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引导下依附型乡村的城市化及其演化特征分析*—以河南五家台村为例
2019-02-11保继刚
孟 凯,保继刚
(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2.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2)
0 引言
伴随着国内旅游活动的飞速发展,“旅游化”的力量和工业化一样,也会使得乡村地域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和重构,旅游作为一种市场推动力,也可以有效地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实现[1-5]。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不再通过户籍人口、土地利用等传统指标来衡量,而更看重乡村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城市化,因此更多体现为一种“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引导的乡村城市化相比是一条较为“绿色”的城市化道路[4-5]。在旅游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中,乡村的旅游资源禀赋是重要的驱动力[4],即乡村一般需要具有旅游资源,可以形成吸引力并成为旅游目的地,不妨将此类乡村称为“目的地型乡村”。然而,中国的乡村地域广阔,乡村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在现实中可以发现,某些乡村并不具备旅游资源,然而因为在空间位置上依附于一个核心旅游吸引物,通过提供住宿、餐饮、购物等产品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不妨将这类乡村称为“依附型乡村”。那么,对于依附型乡村而言,旅游引导下的乡村城市化是如何实现的?又有何演化特征呢?这正是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1 相关研究进展和述评
1.1 乡村旅游地的分类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和要素划分乡村旅游地(乡村旅游)的类型,总结起来,主要有功能性和空间性的视角,包括资源、产品、旅游功能、空间位置、市场范围等要素[6-10],主要的分类情况如表1。
表1 乡村旅游地分类
表1只是列举了比较常见的几种分类视角和要素,此外还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无法全部列出。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地作为旅游活动的直接承载者和发生地,在分类上并无统一标准,分类视角和分类要素较多,不同的分类要素之间也多有重叠。
在现实中,乡村旅游地类型多样,在资源、产品、区位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差异,因此,不同的乡村旅游地在规划、开发、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因此,归纳类型同似的乡村旅游地的特征和规律,并指导此种类型乡村展开合理的发展实践是具有广泛意义的。文章开篇将乡村旅游地划分为目的地型乡村和依附型乡村两种类型,其实是一种“A”和“非A”的分类方式,具有相对全面且简洁的归纳能力,试图归纳和对比这两类乡村的异同,既能丰富旅游引导乡村城市化的研究内容,也是对乡村旅游地进行类型划分的一次探索。
1.2 旅游地发展演化
既然是旅游引导了乡村城市化的实现,那么一个旅游地的发展演化和其所引导的乡村城市化的演化理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个旅游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内外部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处在一个持续性的变动和演化之中,这种变动和演化是旅游地发展的特殊属性,因而也是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研究对象[11]。目前,已有很多演化理论和演化模型被提出,有生命周期理论[12]、断点平衡理论[13]、创造性毁灭理论[14-17]、RICI(Resource,Institution,Capital and Innovation)理论[18]等等。
