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背景下张家口市大清河沿岸“适地化”景观修复与提升策略研究
2019-02-11王智
王智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一、调查研究概述
(一)调研范围
按照规划,清水河研究的地区文化北起纬三桥,南至明湖园区,全长共11.6公里,是在现有的20个展示区的基础上,对清水河东西两岸滨水区景观的进一步修复与提升,分为32个地段,由全市的六区十县分别承建完成。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所面临的设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清水河当下的景观状况,以及对六区十县的重要体现方式,更通过对周围居民的调查问卷了解到了当下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信息去开拓设计的思路——社会文明发展史的景观轴线。通过再设计,改善状况中的不足,完善公共设施,以便更好地服务大众,同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设计行动性。
二、基地现状分析
(一)清水河的区位分析
清水河,发源于崇礼县桦皮岭南麓,自大境门东侧进入市区后由北向南纵贯市区,在清水河村西南1.8公里处汇入洋河,全长109公里,流域总面积2380平方公里,由洋河流入官厅水库。
2003年初市政府在《关于印发2003年全市重点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通知》中将清水河治理工程作为全市2003年前期工作重点项目,之后,又把乌拉哈达水库与清水河治理作为全市十大立市项目之一,并在2004年的人代会上明确指出,将清水河治理列入市重点项目。
(二)基地现状及问题分析
1.基地现状
张家口市清水河属于永定河水系上游河道较大的一条支流,历年来清水河沿岸景观为张家口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地区,2012年9月张家口清水河地域文化长廊北起纬三桥,南至明湖,全长11.6公里,是在已有的20个展示区的基础上,对清水河东西两岸滨水区景观的进一步修复与提升,分为32个地段,由全市的六区十县分别承建完成。各自以本县区地域文化为精神,以水脉绿廊为载体,以增绿提质为方法,建设具有当地县区特色的文化景观带。
2.问题分析
清水河沿岸景观及雕塑小品模式化。传统园林及雕塑小品在我国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风格和地域文化、审美感知。而这些园林建筑小品作为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最易成为传递地域特色文化和场所精神的媒介,被模式化之后,导致清水河沿岸景观设计失去了特色。
铺装及材料趋于同质化。铺装场地一般简单且场地具有较大的设计性,可以适应游人不同的活动游憩需要。采用抛光地砖,事实上并不适合大量应用于清水河沿岸景观中,不仅与清水河沿岸景观设计中的历史线索达不到一脉相承,而且在清水河沿岸景观的环境中安全性能较差。
张家口市经济及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清水河两岸处于老功能未撤除新功能不断添加的状态,用地处于零散化状态,土地更新功能落后,沿河景观有待重新整治与塑造。
(三)基地滨水分析
滨水的建设,按照城市滨水空间的一般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形成、繁荣、衰退和复兴四个阶段。
形成阶段:滨水区在形成阶段的发展态势呈良好状态,水体与居住地相连接,建筑依据水体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繁荣阶段:城市滨水空间由于水陆交通枢纽功能的发挥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衰退阶段: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企业经济利益有效增长,但忽略了滨水区的建设与发展,滨水区的运输功能大幅度降低,水体污染严重,水体漂浮垃圾日益增多,滨水区周围整体环境水平大幅下跌,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急剧下降,自然环境遭受危机。
复兴阶段:对滨水区空间进行保护与更新,通过水体净化与养护,景观重组与建设,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为这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基地滨水景观设计功能多样化与设计简单化处理的矛盾,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查询等,发现滨水区是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而在清水河沿岸景观设计时需提出多形式的功能,利用植物造景等设计手法组织各种活动空间。实地勘测集中反映出清水河滨水设计概念陈旧,对滨水区绿地空间的功能性认识不足,从而在设计中着重对绿地的处理,缺乏对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分析。例如在涿鹿园区的概念建筑小品的设计中、阳原园区文化展示墙设计等简单化的设计处理,都很难展现出当地文化特色,因此在清水河的滨水景观修复与提升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当地条件,处理好复合功能与简单化设计之间的联系。
(四)植物生态景观分析
城市植物景观的营造中,植物造景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如植物设计、植物配置,虽有细节的不同,但在营造原理上基本一致,植物造景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实用性园圃种植、观赏实用性庭院种植、观赏性园林种植、大地景观种植。
植物景观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我国地域辽阔,有着众多的气候类型,不同气候类型下的地区分别有着具有自身特色的植物景观造型。植物景观具有四季性,植物随着季节的更替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是植物景观的变化性因素,植物在一年当中不同时期所展现出来的不同体态特征也就形成了植物的季相景观。
植物景观都是为了人所创造的,减少热岛效应,提供净化烟尘的作用,为植物、微生物提供需要的栖息地联动空间,促进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五)居民环境生态意识分析
为了了解目前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的状况,对张家口大清河两岸的居民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针对居民的环境知识现状提出了问题,主要是从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度、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及生态文明的践行度来调查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以提升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居民爱护和保护环境的行为,通过教育和培养手段,使居民能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对环境的态度以及对环境的审美情感。
