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实践音乐作品的听辨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19-02-10苏文婷

北方音乐 2019年23期
关键词:视唱练耳音乐作品

【摘要】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实际音乐作品的听辨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本文以舒曼的钢琴小品《初哀》为例,从听觉取材与实际音乐作品听辨训练方法两个角度入手,试图探索实际音乐作品听辨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可行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音乐作品;听辨;视唱练耳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作为培养音乐听觉能力的重要学科,一直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近几年来备受各方关注的重要课题。

传统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听觉部分一般以音列音组听辨、音程和弦听辨、节奏节拍听辨、旋律听辨等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当下全国各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及各省音乐类统考也以这几项为考核核心内容。在这些训练项目中,音列、音组听辨强调横向单个音高之间的距离、关系,而音程、和弦听辨侧重立体纵向的和声音响及进行,节奏、节拍作为专项的训练项目,内容多为各种具体节奏形态及其变化形式的听辨及节拍律动的规律性感受,最终的单声或多声的旋律听辨则糅合了音列、音程、和弦、节奏、节拍等诸多音乐要素。

这样的训练方式有助于提高各项音乐基本要素的基本技能。比如和弦的训练可以通过模唱、构唱、听辨达到对其性质、音高的基本掌握;节奏的读谱、听记均可以提升个体对节奏形态的熟悉程度……

然而,音乐听觉包含了更为广泛的内容与含义:“音乐听觉——这是领会、想象、思考音乐印象的能力。有组织的发展起来的音乐听觉——是一种统一而复杂能力,它可以完全的理解和表达作为形象和思想内容具体表现的音乐作品。”

音乐听觉包含了音高、节奏、和声等要素,但绝不仅仅局限于此,它是对音乐的整体把握、分析、理解。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音高、节奏等单一要素的训练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整体听觉的把握。在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际音乐作品的听辨就显得尤为迫切。

实际音乐作品因其完整性,既涵盖了视唱练耳课程日常听觉训练中的诸多元素,如旋律、和声、调式调性、节奏节拍等,又增添了曲式、音乐风格等整体要素,在更深的层面上,把各要素加以融汇贯通,从而产生了更深层次的音乐听觉认知。运用实际音乐作品为素材展开听觉训练,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视唱练耳技术训练中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更加有助于个体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升音乐感觉,最终指导音乐实践。

本文将以舒曼的钢琴小品《初哀》为例,研究以实际音乐作品作为视唱练耳听觉训练素材的方法和意义。

一、听觉取材

当实际音乐作品进入课堂教学之后,如何选择适当的作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无数优秀的作品闪闪着璀璨的光芒,而在其中选择出适当的乐曲或片段作为听辨素材尤其是在训练初期,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训练效果。不合适的作品训练常常事倍而功半,成效不显著。笔者以为,实际音乐作品的听觉取材应首先以受教者的程度及教学目的为依据。在训练初期,可选择一些织体简单、结构明确、风格明显的钢琴小品或艺术歌曲作为入门训练曲目。伴随练习程度的不断深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听辨作品的难度亦可逐渐加深,引入较为复杂的钢琴曲、小型室内乐作品乃至交响作品等。

本文将选取钢琴小品《初哀》为例,研究实际音乐作品作为视唱练耳听辨素材的可行性。《初哀》(Erster Verlust)为德国作曲家舒曼晚期创作的钢琴套曲《少年曲集》中的第十六首。《少年曲集》是舒曼为儿童、少年演奏所创作的教学作品,是兼具了艺术性的钢琴教材。《初哀》的英文为First Loss,意为第一次失败(失恋)。通过这个小小的标题,作曲家传递出了少年初识人世的微妙心里。整个作品调性清晰、和声明确,织体简单、风格明显,内容丰富、情绪对比显著,结构短小精干,十分适合作为实际音乐作品听辨的初级训练素材。

二、实际音乐作品听辨训练方法

(一)单个元素的分别听辨

以实际音乐作品作为素材的听辨把音乐中的诸多因素同时呈现,令人目不暇接。在初期听辨时,可仍依照平时训练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逐一听辨。在《初哀》中,整个作品明显分为两个部分。A部分中,传统训练模式中的旋律清晰可辨。音阶式的下行旋律中较少出现大跳音程,平稳的级进进行大大降低了旋律听辨的难度,整个乐段中并无调式外变音。和声小调导音的屡次出现,明确提示了调性。这种旋律对于经过e和声小调调性训练之后的学生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

此段的节奏元素亦为基本形态,多以平均节奏与附点节奏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乐曲开始部分,以弱起的八分音符平均节奏进入,连续的五个八分音符的进行与大附点节奏的重复,易造成旋律重音的不显著,此处存在与强拍进入、连续后附点节奏的辨析。

主题旋律完成的同时,明确了e和声小调的主要调性,顺理成章进如下一步的和声听辨。A段的和声进行以调内功能和声进行为主,主和弦的进入与终止均明确提示了和声的功能性与调性。训练过程中,可先提炼出该部分的和声基础单独听辨,辨明和声序进后再还原成作品仔细体味。当我们忽略其织体状态,还原该乐段的基本和声进行之后,听辨难度有所下降。第一乐句经过基本的正三和弦连接之后,出现的#Ⅳ级作为重属和弦的标志音,形成了重属到属的功能性离调,最终结束于Ⅴ级,形成半终止。第二乐句开头与第一乐句相似,但结尾处的重属--属--主的完满终止式巩固了和声调性。