从旅游地发展演化的研究成果来看,一个旅游地的发展是普遍存在周期性演化规律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虽不能解释和模拟所有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过程,但依然具备很强的概括性和解释性,这也是这一理论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19]。那么,在这一理论的框架之内,旅游地的发展演化和其所引导的乡村城市化的演化存在怎样的相关性呢?如果一个旅游地进入停滞或衰退阶段,其所引导的乡村城市化还能持续演进吗?目前,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已经有了初步研究,然而大多只停留在对动力机制和城市化表现等表层上的探讨[20-29],而对于旅游作用下乡村城市化的演化特征及其原因并未深入挖掘,这正是本文要重点分析的。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云台山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从1999年焦作市把开发旅游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大策略开始,便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发展到目前年游客量已经突破200万人,跻身全国知名景区行列。在旅游发展的作用下,景区内的乡村社区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城市化现象。
如图1所示,道路ABCDE 段既是从修武县通向山西省的233省道,又是外部进入核心景区(DF段)的必经之路。景区刚开业时,BG 段道路没有开通,售票处设在岸上村附近,直到2005年,百家岩停车场和新检票处开始启用,BG 段道路开始通车。岸上村、前黑石岭村、后黑石岭村、古洞窑村、五家台村这5个村落是目前云台山景区内发展比较成熟的旅游接待社区,乡村城市化现象较为明显。其中,五家台村在2017年末共有70余户,400余人,因为临近BG 段道路,旅游发展在区位条件的变化前后差异明显,旅游引导下的乡村城市化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演化过程,具有依附型乡村的典型性特征,因此,选择五家台村作为文章的案例地。
图1 云台山景区村落和交通概况示意图
2.2 研究方法
文章为单案例解释性研究,通过对案例地进行历时分析,以重要事件、关键人物、发展时序、发生过程、具体表征等作为主要分析和研究对象。
第一次调查从2015年8月16日至8月30日,第二次调查从2015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第三次调查从2017年9月30日至10月6日,共计29天。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访谈和二手资料的收集。访谈法是本文获取重要信息的主要途径,分别对景区管理者、村民、外来经营者、游客进行访谈,并做了详细的访谈笔录,各用G、C、W、Y 来表示,如表2所示。此外,还对访谈得来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三角验证,通过官方、景区、村委、村民等渠道的多方印证,以保证最大程度地逼近真实。
表2 调研访谈列表
3 结果分析
3.1 五家台村的旅游发展和城市化历程
3.1.1 区位条件改善前后的巨大反差
1989年,云台山景区正式开业迎客,岸上村的村民因为紧邻售票处的地理区位优势有了最早的旅游参与,一直到1999年之后,前黑石岭村、后黑石岭村、古洞窑村因为紧邻233省道而陆续参与到旅游经营的活动中。此时,百家岩停车场和新检票处还未使用,景区通勤道路BG 段还未通车,五家台村的地理区位虽离233省道不远,但不在道路沿线上,因此并没有游客进入,五家台村的村民也就没有太多机会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只有部分村民在旅游旺季的时候被雇佣至岸上村、古洞窑村等村落,以补充旅游服务劳动力的不足。
“人家01年就开饭店、开宾馆了,我们只有去打工的份,游客真能来我们村,我们也肯定能火起来。都是吃饭睡觉,在哪不一样?我那几年都在岸上帮忙,我看老板做的饭还不如我做的,开宾馆也不知道好好打扫打扫,当时我就想着,要是我来搞这个,比他还强。”(访谈对象:C2-M)
因此,在2004年之前,五家台村因为地理区位条件的劣势,很难吸引游客直接来到本村消费,村民表示出了一种无奈。