居民生态价值意识缺乏,自然界的任何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过度践踏和破坏自然,自然必然会对人类进行“报复”。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只注重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对环境的可再生保护。居民的生态科学意识匮乏,生态科学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居民对保护环境的力度,居民日常生活中不经意行为的污染行为,造成土地盐碱化、异味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居民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生态环境能否得到保护,关键取决于广大公众能否意识到自己对生态保护的责任。
三、景观的修复与提升
(一)基地滨水的净化与养护
由于大清河是一个露天河流水体,地表径流、大气污染、垃圾随意丢弃等都是不可控的污染元素。水体污染的因素是不可避免的,针对水流污染的现状,寻找新的方法和策略,对含有污染物的水体进行深入、彻底的净化处理。
1.“HDP”直接净化技术
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面临着和中国现在同样的水体污染问题,虽然处理的完成度很高,直接流向水体的污水直接被拦截,但水体深层的水质并没有好转,日本的水体净化技术采用了微生物氧化法,在日本的上千个项目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世界先进技术的代表。随后水体的净化与养护成为行业研究的课题,在中国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与实践,形成了适合中国特色的水体景观治理体系,即“HDP”直接净化技术。
2.微生物净化
通过微生物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自净,利用特殊的载体,使微生物附着在载体上,进行不断的繁殖与繁衍,加速水中污染物的降解速度,从而达到水体自净与养护的目的。
3.河道的绿化和养护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开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追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水体净化、海绵城市、城市双修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加强滨水区景观的养护,增加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可更好地解决基地滨水问题。
(二)景观营造
1.景观行为体验:游客在滨水中的活动形式以及表现出的素质体现了其对滨水景观的态度,景观行为与环境的影响和破环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保证景观环境的良好完整,必须制定游客的行为规范,使游客的行为与环境破坏度达到平衡与完善。
2.万全分隔:在重要地带设立游客禁止行为的“重要保护区”,有其相应的安全距离,生态保护对象与游客隔离,对滨水区景观生态的修复与提升起到进一步的保护作用。
3.流动的线性体验:人对生态环境的再现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上,对人们行为方向具有指引的空间为线性空间,在滨水区活动的过程是对自然行为的感知与体验。
4.融合与视觉感知:人们对城市滨水的视觉感知往往来自于植物群落的复杂程度以及鸟的种类,这会使身处喧嚣城市的居民的心灵获得平静,对融合与视觉感知的研究与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居民环境生态意识的提升
对居民生态意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如何提升居民生态意识的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强,当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效益发生矛盾时,需要正确地认识到生态效益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经济的高速发展以生态环境作为良好的支撑,生态环境在一定作用下可以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引导居民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利益的关系时,经济利益需让步于生态利益,不得在获取当前利益的前提下牺牲长远的利益,以达到满足当代人的生态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环境。
加强对市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与市民生态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宣传。
加大对市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资金、器材等的投入,提升市民基本的科普常识水平,加大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让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居民生态意识的提高不是急功近利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教育,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普及,如发放生态知识书籍,建立网站,社区走访等宣传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普及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
四、结语
随着张家口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发展,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之伴随的是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首先要从培养居民生态意识开始,让市民意识到环境对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滨水区的建设应当一直延续到建设中与建设后,利用对整个清水河沿岸景观做出后期评价、调查反馈等体系,不断地整合、发展、完善,使空间形态、景观形象得到不断提升,最终更好地服务于人。充分发挥清水河沿岸景观设计滨水区的开放性、可达性、亲水性、连续性、文化性,塑造清水河的积极形象,满足城市的生态环境需要以及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