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阐释与德国的艺术教育
——以汉堡美术学院为例

2019-02-11李奕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艺术史美术学院艺术作品

李奕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打破专业设置之间的藩篱已经是西方美术学院近百年来发展的主流,这种打破客观上构成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艺术史发展历程。毫无疑问,在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融的时候,如何甄别与判断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是至关重要的,何为艺术作品?何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和艺术品之间能不能互相佐证?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佐证?这些也是我在汉堡美术学院交流访问时经常想到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在艺术史上不止一次地被提出和被解答,甚至已经有无数次精彩的解读,但艺术史上一切既定的阐释都有可能被重新质疑和重新诠释,这就涉及到当代艺术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也就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都和这种质疑和阐释有关。

一、艺术阐释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艺术的历史就是阐释的历史,就是艺术作品与艺术阐释互相佐证的历史,缺乏艺术阐释,艺术品就是一些造型元素如图形、色块、符号的物质载体而已,只有通过阐释梳理过才能证明它在人类文化与思想上曾引起过的激荡与反馈,艺术家在阐释中显示自己的选择①。有效的艺术阐释能够对艺术作品的产生以及相关的视觉现象做出分析和归纳,并对欣赏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它和艺术品一起书写了艺术史,因此,艺术阐释的重要性是不容置喙的。

汉堡美术学院的艺术实践是相当自由的,在这里任何形式的创作都受到鼓励和引导,专业设置的藩篱被取消了,但对先于艺术作品产生的艺术理念依旧重视,每位学生都会被要求和鼓励对其创作理念进行深入的阐释和表述。作为一个旨在培养职业艺术家的著名美术学院,对学生艺术阐释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各年级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讨论,这要求学生注重自己的口头阐述能力;二、针对学生也开设了不少艺术批评与写作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可能被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选到,但显然对阐释深度广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习如何筛选恰当的选题,如何用清晰的语言和明确的思路阐释作品,如何选择适宜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高年级学生则需要在观点观念的提出上具有创造性和敏锐性,关于表达手法及创作思路的阐释应当具有力度,批评性的艺术阐释被一再强调。在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阐释能力过程中,在课程架构上,所有课堂都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的,因此,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出现在同一课堂上,或稚嫩或老道的阐释都能够互相激发与包容;三、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内资源,包括各种讲座与文艺批评,都会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在各种展览上并不排斥层次不同的学生或稚嫩或老道的评论,也鼓励学生提出针锋相对的观点并展开激烈讨论。可以说,对所有艺术作品能够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解读是每个学生需要重视且在诸多环节中需要被展示出来的一项必备能力,它决定了学生是否具有艺术职业化的前景和希望。

笔者在密集的课堂讨论上观察到,学生往往扮演对自己或他人艺术作品进行阐释的角色,教师主要扮演对作品及各种阐释进行评论与引导的角色,教师根据自身在知识经验上的积累将讨论引向深入。首先,教师会引导学生的阐释集中在对作品的解读,对材料的敏感,以及艺术语言上的拓展与尝试,同时也会关注艺术语言与当代生活发生关系的程度。鼓励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进行阐释,但并不囿于此。对作品的阐释亦需要考虑作品本身的形式要素是否恰当。除了对作品的主题、视觉元素、语言和技巧等方面来解读外,也非常注重作品在艺术史上能否找到参照体系,基于艺术史的角度来阐释艺术作品的价值坐标。

二、如何考量艺术阐释

个人化的体验或感悟并不是阐释的重点,阐释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揭示出作品深层的构发机制。因此,这也涉及到什么样的阐释才是好的阐释?对阐释本身的考量也是师生双方需要共同面对的。艺术阐释虽然是一件作品产生的非必要条件,为何能在德国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得到相当的重视和参与,这当然与德国善于思辨长于哲理的民族特性有相当大的关系,但恐怕也和当代艺术自身的特性有关。在当代艺术领域,抛开艺术作品本身的质量不谈,各种或平庸或杰出的艺术作品,均可被各种阐释和学说诡辩为是意义非凡的,因此泥沙俱下的现象在当代艺术中并不少见。其实艺术作品仅仅靠一味求新,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载入艺术史。如何辨别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至关重要。因此,无论是对于职业艺术家还是普罗大众都需要借助艺术阐释来厘清思路,辨别纷繁杂芜的艺术现象。

面对学生各种新奇怪诞的创作手法,汉堡美术学院的专业教师都能保持适度的理性思考与判断,引导学生在讨论和阐释中找到作品存在的合理性,避免被各种艺术噱头绑架和误导。首先,充分重视艺术阐释具有的开放性。好的艺术品特性之一就是它具有开放性,作者并不具有唯一的解读权,作者的阐释与作品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②。同样,好的艺术阐释也是如此,它会激发出更广泛的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关于艺术品的阐释和解读从多个角度展开,但多角度并不等同于肆意,深刻的思考与真诚的态度是必须同时具备的。作者通过艺术作品试图表达什么与阐释者通过艺术阐释试图表达什么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作品本身所包含的信息更为重要。从艺术史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类观看的行为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艺术领域里,各视觉形象均以静态形象呈现,传统的观看方式也是以欣赏为主,观众和艺术的关系依然是被动地接受,而积极的阐释则意味着主动的参与。另外在当代艺术领域,艺术作品或精致优雅,或粗粝直接,或冷静理性,或酷烈锐感均有所呈现,各艺术流派已突破单一的视觉呈现模式,听觉,触觉,味觉等多个感知方式都是和艺术发生关系的必要手段,观众在艺术家营造的艺术场域中体验甚至互动,这种流动的艺术感知方式,是需要沉浸在特定艺术情境中,总体上来讲,不同于古典艺术的安静而含蓄。