直到2004年,云台山景区的年游客量突破100万,游客的食宿需求剧增。根据景区内部统计资料,当时景区的团队游客占较大比例(70%左右),省道沿线的岸上村、前黑石岭、后黑石岭、古洞窑4个村落都陆续发展成为旅游接待社区,然而村内土地面积有限,旅行团的大巴车住宿停靠已经是个棘手的问题。为了满足景区日益增多的游客和车辆的需求,景区管理局规划在百家岩处修建大型停车场和新售票处。投入使用后,百家岩停车场占地27万平方米,可停放大型车800辆,小型车4 200辆,百家岩售票大厅则成为云台山景区的主售票处,之前的岸上村旧售票处仅作为辅助使用,并同时规划景区通勤道路BG 段,连接233省道。
由于五家台村人口相对较少,土地充裕,景区管理局欲通过五家台村的新村改造整理出土地,使五家台村成为旅游交通沿线上的第一个服务区,来分流部分游客的食宿问题,主要满足团队游客的食宿需求。于是,2004 年的年末,管理局就引导五家台村规划新村,为即将新设的旅游服务区做准备。五家台村终于等来了自主发展的机遇,很快就做好了新村规划,按照经营农家旅馆的适用程度和便利程度来设计和布局统一的建筑结构和立面风格。
3.1.2 乡村城市化的快速实现
在五家台村的交通区位没有改变之前,没有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的劳动力有外出打工的,还有去岸上、古洞窑等村落帮忙的。少部分的村民除了种田,还种植原本在老村北侧的一片果园。新村落成之后,五家台村的劳动力纷纷回流,终于获得了自主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的机会,并分享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新村一建好,每家每户都弄宾馆,我当时还发愁,哪会有那么多人来住啊,我们家的房子在后排,原先估摸着生意不会太好,我还得去村口拉拉人啥的。真没想到刚刚开业游客就能住满,后排的宾馆也都家家住满,我们根本不用去拉客人,坐着不用动游客就主动过来找房子住。”(访谈对象:C9-M)
除此之外,五家台村作为新兴的旅游服务社区,房屋崭新,村内道路宽阔,建筑结构统一,而且因为距离核心景区较远具有相对于岸上村而言较低的地价,于是在新村落成之时就吸引了外来经营者的注意。在新村落成之后,部分村民自己经营了农家饭店、家庭宾馆、特产超市等旅游经营活动,还有部分村民就直接把自家房屋出租给外来经营者,自己再以灵活机动的方式,经营一些别的小生意。据走访和调查可知,直到2012年末,五家台村有大约60%的房屋都包租给了外来经营者。
“因为我们村的房子都是崭新的,样式也基本统一,建造的时候里里外外都是为了开宾馆而设计的,添上家具就能开张。那时候村民还没搬迁完,就有外地人过来问价钱。有的是怕自己干这个没经验,有的是懒得自己折腾,想着包出去旱涝保收,就把房子在一开始就租出去了。”(访谈对象:C4-M)
“当时新村刚盖好,我连家具还没买齐,就有几个焦作的人过来找我谈包房子的事情。我当时想着盼着能自己当老板盼了多少年了,得先自己干着试试。干了有两三年吧,生意也不错,可就是太累。我算了算,自己辛辛苦苦一年,还得雇工人给工钱,如果包出去收收租金,自己再摆摊卖点别的,钱可能少赚一些,可没那么累了,所以那一年就包出去了。”(访谈对象:C11-M)
由此来看,五家台村在发展初期因为区位的劣势缺乏依附于景区而发生乡村城市化的条件。然而,交通区位的突然改善,使得五家台村具备了发展成为旅游接待社区的可能,村民迅速做出响应,乡村城市化得以迅速发生。在城市化的表现上,村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快速转变,从一开始就共同向市场供给相同的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快速非农化。
3.1.3 外来经营者的“逃离”
云台山景区自2011年游客量突破了200万,到2012年达到257万的峰值。交通区位的突然改善使得五家台村的乡村城市化得以快速发生,这也和景区游客量的快速增长是直接相关的。从2007年到2012年,五家台村的旅游经营活动一直呈现快速发展的繁荣态势,外来经营者进入的比例也不断提高,直到2012年有60%的房屋都包租给了外来经营者,这个数据是景区内所有旅游接待社区中最高的。
“我来得比较早了,新村一建好,我就过来包了。当时主要是这里离景区远,租金没那么高,而且房子都是崭新的,装修比较省事。我的那个房东本来也想自己干,可害怕人太多,挣不了什么钱,就包给我了。那几年游客特别多,我也没想到生意能这么好。我房东都后悔了说没有自己干,还说让我捡了个便宜,要给我涨租金。可当时签了5年的合同,租金订好了是不好变的。”(访谈对象:W1-M)
然而,从2012年之后直至目前,景区游客量出现下滑和停滞的趋势,5个旅游服务区在经过了接待设施大量扩张的阶段之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给过剩、杀价拉客等现象。根据访谈景区的几位过夜游客得知,景区内的村民为了拉游客抢生意,有不少在山门口和道路沿线杀价抢客,甚至有的直接开着车在路上追着游客谈价格。
