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文旅融合研究学术态势*—基于2009-2019年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数据

2019-02-11巫程成朱倩倩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科文旅融合

巫程成,朱倩倩

(1.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科研处,浙江 杭州 311231)

0 引言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不断整合,为缓解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产业基础和实现路径。产业的发展整合,需要国家政策指引和科学理论支撑[1]。2009年,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既给文旅融合提出了理论要求,又给了明确指向。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职责整合,正式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也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旅融合,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个时代让一批批研究者向往。文旅融合研究也逐渐成为旅游和文化研究的新热点[2]。回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之问,需要扎根实践的理论探索[3]。

1 文旅融合研究现状

2011年,刘为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指出,目前文旅产业主要表现为旅游节庆风起云涌、主题公园如火如荼、特色餐饮铺天盖地、旅游商品争奇斗艳、旅游演艺方兴未艾、主题酒店风生水起、文化旅游生机勃勃、品牌城市成为时尚[4]。文旅融合研究当为产业谋发展,为人民谋福祉。目前文旅融合研究,更多表现为“重旅游,轻文化”的路径依赖,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起着导向和引领作用[5],这既是文化和旅游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也是国家解决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关问题的政策支持点。而对研究项目本身的研究,尤其是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更能为文旅融合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路径和学术方向。文旅融合研究几十年来,一直吸引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与分析中国文化与旅游融合概况。基本理论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6-7]、研究方法[8-9]、体系建构[10-11]、要素创新[12-13],跨时间维度的综述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影响[14-16]、改革开放40 年[17-18]、基金支持[19-22],内容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23-24]、民族文化旅游研究[25-26]、中国节事活动[27-28]、全域旅游[29-30]、文化遗产[31-32]、文化旅游景观[33]、文化旅游者及市场研究[34]、文化旅游资源[35]、文化旅游环境[36]、文化旅游管理[37]、精准扶贫[38]。

以上主要从文献分析、研究概况和专家展望等角度来讨论中国文旅融合研究,而较少涉及研究项目的分析。与一般研究相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社科、教社科)是我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研究课题,侧重于重大社会发展问题、理论前沿问题和政策性问题研究,最能反映我国文旅融合研究态势,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反映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态势,文旅融合研究主要来自社会科学研究范畴,故不在其列[4]。最早政策性提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年份为2009年,且2009年前的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相当丰富[4-5][19-22],因此,本研究统计数据时间为2009-2019年。探索10年来中国文旅研究的学术态势,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工作者产业发展、研究选题及申请项目提供参考。

2 文旅融合研究立项总体样态及分析

2.1 空间分布

从1993年国家社科基金开始资助旅游类项目,2009年以后,旅游与文化在政策层面大融合,国家社科、教社科文旅融合相关研究立项数量不断增长,递增趋势基本一致,国家社科项目增量明显,教社科项目更具有体量优势,总体增长曲线呈M 型(见图1),其中,2012年为最高点。国家社科项目增量明显,说明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旅游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通过旅游展现文化属性的价值需求也不断增长,宏观政策层面越来越重视文旅融合发展。教社科项目更具有体量优势,说明我国大力推进文旅融合政策,具体实施层面越来越细微考究。2012年是我国文旅融合研究的热潮,与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2012年突破4万亿元,其中旅游业占比近五成有很大关联,说明产业发展会对理论研究具有一定导向作用。项目数量增长曲线呈M 型,数量变化存在周期性高低谷,隔一年增长一次,也在提醒文旅融合具体操作层面可能存在2年的成长周期,或者存在1年的补偿效应。为更直接了解文旅融合研究时空发展变化,按照“单位、负责人、学科”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1)。