和静态的传统艺术相比,当代艺术是热情而活泼的,更加重视生命质量与生命活力的多维度呈现,因此保持开放性的艺术阐释也会更加适应当代艺术的多语境要求。因此,针对一件艺术作品,教师、创作者和课程参与者都会保持激烈的讨论和争辩。虽然创作者关于自己作品的阐释不可或缺,有可能深化或佐证其艺术观点,也有可能因为无法梳理自己的逻辑脉络而误导观众。因此教师或其他课程参与者的阐释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只要是真诚且富于启发性的阐释,均可造成一种关于作品本身的讨论。这些不同层次的阐释和反阐释就像石子丢入水中激起了阵阵涟漪,引起了一系列关于作品的积极反馈,这种反馈才是当代艺术的精华。因此,在德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中,艺术阐释与艺术作品本身一样都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都是较为个人化的行为。这种个人化的行为借助课堂讨论,就具有了公共意义,也具有天然的开放性,或许这也是艺术阐释在德国的专业美术院校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三、艺术阐释不等于文字游戏

需要重视的是任何阐释都是基于过去经验的一种积累,经验也只是一种有限的体验过程,都会有过时或验之不足的可能性,在重视艺术阐释的开放性的同时也要避免阐释过度。在旁听几次精彩的作品讨论课程之后,我在深受触动的时候也在思考:艺术和阐释一样天然的具有实验性和开放性,正是不断拓展边界的艺术激起了艺术阐释的深度与广度,那么阐释本身是否也有边界?有的话边界应该集中在哪些地方?

随着课堂观察的深入,笔者发现汉堡美术学院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阐释时也非常重视阐释是否过度。不同的阐释当然是被鼓励和容许的,但必须是来自于内心真诚的审视和淬炼,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做文字游戏的诡辩阐释,反而会远离艺术的真正核心。另外对艺术家而言,与观众沟通的应当主要是作品,而非狡猾的文字游戏。阐释应当做到和作品一样真诚,但显然并非所有阐释都是诚恳的,总体来讲,经过时光洗礼的阐释,大多是较为恰当的。经典的阐释并不试图穷尽艺术品,而是如艺术品一样能够给人启发和唤醒。再者,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是无法仅仅依赖阐释来获得认可的,学生通过阐释提出问题后,应避免过度解读,还应当给人们留下回味与思考的空间,艺术家留出多少空间给观众是极其重要的,苏珊·桑格塔就曾撰文提出不能过度的依靠阐释,阐释是用文字来界定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语言构成了阐释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但是语言的丰富性与艺术能够被解读出的丰富性并不完全对等,语言能够体现出艺术作品的丰富性,但并不能定义这种丰富③。所以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也会适当引导学生,避免自作聪明的过度阐释。也避免将阐释沦为狡辩的工具。当今是一个消费和娱乐的时代,各种野心和欲望均被冠以艺术之名,消费也被各种解说和阐释层层包裹成艺术的模样。假艺术之名曲解艺术的同时,艺术泡沫不停地被制造出来,坏的阐释制造迷局,好的阐释则能够让人们穿透层层迷雾去思辨去创造。当然艺术家以个人化的方式创作的作品,被大众在审视中误读也是不可避免的。汉堡美术学院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尽量在各种阐释过程中减少这种误读。同时,教师也会提醒学生任何个人审美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偏见和局限性,但偏见和个人局限显然并不能界定艺术的真正价值。那么评价作品时,尽量回避误读的同时,更自由更多元的阐释才是对艺术品的拓展及创造,才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结语

对艺术阐释能力的重视与否是中西两种价值观差异的外在表现之一。中国艺术教育历来具有重师承渊源,重视内省自察,重视技法学习的传统,因此学生普遍基本功过硬,但对艺术阐释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除理论专业的学生之外,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理论素养与阐释能力,思辨能力严重不足。但支撑一个艺术家持续保持高水准艺术创作的应当是思辨和批判能力,对既往历史及当下艺术现象都需要保有独立的见解与批判意识,艺术阐释显然可以很好地锻炼以上两种能力。德国培养了众多的世界级艺术家,从里希特、安塞·基弗到博伊斯,无一不是理论素养深厚,他们良好的思辨能力不仅能够深度阐释自己的艺术思路与脉络,而且能够持续深化个人的艺术创作,甚至影响艺术史的.走向。毫无疑问,德国高等艺术院校对艺术阐释的重视及其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贯彻,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注释:

①杨小彦,邵宏.艺术的文化阐释意义[J].新美术,1986(04).

②麦克尔·鲍德文,查尔斯·哈里森,美尔·拉姆斯顿.艺术史、艺术批判和艺术阐释[J].新美术,1997(01).

③苏珊·桑格塔.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艺术史美术学院艺术作品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