“我当时开着车进入景区,后边就一直有车在鸣笛,我当初没有理睬,可鸣笛越来越频繁,最后那辆车开到我旁边,并打开车窗问我们要不要找宾馆,还说他家价格低。当时的情况有点像拦路抢劫一样,我还有点害怕,也没有理睬他,就一直往前开,最后自己找地方住下了。”(访谈对象:Y2-F)
五家台村因为距离核心景区较远,所提供的服务接待产品也因为新村规划显得标准化和同质化,再加上外来经营者比例是5个旅游服务区中最高的,其供给过剩、杀价拉客的现象也是5个旅游服务区中最为严重和典型的。从2012年开始,五家台村农家宾馆的入住率就一直在下降,据走访可知,2014年和2015年的国庆黄金周期间,五家台村的入住率只有60%(之前都是100%,还有在客房内增加床位的情况),这也是在价格压得很低的情况下才完成的。之前每晚120元的标间均价,现在因为需求的不足,60元就能成交。根据访谈得知,五家台村的村民和外来经营者都表示对未来的担忧。
“这几年来山里的人没以前多了,最多也就这个样子了,可开宾馆的人越来越多,基本都已经饱和了,所以这几年都没住满,来住的也把价格压得很低,要不然更不住。我们村规划好之后,房子都是一模一样的,住哪都是住,肯定谁给的低就住哪啊。”(访谈对象:C5-M)
“我们村的房子前几年生意好,包出去了很多。这两年过来包房子的走了不少,都说不赚钱。包我家房子的那个焦作人是去年走的,他一走我就找下家来包,可现在这个情况,就是把租金压低也没人愿意来。最后一直包不出去,房子也不能闲着啊,我就自己干了,生意是一天不如一天。”(访谈对象:C9-M)
在五家台村出现供给过剩、杀价拉客的情况下,外来经营者从2013年开始,出现了陆续的“逃离”现象。
“我是焦作市的,从2011年过来包房子搞宾馆,基本还算赚钱,但每年有一多半是给房东干的,这几年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租金都快赚不回来了。外地人走的越来越多了,我之前的几个打麻将的牌友都走完了,现在凑桌麻将都难。我过来的时候一共签了5年的合同,明年才到期,要不是这样的话肯定也跟他们一起走了。现在真是不赚钱,合同到期前就挣一个是一个了。”(访谈对象:W2-M)
“我2009年就来了,和房东的合同是3年一签。前几年生意好,房东还嚷嚷着要涨租金。可现在生意差远了,主要恶性竞争太严重,抢客也严重,客房都卖不上价,甚至有时候才卖到前几年的一半,本来就通货膨胀的厉害,我们还怎么活嘛,我打算这期合同到了就不准备干了。”(访谈对象:W4-F)
据作者2015年10月的走访和调查得知,五家台村外来经营者的比例只剩30%左右,和2012年的60%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并且还有外来经营者的陆续“逃离”。
3.1.4 外部通达性改善后的担忧
近年来,河南省因为地处中原的区位优势,已建和在建的公路里程数(包括高速、城铁等)连年攀升,云台山景区的外部交通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改善与发展。
如图2所示,2013年9月,郑云高速BC 段(郑州—武陟)通车,从景区通往省会郑州可先走省道经修武、武陟,再走高速到达郑州,车程2个小时,比之前全程走省道节约了将近一半的出行时间。2016年11月,AB 段(武陟—云台山景区)通车,郑云高速全线贯通,高速入口距离景区仅2公里,从景区通往郑州可全程高速,车程可从2个小时缩短至40分钟。此外,2015年6月,郑焦城际铁路通车,郑州、开封、焦作三个城市的联系更为紧密,非自驾游客从郑州到云台山景区可乘坐城际列车在修武站下车,再换乘景区接驳车辆直达景区,全程只需70分钟。
图2 云台山景区外部交通示意图
外部交通的改善对于景区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特别是缩短了景区周边游客进入景区的交通时间,也增加了景区周边客源地(郑州、开封、焦作等)游客的重游率。然而,通过走访五家台村农家饭店和家庭宾馆的经营者可以得知,他们对景区外部交通的改善并不持乐观态度,反而担忧自家的旅游经营会受到影响。
“村子里本来就没啥好看的,客人爬完山住哪不是住啊,可高速路一修通,从景区到郑州开得快的话就半个小时,很多都直接开去郑州吃住了。郑州毕竟是省会,吃的、住的、玩的啥没有啊?好多外地的游客还都想去省会看看呢! 我倒是希望交通别那么快,客人才能留下来,我们才能有饭吃嘛!”(访谈对象:C8-F)
“景区的门票是2日内有效,其实我们都沾了大光了。原来游客白天爬爬山,晚上直接去修武,或者焦作吃住了,现在因为2日内有效,游客也想多玩一天,就懒得去别的地方折腾了,我们开的宾馆饭店才有生意做。可现在半个多小时就能到郑州,很多客人都会选择去郑州吃住。毕竟是省会嘛,住的玩的都比咱这村里强多了,特别是外省过来的人,应该更想去郑州看看。”(访谈对象:C2-M)
根据访谈几位外省自驾游客,证实了村民们的担忧。
“我们从山西过来的,昨天晚上赶到就先住郑州了。今天一早从郑州开过来,还不到一个小时,准备玩一整天,晚上再赶回郑州住,房间都还没退呢。主要是住在村里没啥好玩的,大郑州就好玩多了。”(访谈对象:Y3-M)
