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遗手工艺对产品模型课程改革的意义
2019-06-24时旺弟
时旺弟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产品模型制作》是产品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触摸、体验、制作产品模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增加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模型制作可以将“平面化”构思、图样转化为三维的、真实可触的实物,通过对模型制作的反复推敲和试验,可以使设计方案达到理想的状态,是产品设计流程中有效完善设计的主要环节。
一、产品模型课程的发展现状
《产品模型制作》属于一门实践课程,能让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加直观与深刻,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产品模型根据用途可分为研究模型、展示模型、功能模型和样机模型,但在模型课程中主要以展示模型为主。展示模型又称外观模型、仿真模型,其外观与产品有相似的视觉效果,但通常不反映产品的内部结构。导致目前国内院校的《产品模型制作》课程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使用材料单一,造成学生对材料工艺的体验缺失。依旧以石膏、油泥、ABS塑料、泡沫、竹筷等材料为主进行造型练习和产品手板制作,制作方式传统陈旧——切割、粘接、打磨、喷涂等。无法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其他材料工艺对产品形态造成的差异性体验,不能与今后其他产品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融洽对接。(2)过度重视模型的表现效果,造成学生对产品造型设计思考的缺失。部分院校引进激光3D打印机等快速成型设备,这些设备成型效果较好,能够便捷、精确地表达产品造型,但无法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亲身感受产品形态因材料不同、制作工艺不同带来的可能性变化,不能达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3)课程内容单一、传统,造成学生对课程兴趣的缺失。国内模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对现有产品造型进行简单的轮廓复制,阻碍了学生在制作模型过程中主观能动思维的发挥,造成学生制作不严谨,产品表面粗糙,真实感不强等问题。
总之,《产品模型制作》课程对产品设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课程发展呈两极分化的态势,一部分院校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目标达不到预期;另一部分院校选择与时俱进,及时引进新技术设备,但费用成本相对较高,且应用性较低,无法全面推广普及。加上快速成型让课程背离了以学生为核心,培养学生对产品形态、材料、工艺的认知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可见,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与体验产品模型制作是《产品模型课程》主要的教学核心。
二、非遗手工艺与产品模型课程的相关性
图1 “产品模型”制作过程
图3 灯具制作过程
图4 灯具最终效果
图2 竹艺技法对应的产品模型制作
非遗手工艺技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物,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日用品的需要,人们利用当地易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手工艺技法也应运而生的。手工艺品的制作与产品模型制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运用技法把材料“塑造”成一个产品的过程,强调操作者在制作过程中产品形态变化的感受体验(图1)。常见的非遗手工艺有竹编、泥塑、陶艺、木雕、吹糖人、剪纸、刺绣等,丰富多变的非遗手工艺带来不同的造型技法,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并创造新颖的设计作品,塑造出不同层次的丰富的产品形态。
三、模型课程的实践案例
在坚持选择与产品模型课程匹配度高,且可以保留非遗技法精髓的原则下,将吻合的非遗手工艺技法融入产品模型课程,为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如图2所示,以竹艺技法为例,解构竹艺制作过程中使竹子发生形态变化的技法动作后,与产品模型课程进行重组,制作出兼具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产品设计。通过对竹艺技法的分析,总结出了“弯”“绕”“编结”等制作产品形态的技法,运用在《产品设计模型制作实训》的课程上。
图3是一组学生以竹艺技法为基础设计制作的一款灯具。学生以灯具为载体,将竹艺制作技法融入其他材料的制作中,制作出一款古朴、典雅的手提灯具产品(图4)。相比较之前传统模型课程来看,效果更加出色,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发挥了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加入非遗手工技法后的产品模型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竹材料的加工手段,通过真实产品的制作,深入直观地分析产品造型的总体形态、线型风格、空间体量、人机关系、比例大小、表面处理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产品的功能、形式、结构、工艺、材料等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毕业设计与实际项目的融洽对接做好准备。
四、非遗手工艺技法对产品模型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以提高学生模型制作能力为目的,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教学活动应该始终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最终导向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关于产品模型课程的改革课题,学术界有较多的研究,但大部分都关注于课程的管理制度模式和新技术使用等层面上。本论文是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尝试把非遗手工艺技法融入模型课程实践环节中,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
非遗手工艺的融入较好地解决了目前模型课程内容单一,使用材料局限,学生被动接受课程任务,主动创造思维受限等问题。非遗手工艺具有丰富的材料,手法多样,可以制作差异性较大的产品形态,满足学生的创意概念,激发更多的创意思维。根据教学经验的总结,让学生制作出自己设计的创意方案,进行一个真实、有效的产品设计制作,把自己的创意变成一个实物,一个具备使用功能的“产品模型”,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产品的功能、尺寸、结构等可实现性的分析,再到材料工艺的选择、制作的完成,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丰富了课程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与眼界
传统模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模型制作材料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动作制作模型两个部分。理论知识内容主要围绕材料的特性、使用工具、制作流程、注意事项等知识展开,课程内容有限,且单一乏味。非遗文化具有丰富的知识内容,将非遗手工艺融入模型课程中,理论教学环节加入非遗文化相关的历史价值、经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美学价值等知识模块,增强课程内容的故事性与趣味性。
(四)非遗手工艺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美学素养,满足了内心精神世界的需求
非遗手工艺凝聚了当时人民群众宝贵的心血与智慧,作品展示了手工艺人对功能性法则、美学法则以及生态法则等艺术创作的综合运用,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以竹艺为例,竹子的可塑性使竹产品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变化,从立体造型到平面编织,透出的功能美、形态美、图案美、纹理美与色彩美等,分析学习这些经过历史潮流冲击的经典“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为今后的产品设计打下美学基础。非遗手工艺还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一个手工艺品能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情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主流思想与文化信仰等,这些宝贵的文化价值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内心的精神需求。
五、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宝库之一,是现代设计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以非遗手工艺驱动产品模型课程的改革,不仅解决了课程目前的问题,为课程的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更重要的是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