图1 2009-2019年文旅融合研究国家社科、教社科基金项目年度统计

表1 2009—2019年文旅融合研究国家社科(上)、教社科(下)基金项目立项空间分布一览表

续表1

立项地区和单位分布是文旅政策与先天自然条件均衡互补的结果,总体上,10年来在国家社科文旅融合研究项目中,广西、四川、云南立项9项,湖南立项6项,广东、青海、新疆立项5项,主要集中在具有民族特色的西南和西北区域,以及江苏、广东、浙江等这些经济发达与自然风光融合的经济要省。教社科文旅融合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文旅学科相对领先的学校,立项数量前三名为中山大学立项10项,广州大学、西北大学立项8项。这说明文旅融合研究既需要“天时地利”,也需要“人和”。先天的特有自然条件给了文旅融合研究的基础,学者扎实的研究水准是文旅融合研究的内核。

学科归属分布是文旅融合研究的技术途径和学理支撑相互作用的结果。国家社科文旅融合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管理学、民族问题研究立项27项,应用经济学立项16项,民族学、体育学立项9项。教社科文旅融合研究项目立项50项以上的为: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类立项184项、艺术学立项122项、管理学立项71项、经济学立项64项、民族学与文化学立项52项。这说明文旅融合宏观研究依然聚焦在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管理体制机制层面,而文旅融合微观研究更多聚焦在跨学科、跨领域、新兴业态、新技术层面,尤其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体现我国文化要义的新项目。

项目负责人分布是文旅融合研究者的学术专长和情怀坚守相互作用的结果。国家社科文旅融合研究项目,除重庆交通大学张玉蓉负责过2个项目外,其他负责人只立项过1个项目,研究人员呈现出众多而分散的状态。张玉蓉《创意经济背景下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及实证研究》(2011)和《长江经济带视域下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2017),都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聚焦经济学背景下的文旅研究。教社科文旅融合研究项目负责人主要为陈佳、陈玲玲、陈修岭等19个负责人主持过2 个项目,其他负责人立项1项,研究人员呈现出总量众多、核心相对集中但仍然相对分散的状态。其中吉林大学陈佳《北方民族萨满艺术中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09)和《城镇化进程中北方少数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其创意产业开发研究》(2014),都聚焦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说明文旅融合宏观研究需要学者长期的耕耘,也印证了国家社科更注重经济建设等宏观发展,10年及以内可能是一个国家社科文旅融合项目的研究周期,而文旅融合微观层面研究可以更快速地跳跃发展,也印证了教社科更注重快速有成效的发展,5年及以内可能是一个教社科文旅融合项目的研究周期。

研究文旅融合相关社科10年立项情况,总体纵向来看,由少数特色院校、少数专业研究人员、传统学科向综合性院校、广大研究人员、多样性学科发展。

2.2 项目类别

重大级别课题的项目类别分布可以反映文旅融合的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契合性。2009-2019年,总体纵向来看(见表2,表3),跟图1中立项总体数量变化一致。总体横向来看,国家社科文旅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项目50项、西部项目27项、青年项目22项,教社科文旅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年项目367项、规划项目211项、重大项目22项,两类社科项目都比较集中在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青年项目的总申报人数最多,说明大量青年学者正在不断进入文旅融合研究领域,以科研工作服务我国的文旅事业。

表2 2009—2019年文旅融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类型表

表3 2009—2019年文旅融合研究教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类型表

2.3 研究主题

国家级别课题的研究主题分布可以反映文旅融合的学术研究重点热点趋势与研究内容动态变化。把713 项文旅融合立项课题名称汇总成“2009-2019年国家社科课题文旅融合项目名称”“2009-2019年教社科基金课题文旅融合项目名称”,打开“图悦”词频分析工具,点击“热词权重图”获取国家社科文旅融合项目名称高频关键词云图,获取教社科基金文旅融合项目名称高频关键词云图(见图2)。

对比国家社科和教社科文旅融合研究主题关键词的变化,可以给我们对这两类项目的研究指明方向。国家社科文旅融合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文化遗产、遗产、民族、产业、保护、融合、开发、模式、旅游开发、旅游产业、旅游发展、物质、传统这17 个频次10 次以上的关键词。教社科基金文旅融合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遗产、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物质、乡村、研究基于、机制研究、视角、生态、休闲、空间、城市、民族16个频次40次以上的关键词(见表4)。

