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合作开发的若干模式

2019-02-11陈远哲罗晓欢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峡文创博物馆

陈远哲,罗晓欢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引言

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公布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以来,要求试点单位重点加强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开发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资源,结合自身情况,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这一要求,给文创产品的开发模式指明了方向。其中,合作开发成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主流。由于各个博物馆的馆藏资源、资金、所在地条件等有所不同,虽然都进行着合作,但获得的成效良莠不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重庆市入选的三家文博试点单位之一,在文创产品合作开发中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博物馆+”的若干模式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博物馆+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共融共享

临时展览中的文化共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整合多馆资源,在2017年推出原创性大展“大溪文化主题展”。展览以历年来大溪文化各遗址的典型出土器物与重要考古发现为材料,从经济生活、艺术信仰、族群聚落等方面系统展示大溪文化的面貌。而随着临时展览愈发流行,这样的文物资源的合作也变得常见。合作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办好展览,丰富展览主题与陈列展品,二是整合文化,将历史文化传播给大众。

联盟中的资源共享。如今,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逐渐起步,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几家走在产业前端的博物馆成为其他博物馆取经的对象。2017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人员赴南京博物院取经,从设计研发、营销推广到管理机制、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进行研讨,进行生产开发相关企业资源的共享。同年,重庆三峡博物馆建立了文创精品馆,其中引进了南京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浙江博物馆六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以精品馆为平台进行文创产品跨省展销,“借地”传播文化、扩大营销,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发展。

除此之外,重庆市内博物馆在自愿联合的原则下,团结互助,合作发展,建立了重庆市文博创意产业联盟。共同建立、维护和扩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资源平台。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经营、服务、管理水平为目的,促进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

“博物馆+博物馆”的合作既是文化的融合、经验的交流,也是资源的共享,这种以强带弱、联盟发展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把大家拉向了同一水平线。但笔者认为其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问题有二:1.取经学习引起模式统一化;2.资源共享造成产品同质化。因此,博物馆在经验学习、资源利用上,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进行。

二、博物馆+高校,“文化+创意”的借智尝新

合作开发是寻找合适的第三方,将文创产品的设计、生产进行委托的形式。这一模式,弥补了大部分博物馆缺乏专业的设计和制造能力的缺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首次和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行课题合作,为“走进长江文明——大溪文化展”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

博物馆将大溪相关的文字资料、文物图片提供给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此项目的设计团队。整个团队由专业教师带队,并且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划分成视觉设计、产品设计两个子课题组。总的来说,整个项目完成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文字资料、文物图片以讲座、会议的形式进行解读,启发学生从中提取设计元素、设计亮点。第二阶段,组内各专业学生绘制设计草图,专业教师每天集中学生看稿、讲评;第三阶段,将筛选过后的设计草图转换到电脑效果图呈现,向三峡博物馆提供多套从标志到产品的完整方案;第四阶段,是基于三峡博物馆专家团队对方案的评估意见,结合落地生产的实际要求,对方案进行修改,最后给博物馆提交一套最优方案。整个项目中,两个课题组并非独立工作,而是相互交流,专业跨界,进行创意的优化、碰撞甚至融合。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大溪文化展览”项目中的课题合作是一次大胆的高校取智尝新。取智高校的优势有三:1.设计团队年轻、资源充足;2.设计创意大胆;3.设计思维系统。首先,设计院校师生是一直走在设计前沿的年轻群体。他们能更敏感地捕捉和创造出当下的流行文化。这一点正抓住了文化创意领域的市场在逐渐年轻化的特点。同时,设计资源充足,整合了各个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其次,相对熟知市场规律的企业设计团队来说,学生们的创意更加大胆。能满足文化创意产品所需要的“创意”“创新”;最后,在专业的设计教师指导下,学生们的设计思维系统,设计呈现有“法”可依,而非“胡思乱想”。取智高校优势突出,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此次合作中我们发现,创意落地成为产品最大的一个难题。首先,高校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博物馆方自行寻找厂家。其中的沟通需要博物馆来做,可能会影响设计呈现。其次,有些设计受限于厂家现有的生产技术、材料,以及博物馆的资金有限,无法实现。因此,不得不取消部分方案,或者替换设计方案中原定的产品材料。

三、博物馆+企业,“文化+市场”的借力合作

除了和高校进行合作,三峡博物馆依然和企业进行了合作。在“走进长江文明——大溪文化展”中,和湖北致信礼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30款文化创意产品。其中有10款为重庆师范大学设计方案。在和该企业的合作上,具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种,一是设计与生产;二是生产。

该企业为“大溪文化展览”开发了20款文化创意产品。在设计与生产上进行合作。合作以三个月为周期,按设计方案确定—产品打样—大货生产—投放市场四个流程进行。在产品开发中,重点从市场出发,力求覆盖更加广阔的消费人群,所以产品定位分为高中低3个档次,给予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选择。高端艺术品(10%)——针对有一定品位、消费力和鉴赏能力的高端客群。中端定制工艺品(20%)——针对大数量的企业和团体定制客群。普通生活及文化用品(70%)——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群体同时覆盖日常消费人群,主要设计产品以学习用具、玩具、餐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

