,通过两年的实践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以浏阳背景为主题的设计中,有很多选题以研究本土文化背景的,如《山居·半生缘——“锦绶堂”文创空间设计》,选取了浏阳传统建筑锦绶堂为研究对象,此方案获得第十五届亚洲设计学年奖优秀奖;团队教师指导的文创作品——湖湘笠灯,创意构思来源于湖南著名文物“中方斗笠”;设计根据斗笠所产生的光影美感与造型,以模拟仿生抽象等设计手法重新演绎对这个传统物件的理解与传承,此项目获得一致好评,获得“首届湖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网络人气奖”。
微信网络平台也是学生作业展示的最好渠道。湖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设计系、视觉传达系分别进行了微信公众号的申请,主要以推送学生优秀作业,分享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动态为目的,目前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微信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也是湖湘文化与实践结合的具体化表现。
五、结论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也是中国文化丰富的宝藏。湖湘本土民间文化在高校设计专业传承,必须以“根植传统、传承创新”的观念为主导,将湖湘文化作为课程的立足点,充分发挥高等艺术学院的优势,培养出一批传承湖湘传统文化的生力军。课程应结合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突出办学特色,力求发挥湖南人独有的“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将湖湘文化贯穿于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