研究发现国家社科和教社科关键词数量排名第一的都是文化,总体上数量排名前五的关键词是文化、旅游、遗产、文化遗产、景观。这从侧面反映了文旅融合研究中的文化第一要义,旅游第二要义。我国文旅融合研究和文旅产业发展越来越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越来越关注旅游内在价值创新,包括通过物质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也展现了我国文旅融合研究注重中国情境。去掉重复主题,形成文化、旅游、遗产、景观四类研究主题。

原文包含封号、地域等大量文化负载词,译文在处理时补充了公元纪年、地理方位等文化背景信息,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楚国的发展史和疆土变迁。增加这些信息对于跨文化交流是有必要的,然而译文多次用括号加注信息,会打破读者的阅读节奏,不利于读者消化。可以采用尾注的形式在文末体现出来,这样既保证了流畅的阅读体验,又补充了文化内涵。

2.3.1 文化研究融合旅游载体,注重价值认同属性

图2 2009—2019年文旅融合研究国家社科(左)、教社科(右)基金项目高频关键词云图

表4 2009—2019年文旅融合研究国家社科、教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主题统计表

国家社科基金文旅融合研究主题的项目中包含“文化”的项目有103个,比率达到99.0%;教社科文旅融合研究主题的项目中包含“文化”的项目有239个,比率达到39.2%。“文化”主体的文旅融合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载体,提升民族认同。其一,文化旅游传承促进研究,谢维光(2016,国家社科)从族群地区传统文化与旅游传承角度展开研究,李檄(2019,教社科)研究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等。其二,民族族群文化认同研究,赵红梅(2009,国家社科)基于人类学探究族群认同,吴其付(2011,教社科)基于羌族旅游开发探究民族文化认同等。其三,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研究,许丽君(2015,国家社科)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探究穆斯林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朱桂凤(2011,教社科)以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为研究方向等。其四,历史文化进程梳理研究,傅广生(2013,国家社科)钟情英国旅游文化史,余达忠(2013,教社科)从重构历史角度研究客家符号构建等。其五,民族文化创新创意研究,韦复生(2009,国家社科)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研究旅游创意,周彬(2010,教社科)探究浙江沿海和海岛地区民俗文化创意等。

2.3.2 旅游研究融合文化内涵,注重产业经济属性“旅游”主体的文旅融合研究,主要表现为以旅游产业资源弘扬优秀文化,提升旅游经济。其一,文化融入旅游产品研究,宋鹏飞(2015,国家社科)研究旅游产品创新系统,周峰(2009,教社科)以楚玩具设计为例开展研究等。其二,文化融入旅游演艺研究,王克岭(2016,国家社科)从经济效益角度探究演艺产业,郑绍江(2009,教社科)以云南乡村旅游艺术展演为例开展研究等。其三,文化带动区域旅游研究,李天翼(2017,国家社科)从民族文化旅游“西江模式”出发,黄大勇(2018、教社科)从长江上游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出发等。其四,红色历史文化旅游研究,史言信(2013,国家社科)探索革命老区文化旅游产业,刘红梅(2011,教社科)探索红色旅游文化传承等。其五,文化融入旅游经济研究,单纬东(2012,国家社科)以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竞争为视角,董志文(2019,教社科)以中国海洋旅游经济发展为视角等。

2.3.3 遗产研究融合旅游场域,注重民族情境属性“遗产”主体的文旅融合研究,主要表现为以文化遗产打造旅游场景,凸显民族瑰宝。其一,文化遗产基本理论研究,彭丹(2016,国家社科)研究文化遗产旅游地,顾军(2010)聚焦文化遗产学基本理论等。其二,遗产管理方法手段研究,姚宏(2013,国家社科)从遗产地旅游成长波动研究管理动因,吴鸿雅(2011,教社科)从科学管理方法研究文化遗产。其三,遗产保护传承机制研究,郑耀星(2011,国家社科)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彭国华(2016,教社科)基于陕西关中唐陵文化遗产探索数字动画保护与传播途径等。其四,民族遗产特色旅游研究,贺剑武(2018,国家社科)基于大数据技术寻找桂滇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路径,孙晓勇(2014,教社科)基于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探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等。其五,融合智慧情境平台研究,王小根(2012,国家社科)基于感知和虚拟仿真技术探究吴地文化遗产,昝胜锋(2016,教社科)探究云经济时代多产业融合等。