同时,三峡博物馆将重庆师范大学设计的10款方案委托给该企业进行生产制作,在生产上进行合作,既省去了另寻厂家的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资金。

企业与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是文创产品开发模式的主流。三峡博物馆和湖北致信礼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是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事业中来的典型,是博物馆文创走社会化路子的方式。在此次项目合作中,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与市场的对接快速、准确。文化创意产品的落脚点最终是在“产品”二字上,而产品和商品之间的转化就在于销售,能带来经济效益,是最终的目的。恰好企业就深知如何带来经济效益,他们熟知各种材料的运用,了解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的规律。因此,企业设计人员所给出的设计方案可实现性强。同时,企业还存在设计速度快,软件技术熟练的优势,能展示出完整、效果好的设计方案。

与企业合作也存在一些劣势。首先,产品过于商业化,创意设计受市场局限。虽然设计师熟知市场能增加产品的落地可能,但过于市场化会导致同质化。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创意才能使产品与众不同。其次,产品应具备的文化性不够。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始终要有文化性才有存在的意义。否则和一般商品无异。企业人员有限,无法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于一个项目的开发中,因此,对文物元素、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不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合作开发中对“博物馆+”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索,联系博物馆,借智高校,借力企业,致力于在文化、创意、市场上进一步地优化创新,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而这一个案中反映的问题正是“博物馆+”模式面临的困境。作为“博物馆+”中处于优先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博物馆,要站稳位置不动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打开更多的合作渠道,创新更优的合作方式来推动文创产品的开发。

四、对“博物馆+”模式的新思考

1. 博物馆首先应做好与文化相关的源头工作,以文化为根本、创意为核心、落地为目的,引导合作团队开发文创产品。

博物馆作为具有教育职能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具有向公众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的重要作用。而文化的传播除了办好各种陈列展览外,也体现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经济效益中。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是传统文明在新时代的转化,文化为根本、创意为核心、落地为目的是这一转化过程自始至终的要求。但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之根本时常面临着“走丢”的危险。这就要求博物馆做好文化研究的源头工作,深度挖掘文化,深入研究文化,将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历史准确地传播给大众。在合作中必须站在主导位置,引导合作团队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不可为求合作,为得效益而服从于合作对象。

2. 开放更加广阔的合作平台,进行更加多元的跨界合作,解锁更多元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对象,进行更深、更广、更优的合作。

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要面临人力、财力等资源有限的问题,因此,开放更加广阔的合作平台,进行多元的跨界合作是文创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首先,是“行业+”。不只是和一个团队合作,不只是和一个行业领域合作……将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触角伸入工业、科技、教育、服务等行业领域,形成一条创意设计、产品生产、商业销售的全民文创产业链。博物馆举办文创赛事,就是鼓励全民文创的方式之一。但博物馆文创赛事要不仅限于创意产品的设计的征集,还可以征集服务型、体验性、教育性的“产品”,以及活动方案、营销策划等和文化创意相关的方方面面。

其次,是“品牌+”。借品牌之力让IP活起来。例如:七大博物馆X抖音推出博物馆抖音创意视频大赛,故宫X美图合力开发宫廷文化线上拍照素材,梵高博物馆X亚马逊联合推出梵高画作Kindle保护套,都是借品牌之力让IP活起来。但这样的强强联手不是所有的博物馆都能做到的。地方博物馆可以抓住地方文化、地方特色,和地方品牌展开合作,借此让IP活起来,产品火起来。

最后,要进行更广、更深、更优的合作。不只停留在文创产品开发的层面,逐渐形成博物馆学领域内的深入系统研究。

3. 项目内外跨界合作,以未来发展趋势为导向,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达到“共赢”。

博物馆搭建的“协同创新”平台,既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平台,也是集合优秀人才的平台。参与其中的各个行业应该从中看到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博物馆、高校和企业三方来说,从中可以看到未来人才培养、行业发展的方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搭建的“校—馆—企”平台,就是良好的例子。

首先,博物馆既要引进人才,也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是填补博物馆自身文创开发的短板。培养人才,是长远的为博物馆文创领域输入专业人才。因此,博物馆在项目合作之外,可以联合高校和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文创培训营等诸如此类的教学平台。一是可以让博物馆内部文创开发人员参与其中进行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学习;二是可以培养专门的博物馆文创开发人才。

其次,高校既要人才培养,也要人才输出。一是高校人才培养向“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发展,以项目为契机,以创意实现为主要目标,在专业划分、教学方式、课程设计上进行优化升级。还可以联合企业,以实习实践、游学等形式进行人才培养;二是高校优质人才输出,填补文创领域的人才匮乏。

最后,企业既要遵循市场,也要突破市场。遵循市场规律,把握流行趋势,定位消费群体,才能赋予文化创意产品以使用功能,增加卖点。相比之下,更难的是突破市场,撕掉“同质化”标签,博物馆文创要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设计创意、使用功能,进而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

总而言之,合作开发模式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中应用普遍,成为了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就必须在“博物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合作的方式,用一种方式玩出千般花样。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各面为合作开启畅通之道。而博物馆不仅要成为文创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也应该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三峡文创博物馆
陶溪川文创街区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博物馆
“不落灰”的文创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铧芯文创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露天博物馆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