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下职业学校德育机制的构建
2019-02-10颜美娟
颜美娟
[摘 要] 从职业学校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培养学生精神成人的根本目标出发,阐述职业学校德育机制构建的三条路径:构建德育领导机制、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和学生自我教育机制。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学校;德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270-02
近年来,职业学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创新“双元制”、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实践等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育人相结合的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职业学校原有的德育工作机制,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显性能力,如学生文化基础、思想道德水平、知识技能和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等,对学生的隐性能力如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劳动意识、责任担当等关注较少,即德育还没有形成与校企融合、产教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创新机制,以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需要。因此,创新德育机制,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德育机制就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精神成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
究竟什么是职业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认定“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职业教育作为涉及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类型,必须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潮流,构建自身的核心素养体系,并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衔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将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内涵融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作为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指出职业学校要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国工匠后备人才、提升学生生命与生活品质、建设制造强国的高度,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自身的神圣使命,自觉引导学生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德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精神成人。精神成人有三层含义: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如遵纪守法、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以及社会参与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家理解、规范与安全意识、职业道德、绿色环保意识等。这些素养的培养具有利于个体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个体发展来说,涉及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纵深发展,如生涯规划意识、岗位迁移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个体处理当下与未来的关系。从人际关系来看,涉及个体的岗位竞争力,是人的横向发展。如产业升级以及产品质量提升的诉求要求工人具备的质量意识、工匠精神以及智能化时代越发呼唤的团结协作、沟通合作能力等。这些素养有利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最高境界
究竟谁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关于谁是德育的主体,历来有三种观点:“单一主体论”认为教师是德育主体;“双主体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德育主体;“主体转化论”认为开始是教师主体,然后逐渐转化为学生主体。我们在分析这些观点的时候,结合了学校和职校生的实际,认同“主体转化论”的观点。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德育主体,学生具有双重主体的特征——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丰富的教育著作中,把“自我教育”提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教育的真理、教育的智慧和艺术的高度,他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自我认识,或者潜意识就可以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从而主动改正,提高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塑造是终身受益的能力。学生作为德育主体实现的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最高境界。学生的自我教育包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三、构建双重德育主体的德育机制
德育工作机制指的是根据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技能人才这一学生培养目标,而构建的德育管理系统,其内容主要包括四大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双重主体是指在四大块机制中,既发挥学校和教师的育人功能,又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一)突出学校育人功能,建立德育領导机制
德育干部和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主力军,是提升学校德育管理水平的火车头。学校德育教师队伍包括德育领导、班主任和团委。我们不妨建立这样两条线:(1)德育领导小组。由分管德育校长和德育干部,包括学工处、系部德育领导和班主任组成,主要是德育具体工作的指导和执行;(2)学工处、团委、学生自管会和社团,主要是德育活动和主题教育的开展。这两条线自上而下开展工作,同时通过两周一次的德育会议将他们结合在一起,达到交流、沟通、探讨和协调的目的。
(二)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在现代学徒制逐步推广的背景下,校企融合、产教一体化越来越紧密,作为德育主体的教师队伍,就不再仅是传统德育中的学校、班主任、任课老师,而是包括政府、企业、劳模、优秀毕业生等校外资源。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劳模等企业人进入课堂教学,他们言行举止之间流露的职业素养本身就是很好言传身教的教材,同时他们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岗位素养的教育,更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佳途径。学校建立了以现代学徒制企业为首的企业资源德育管理机制,使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更紧密地对接社会和产业。
(三)组建学生德育实践队伍,建立自我教育机制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一般来说,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师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理论和各种道德规范并提出要求,不可能简单地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因为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才能实现自我管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团委聚集着一批道德优良、能力精干、具备“四自教育”能力的优秀学生,以这批学生为首,下设学生自管会、志愿者队伍和社长队伍。学生自管会主要从事校内管理服务,即维护校园秩序、日常规范和校园安全工作;志愿者主要从事校内外志愿服务,如图书馆、实训室、学校大型活动、校外志愿活动等的辅助服务;社长主要从事社团活动的组织开展和管理。自管会、志愿者、社长队伍的一切活动同时又接受团委的监督和考核。这样这支学生队伍实现了参与自己成长、参与学校管理、参与社会活动,完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内部良性循环,这是学校德育的核心,也是学校德育的目的。
四、建立德育制度,保障德育实施
制度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带有一定的行政命令性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制度文化也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对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有巨大的凝聚力和规范作用。制度是比道德、文化价值观更为强硬的一种强制力和约束力。一切好的制度都是正义的,它所施加的约束是一种职业性规定,不是一种人对人的强制。制度是利自己利他人的,要求人們使利己利人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愿意为自己损人的言行付出代价;制度是公平的,好的制度总是代表民意、捍卫人的权利的,并且不是捍卫某一群人的权利,而是每个人的权利。制度表面上看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是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一个人如果不能和集体、他人或国家、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不受欢迎的人,那么他可能是不道德的;反之,这个人学会了调整与集体、他人、国家和自然的关系,那么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这里,道德不仅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能力。学校靠什么来达到教育标准呢?靠制度。因为制度不仅可以促使目标的实现,促进效率和业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制度能使所发生的一切良好的变化持续下去。通过建章立制,充分发挥德育主体在德育工作中的指导、服务、引领、评价、保障的职能。如德育管理例会制。每一个月召开一次德育领导小组会议,一个星期召开一次系部德育干部会议,班主任会议周例会。这样就保证了学校德育管理上传下达的有效性和贯彻实施。如建设学生自管会。学生自管会隶属于团委和学生会。每年新生入学后,择优录用,并采用开除制,对表现欠佳的资管委成员先批评后开除,确保自管会的整体素质。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立足德育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建立德育工作专家研讨调研机制;依托德育干部大讲堂,定期围绕德育重点工作开展专题培训和区县经验交流,建立德育干部培训机制;通过组织德育工作区校行活动,建立德育工作的交流展示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卢旭.制度德育论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1).
[2]李忠英.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3]杜时忠.制度比榜样更重要:新时期学校德育制度建设新探[J].人民教育,2001(9):40-41.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