2.3.4 景观研究融合文化体验,注重历史变迁属性“景观”主体的文旅融合研究,主要表现为以设计思维打造旅游产业,凸显时代基因。其一,文化景观开发建设研究,任萍(2012,国家社科)从人类学视角探究灾后羌族社区文化景观重建,周振鹤(2014,教社科)探究上海市城区景观重建等。其二,生态景观风险管理研究,吴芳梅(2019,国家社科)从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景观探究风险监测,杨曦(2015,教社科)以四川九寨沟为例探究土地利用过程生态风险防范等。其三,村落景观变迁保护研究,邱云美(2012,国家社科)以畲族村落为研究对象探究传统文化变迁,赵军(2009,教社科)研究了上海城市河网景观的变迁与保护等。其四,符号景观文化体验研究,马天(2019,国家社科)基于内蒙古牧区探究草原文化符号,罗小燕(2017,教社科)从海上丝路视角探究视觉符号等。其五,历史景观民族文化研究,秦兆祥(2018,国家社科)从历史社会视野探究草原旅游地牧民民族文化,袁运福(2011,教社科)以关公等传统民族军事文化景观为例探究历史军事文化景观等。

3 文旅融合研究历史脉络

上面讨论分析的文旅融合研究十年来的变化,更多属于总体维度和横向维度,纵向维度观察有助于打破地理位置限制,能呈现出研究的时间效应,能表现出研究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动态关系与峰谷变化。文旅融合研究,以文化为方向,以旅游为载体,有学者概述了文化研究40年的历史脉络:1980-1990年,激进西方文化特征研究与传统文化批判性研究;1990-2000年,回归国学古典研究与传统文化研究;2000年至今,文化价值系统构建研究与文化自信实践研究[39]。也有学者对1978-2009年中国旅游研究做过论述,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1987年为探索与奠基阶段,1988-1997年为发展与深化阶段,1998-2008 年为繁荣与困惑阶段[40]。《旅游学刊》在2019年专栏总结中国旅游研究四十年,其中1978-1990年属于本土旅游理论未充分建立与国外旅游理论未充分吸收时期,1990-2000年属于西方旅游理论渗透时期,2000年至今属于学科理论的旅游知识争鸣时期[41]。综上,基于2009-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社科基金文旅融合研究主题的713项立项数据,文旅融合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3.1 2009-2011年探索阶段:文旅融合市场研究“百业待举”

科学问题是特殊情境的产物,情境和实践判断决定了科学问题的提出方式及解答方向[42-43]。虽然受2008年全国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旅游业呈现“总需求疲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旅游业发展依然表现出一定的韧劲。这一年,我国旅游服务首次出现逆差,国民出境旅游消费大于入境游客消费,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2009年国家文化部与旅游局发布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年底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强调要丰富旅游文化内涵,集中力量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2010年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2011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的确定,建党90周年召开全国红色旅游工作会议,完成《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文旅融合产业不断探索有效途径,为市场注入活力,文旅融合研究也顺应国民生活需求,不断研究国内外旅游经济调整手段,探索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2009-2011年,文旅融合研究项目总数不断增长,从40项增加到60项左右。国家社科项目表现在,张琰飞(2009)研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窦开龙(2010)研究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张玉蓉(2011)研究创意经济背景下文旅产业发展机制。教社科基金项目重在具体探索,罗华(2009)探究生态旅游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王兆峰(2010)和单纬东(2010)探究区域旅游带来的居民经济收入问题,笪玲(2011)探究了水利对旅游的调适机制。