“山里的景色是不错,可住在村里太无聊了,也没啥特色,吃的也贵,住的更是千篇一律,有的还不太卫生,本来想着能体会体会田园生活的,可这里就像个游客集散地一样。开去郑州也才一个小时不到,毕竟省会城市,所有设施都齐全,还干净卫生,价格可能比村里还划算。”(访谈对象:Y2-F)
3.1.5 乡村城市化的困境
五家台村的发展是从核心景区通达性发生突然的改变之后才开始的,新村规划使得房屋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基本一致,这就决定了日后成为农家旅馆这种产品后的同质性。首先,同质性产品的构成减少了游客对住宿条件挑选和比较的可能性,价位低就会赢得市场;其次,规划后的新村在短时间内向市场推出所有供给体量的产品,如果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大量同质化产品的供过于求。这时,恶性竞争就难以避免,这也是外来经营者“逃离”的根本原因。
对于景区内的乡村社区而言,外部交通便捷度的提高和游客流动性的增强,提供给了游客选择旅游服务产品更多的可能性。游客可以在游览完核心景区之后,通过便捷的交通系统更容易地到其他地方完成食、住、购、娱的消费,而不再局限于景区乡村之内,因此外部通达性的改善对于五家台村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福音。
由此看来,随着云台山景区的游客量开始停滞和产品供给量几近饱和,通过旅游发展转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村民面临着新的挑战,五家台村的乡村城市化显得后续动力不足。
3.2 依附型乡村的城市化条件和路径
3.2.1 城市化条件:内部通达性和村民发展意识的培育
依附型乡村因为“傍大款”的依附型市场特征,在自身发展中具有市场空间方面的限制性,乡村和其所依附的核心旅游产品之间的内部通达性是乡村城市化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五家台村区位条件改善前后的巨大反差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原本依靠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村民并没有旅游发展的意识,只有不断培育村民的发展意识,村民才会主动从供给侧来响应需求侧的变化,城市化的发生才成为可能。从五家台村的发展过程看来,村民在区位条件改善之前,虽然没有在本村直接开办饭店、宾馆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去,但其他村落旅游发展的过程他们是亲眼所见的,参与旅游可以脱贫致富,这也是他们在被其他村落作为劳动力雇佣时就懂得的,村民的自主发展意识已经在逐渐培育的过程中。
“全村人看着别村都因为旅游赚了钱,早都等不及了,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有天自己也能当老板。那年我从局里开会回来告诉大家要修路和建新村,全村人兴奋得都迫不及待了,有些在其他村子打工的村民也都提前回来了,和大伙介绍他们所看到的农家饭店、家庭宾馆都是怎么搞的,并商量着自己怎么搞。我当时就想,就算是搞这个咱没有经验,等新村盖好之后,像岸上那样把房子包给外地人,光收收房租也舒舒服服的了。”(访谈对象:C1-M)
由此看来,对于依附型乡村而言,内部通达性和村民发展意识的培育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条件。
3.2.2 城市化路径:村民提供配套旅游产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对于五家台村这个新兴和后起的旅游服务区而言,在区位条件经过改善的新村规划之初,就将新村的所有建筑容量作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来使用,2006年末就基本完成了村民的全部搬迁。村民几乎在同一时间参与旅游经营的活动,饭店、宾馆、超市等旅游接待设施在短时间内就全部推向市场,很多农家旅馆基本是在同一时间挂牌经营的。根据景区内部统计资料,2007年末,五家台村已经有农家宾馆55家,床位1 100张,一天可同时接待2 500余人住宿就餐。
由此看来,对于依附型乡村而言,其乡村本身并不是核心旅游产品,而是村民依附于一个核心的旅游产品,通过提供满足游客食、住、购、娱等需求的配套旅游产品,继而自主转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使得乡村城市化的发生成为可能。
3.3 依附型乡村的城市化演化特征
