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 培养现代矿工
2019-02-10白耀鹏
白耀鹏
[关 键 词] 校企融合;矿工;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230-02
阳泉煤矿技工学校隶属于阳泉煤业集团,承担着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建校三十五年来,为集团公司和社会培养了20000多名毕业生。为适应阳煤集团现代化矿井建设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契机,积极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学训融通、顶岗实习、三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找到了为煤矿企业培养现代矿工的有效途径。
一、实施背景
(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需要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意见[2010]9号文件明确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现代化矿井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顺应阳煤集团现代化矿井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
二、主要目标
阳煤集团现代化矿井建设步法的加快,对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2013年阳煤集团相继出台了“阳煤集团员工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学校与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职工教育管理部广泛调研,认真研究,确定四个主体专业:采掘电钳、矿井通风、井下机电、矿井运输为集团公司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学校结合示范校建设工作的实际,确立“培养煤矿高素质安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加强统一领导,健全运行机制;校企深度融合,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打造“双师”团队,提升办学水平,从而提高人才素质,实现培养现代矿工的目标。
三、实施过程
学校充分發挥企业办学的独特优势,深入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结合校企实际,确定了“工学结合、学训融通、顶岗实习、三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融合,构建理念
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校、企、生三方共同签署“大订单”培养协议,使学生在校是学生,在企是学徒。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训交替进行,对学生进行以技能培养为主,坚持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同步提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
(二)校企融合,共建机制
为确保项目实施的顺利开展,集团公司成立了以集团公司总经理任主任,分管培训教育工作的副书记任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制定了工作委员会章程,明确了校企各自的职责,共同确定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招生方案,组织招生(招工)工作,经过严格的考试和考核、体检和面试,优中选优,确保生源的质量。
学校成立了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交流研讨,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专业教学内容、建设教师队伍、确定考核评价标准。
(三)校企融合,明确职责
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论证,学校与企业明确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的职责。双方商定:企业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参与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为学生提供在企业专业学习、顶岗实习和技能训练的机会、基地、岗位;安排技术工人师傅对学生进行指导,签订师徒合同。学校负责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管理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协议书,负责学生培养全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四)校企融合,改革模式
按照企业的要求,学生入学就是双重身份,即学生和员工。由集团公司武装保卫部安排军事教官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学生能吃苦、守纪律的煤矿职业精神;由集团公司宣传部安排专人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管理规章、安全理念的教育,培养学生爱企业、爱矿山的职业意识;由学校安排老师对学生进行学校管理制度、专业教学内容、评价考核标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
进入专业教学阶段,由学校牵头,集团公司所属矿井人力资源部、职工教育部配合,组织学生进行一周的参观性实习,回到学校进行一年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第二年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和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采取交替进行的方式,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结束后,利用两周的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取得专业工种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利用两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煤矿安全资格的培训,取得煤矿安全资格证书。然后按照集团公司“阳泉煤矿技工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管理指导学生实习,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情况对学生做出考核评价。
实习结束后,学校和企业按照学生考核评价方案,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共同对学生做出评价。学校根据学生三年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发放毕业证书。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按照三证齐全的要求安排学生上岗,学生成为阳煤集团正式员工,完成“以培养煤矿安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工学结合、学训融通、顶岗实习、三证合一”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五)校企融合,创新内容
学校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总体要求,组织四个煤炭主体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构建了专业的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的课程体系,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制定了专业的课程标准;开发了13本专业任务驱动型校本教材;围绕教学内容开发了实习实训指导书和40个一体化教学项目;和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新景矿、重庆博菲特科技公司、西安利德软件开发公司通力协作,联合开发了模拟仿真的矿井教学软件和煤矿设备模拟操作系统,对照专业课程内容,开发了1000多个三维动画多媒体课件,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按照学生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了学校、社会、企业多元评价的机制,完善了学生德育考核评价方案、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案、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方案,健全了专业教学的试题库,实现了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四、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
“工学结合、学训融通、顶岗实习、三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践得到了阳煤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集团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任主任,分管培训教育工作的副书记任副主任,集团公司相关职能部室领导、各矿分管教育培训工作的副矿长为成员的工作委员会。学校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组,组建了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制度保障
集团公司制定了项目建设工作委员会章程,出台了“阳煤集团员工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阳泉煤矿技工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工作的任务和职责。学校制定了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制度,出台了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办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项目的推进。
(三)资金保障
“国家中等职業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资金、阳煤集团配套资金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有效实施。
五、实施效果
“工学结合、学训融通、顶岗实习、三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一条企业技工学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阳煤集团现代化矿井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一)成果
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体制机制;构建了“工学结合、学训融通、顶岗实习、三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教育教学的内容,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完成了评价体系的建设,达到了多元评价的目的。
(二)成效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锻炼了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提升了教师教学研究的水平,实现了“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创新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增强了学校办学的实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六、体会与思考
“工学结合、学训融通、顶岗实习、三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加深了我们对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认识,明确了职业教育办学的方向和根本任务,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拓宽了我们办学的思路,找到了煤矿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途径、方法、措施,就是必须加强校企融合,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模式、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两年来,“工学结合、学训融通、顶岗实习、三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告诉我们,要全面完成职业教育办学的任务,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1.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需要提高,尤其是对职业(技工)学校的认识还比较偏薄。比如,学生不愿意报考职业(技工)学校,学校招生出现困难。校企合作,企业的主动性较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学校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支持政府制度的推动。资格准入制、变招工为招生等,虽然有政策支持,但不能保证落实,这就制约了职业(技工)学校的发展。
2.学校办学的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就我校而言,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在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教学内容创新的质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专业教学环境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