这样的和声进行为典型的、极为常见的和声序进,也是视唱练耳教学中最需要练习、掌握的基础知识点。

基本把握了旋律、和声的基础框架之后,织体形态这一元素的听辨成为练习的重心。首先,强拍弱位进入的半分解和弦作为A段旋律的伴奏声部,一直延续至结束。连续不断的切分节奏具有一定的模糊节拍重音的功用。独立听辨伴奏声部时,节奏、节拍重音的模糊会产生一定的迷惑性;加入旋律声部与其结合后,旋律重音与伴奏声部节奏自然契合,形成完整声部,基本节拍的律动感就呼之欲出了。在这里,整体元素的结合,解决了单一内容听辨时可能造成的混淆、模糊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听辨A段伴奏声部的织体元素时,由于该部分伴奏形式及其简单清淡,近似于单声部的织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感,听辨者很容易忽略伴奏中的和声因素,进而演变为直接的伴奏声部音调听写,其注意力更多地為低声部横向线条所吸引,逐渐忽视了这一音型化的伴奏织体所带来的纵向、立体的和声听觉。为了更好地透过织体现象、抓住和声的内涵本质,听辨训练中可以乐段的和声进行(谱例3)为胚本,进行各种织体形式的变化训练。

和声的基本功能进行经过织体形态的多次变化,产生了一些不同的实际效果。经过不断反复比对,训练出听辨者跳出伴奏形式的前景,进入和声进行这一中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实际音乐作品听辨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进入B乐段的听辨时,音乐的各个元素仍然可以先依次逐一听辨。旋律声部保持了A段基本的平稳风格,适当加入了一些跳进;节奏则延续了八分音符的平均形态。但B段开始部分随着音调重复、模进的出现,整个乐句旋律句法变化,停顿增加、化整为零,打破了A段悠长、完整的呈示型表述方式。气息、停顿以及连线的关注在此处的旋律听辨中显得尤为重要。

和声调性在这里也发生了变化。旋律声部的原位d及下属——导三和弦——主的功能性进行均明显提示了下属方向的C大调。短暂的进行之后,通过自由模进迅速回归至主调e小调。再现句中的连续和声离调堪称“离调听辨素材典范”。

这里Ⅴ/Ⅳ——Ⅳ的副属离调及重属——终止四六——主的功能性离调既丰富了和声听觉、拓展了调性,又加强了完全终止的完整性。当然,在听辨中,会感受到往下属方向Ⅳ级的调性变化,这里的a小调调性感清晰明确。置其于整个调性关系中,能体会到下属调性的一瞬即逝,深刻地感受到离调与转调的区别。这样的比较与感受在实际音乐作品的听辨中显得格外清晰。

(二)整体框架下听辨各元素的融合

当我们完成音乐作品的各个元素独立听辨之后,把握整体结构、融合各个元素、构建整体框架成为听辨的下一目标,而这也是实际音乐作品听辨教学与传统听辨教学的关键差异。

在听辨整体音乐框架时,则更容易发现,音乐的各个具体元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

例如A段音乐中,和声进行由近乎与单声部的半分解和弦织体奏出,具有明显的和声性,又略带歌唱性、旋律性。这里的伴奏是具有音调性的。再如,B段开始部分的复调旋律,体现了织体方面与A段的对比,又在低声部片段的模仿中呈现出C大调的旋律特征,从而引出了调性变化。在这里,旋律、调性、和声、织体等元素相辅相成,相互转换。这是传统视唱练耳听觉训练中单一元素的集中训练所不能达到的。

从整体情绪来看,完成了A乐段的各基本音乐元素听辨,我们体会到了该乐段传递出的淡淡的忧伤、黯然的情绪。略带起伏的思绪,来源于旋律声部的下行音调、简单重复的节奏形态、暗淡的小调色彩及具有推动性、起伏感的半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诸多元素的综合作用清晰了基本的音乐形象。而B乐段旋律的片段化模进、往下中音大调的转调及衔接部分以主题头为动机在不同音区、不同位置、不同声部的变化形成了乐曲的高潮部分,情绪较之A段急切上扬。最后,再现句的和声离调序进、柱式和弦织体的连续进行转化了情绪,呈现出坚定、有力的音乐形象。音乐形象的转变、情绪的变化及音乐结构的布局安排是由诸多元素合力完成,缺一不可。综合音乐单个元素的听辨,上升到音乐的整体,指导学生听辨、分析各元素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建立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把握整个乐曲的内涵。

三、结语

“音乐听觉能力的提高,要通过学习实际的音乐作品,而不是脱离上下文从音乐作品中摘录一些材料,或编写一些简短的练习所能达到的。”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引入实际音乐作品的听辨,结合了传统教学中的各个音乐基本元素训练,综合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巩固了听觉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技能与理论训练的不足,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听觉进而推进其音乐表达,更好地参与音乐实践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奥斯特洛夫斯基,孙静云.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M].北京: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

[2]熊克炎.视唱练耳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G.威特利奇L.汉弗莱斯,孙从音译.练耳——通过音乐作品训练听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4]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5]尤家铮,蒋维民.和声聽觉训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苏文婷,女,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基本乐科系副主任,讲师。

猜你喜欢

视唱练耳音乐作品
基于音乐传播媒介解读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与表演空间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论视唱练耳对于节奏的训练
浅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在教学中融合应用策略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德彪西心中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