从五家台村的旅游发展历程来看,正是因为村民在旅游发展的引导下,通过从供给侧提供旅游配套产品而自主转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得以实现乡村的城市化。然而,五家台村目前正面临着明显的发展困境,外来经营者的“逃离”和外部通达性的改善都给五家台村带来新的挑战,旅游所引导的乡村城市化呈现出脆弱性的演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依赖性脆弱和替代性脆弱。
3.3.1 依赖性脆弱
依附型乡村本身没有核心的旅游资源,并不能产生吸引游客的直接动力,而是因为在空间关系上临近和依附于一个核心旅游产品,通过向游客提供饭店、宾馆等配套旅游产品才得以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这类乡村具有依附型的市场特征,即脱离其所依附的核心目的地,就很难具备通过旅游而发生城市化的条件,这类似于一种“傍大款”式的发展特征,容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风险。如果其所依附的核心旅游地呈现出停滞或下滑趋势,那么乡村城市化的演进就很可能会呈现出相应的衰落态势,五家台村外来经营者因为游客量停滞和供给过剩而陆续“逃离”就印证了这种风险。由此看来,在旅游发展的引导下,依附型乡村的城市化呈现出依赖性脆弱的演化特征。
3.3.2 替代性脆弱
此外,依附型乡村本身并不是旅游吸引物,不构成留住游客的吸引力,其向游客提供的食、住、购、娱等配套旅游产品替代性较强。即使在核心景区的游客量保持上涨或者稳定的情况下,也较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变动的影响,而被其他竞争性的同类产品所替代。五家台村因为外部通达性的改善而增加了游客选择乡村以外旅游服务产品的可能性就反映出了这种风险。因此,依附型乡村的城市化还呈现出一种替代性脆弱的演化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与五家台村相似,中国有很多乡村,因为在地理区位上临近一个核心旅游地,村民通过向游客提供旅游配套产品而自主转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乡村城市化得以实现。然而,从五家台村的发展困境来看,这类乡村虽然在旅游的引导下逐步实现了城市化,然而,其演化特征则呈现出脆弱性和敏感性。
一方面,旅游地的发展演化普遍存在生命周期规律,在这种周期性的作用下,如果旅游地的游客量进入停滞或衰退阶段,乡村的旅游参与活动就显得后续动力不足,已经通过旅游发展而转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村民就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乡村城市化呈现出依赖性脆弱的演化特征。另一方面,这类乡村因为不具有吸引游客的核心旅游产品,其所供给的配合旅游产品极易受到外部产品的竞争和替代,因此外部通达性的改善使游客有更多选择外部产品的机会,而削弱了本地的发展机会。于是村民就极有可能再次回归到无法充分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去的状态,其已经转变的生产方式和就业方式面临着新的调整和转变,所以乡村城市化呈现出替代性脆弱的演化特征。
由此看来,在旅游发展的引导下,类似于五家台村这种依附型乡村,体现出了依赖性脆弱和替代性脆弱兼有的演化特征。因此,一个没有旅游资源的乡村通过依附于一个核心景区也可以获得乡村城市化的发展机会,但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以及依附性的市场特征也决定了其脆弱性的存在,乡村社会、地方政府、外来资本等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保持对这种脆弱性的理性认识。
4.2 讨论
文章通过五家台村这一典型性案例,分析了旅游发展引导下依附型乡村的城市化,得出了其脆弱性演化特征的结论,可以对同类型的乡村进行解释。例如毗邻黄山的芳村、毗邻丹霞山的断石村等都属于此种类型。然而,这种乡村类型只是乡村旅游地的其中一个大类,并不能代表所有乡村旅游地的特征。还有另一类乡村旅游地,其乡村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乡村的自然风光、特殊建筑、民俗节事等旅游资源构成了乡村地域的核心旅游产品,可以直接吸引游客的到来,即开篇提出的“目的地型乡村”。对于目的地型乡村而言,其发展并不依赖于谁,其所供给的产品本身就是核心吸引物。因此,文章总结出的依赖性脆弱和替代性脆弱就不一定完全适用,旅游引导下乡村城市化的演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通过对目的地型乡村案例的研究进行归纳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