3.2 2012-2015年深化阶段:文旅融合产业研究“百花齐放”

国家政策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助推剂,也是文旅融合研究的现实基础。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开局之年,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倡议,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颁布实施。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发布,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呈全面爆发态势,所占GDP比例和绝对利润值快速增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国。2015年,是中国旅游“515战略”开局之年,我国旅游投资已进入“黄金时代”,旅游投资历史上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从2012年开始,文旅融合产业以实施“文化+”发展战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人民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文旅融合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形势,社科基金立项在2012年达到顶点94项。接下来受各种规范性政策的影响,产业发展开始重质量轻数量,文旅融合研究也伴随着呈低谷和高峰交替性“W”曲线发展趋势。国家社科项目表现在,杨春宇(2012)探究了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演化,史言信(2013)探究了革命老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李永乐(2014)探究文化遗产资源群旅游开发,许丽君(2015)探究“一带一路”倡议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教社科基金项目注重产业融合机制机理研究,金颖若(2012)通过消费场景探究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理,饶远(2013)从文化生态视域研究民族民间体育旅游协同发展体系,叶志良(2014)从国内旅游演艺的视角研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张宇(2015)从乡村聚落演变角度研究旅游产业。

3.3 2016年至今繁荣阶段:文旅融合路径研究“百川赴海”

2016年是“十三五”开启之年,也是国家旅游局“515战略”攻坚之年,文化产业在国家“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为支柱性产业、创新中国文化产业,并进行深度结构性调整,搭建现代旅游理论体系,推进高端智库平台建设。2017 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旅游+”概念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2017 年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报告指出2017年是文旅地产大爆发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紧接着,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后,国务院出台第一个关于旅游业的文件《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文化和旅游搭建融合发展平台,涉及旅游融合发展4条13个领域,“(旅游+文化)+”成为发展全域旅游最核心的推手。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文旅振兴乡村战略。至此,文旅融合国家战略布局不断升级,不断推进。理论的深化,可以为战略布局寻找抓手和实施方向,文旅融合研究项目数量总体不断增长,2019年有所下滑,但依然跟2016年持平,项目研究主题多为探究文旅考察融合路径。国家社科项目表现为,昝胜锋(2016)从云经济时代背景探究文化旅游多产业融合途径,林移刚(2017)从旅游精准扶贫视角探究乡土文化传承机制,欧阳正宇(2018)探究旅游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张海云(2019)从“一带一路”背景下考察我国旅游文化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影响。教社科基金将文旅融合战略研究进一步细化,刘书安(2016)基于旅游文化共同体探究协同进化机制,杨飞飞(2017)从文化旅游开发视角探究江南古镇文化资源优化策略,李坚(2018)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探究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机制,齐荣军(2019)基于国际游客认知探究儒家文化传播路径。

4 总结与展望

通过计量分析713项2009-2019年文旅融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社科基金项目,可以发现总体增长曲线呈M 型。文旅融合研究逐渐转向综合性院校、广大研究人员、多样性学科发展。主题主要聚焦在文化、旅游、遗产、文化遗产、景观。目前正处于文旅融合路径研究“百川赴海”繁荣阶段,正是可为之时。

当下,市场效益不断强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旅需求不断深化,文旅融合科学研究更为迫切。结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7年提出的文化旅游目录内容,包括艺术形式、特色建筑、历史遗产、文化遗产、文学人物、创意产品、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目前我国文旅融合研究,正在不断融合我国人民需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格局。研究的路线是实践理性的整合,未来研究方向一方面要紧跟国家战略政策不断深入,如乡村振兴对乡村社区和精准扶贫机制融合,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经济带等对区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一带一路等国际趋势对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生态要求。另一方面,要注重文旅融合的本质探讨,尤其是对我国本土文化和中国情境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哲学基础、理论界定、文旅职业教育、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文旅融合政策、文旅融合质量度量等不断推进,使文旅融合研究这个“百年之业”真的成为“百世之利”。

猜你喜欢

社科文旅融合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融合》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破次元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