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社团与学习共同体切合点及促进学习效果检测研究

2019-02-10胡彦军尚峥孙玉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胡彦军 尚峥 孙玉强

摘 要 学生社团是学校学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社团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相关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近些年教育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学生社团与学习共同体相结合的理念,阐述了学生社团与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切合点,提高相关学生的学习力,以及如何检测由此产生的学习效果等问题。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 协作探究 自主自治 社团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1学习共同体理念

根据美国学者杜威的学习共同体思想,学习共同体就是有着共同的目标并相互支持对方学习的群体。学习共同体群体同在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实践活动,有均等的话语权,共同享有相同的工具资源等。高校的“学习兴趣小组”、“暑期专项志愿者”等等组织,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面对一个真实或虚拟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有机会获得周围环境的支撑(包括教师、同伴的帮助和支持), 有机会通过适应性的学习方式达成重要的学习目标, 也有机会通过帮助他人的学习而逐步形成自异主体的身份, 从而促进每个人智慧和自我的健康成长。

通过对学习共同体的分析,学习共同体理念可理解为:

(1)协作探究,要实现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共同体应具备探究性。设立合适的任务和目标,共同体成员之间进行协作探究,共同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2)自主自治。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不会强迫学生以某种固定方式学习,允许学生自由领取活动任务,自主观察、筹划和选择做事、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自治权,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和明确自己的责任。

(3)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及资源。学习共同体打破了学科壁垒,积极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使教师、专家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积极地联系,创造校内外生活统一的民主的学习共同体。开放与共享,让个体有机会贡献自己的专长,在与他人交流共享的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理解与经验,形成新智慧,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2学习共同体理念与学生社团共同学习的切合点

2.1学生社团的共同愿景与学习共同体协作探究理念的切合

共同愿景,指的是建立在学生社团全体成员价值取向一致基础之上的能激励人积极向上的愿望或理想,它使社团的目标价值观、使命感成为一体,凝聚社团成员的意愿对社团成员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规范作用,激發社团成员为实现愿景而同心协力。学生社团的共同愿景,促使社团成员制定共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社团成员之间要进行协作探究,共同学习,根据每个成员的知识结构协作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学习。而学习共同体同样具备上述的目标和愿景。

协作探究学习活动有了恰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将协作探究活动与基本原理、概念、方法等联系起来, 把社团成员引导到对其中的基本关系的理解上, 而不只是盲目尝试, 或只图好玩。在社团成员进行学习目标的分析和设计时, 必须结合成员的专业,知识层次等因素,设计出适合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目标不能脱离实际,任务要细化易于实现。每一位社团成员都明确协作探究活动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知识技能目标。目前社团成员已经具备哪些知识,能综合应用哪些知识点,需要学习哪些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实现学生社团的共同愿景与学习共同体协作探究理念的结合。

2.2学生社团的参与、分工与共享的机制与学习共同体自主自治理念的切合

学生社团的组织建立、成员的参与都是自主的,不具备强迫性。因此在学方面,不会强迫社团成员以某种固定方式学习,允许社团成员自由领取活动任务,自主分析、筹划和选择做事、学习的方法。其特点是:专业背景深厚,自主选择,时间周期长(通常延续整个学习阶段)。在学习主动性上要优于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在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社团成员会控制自己的冲动与习惯,更好的适应配合其他成员完成社团的共同目标,实现共同进步。通过以上分析学生社团的参与、分工均符合学习共同体的自主理念。

学生社团的分工、管理也是社团成员自治的。社团的自我管理,可以为社团成员提供多重实践情景和实践机会。是社团成员在与他人的不断交流协商中实现认同,最终在这种认同和协商的平衡中建构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使社团成员锻炼自身的社会经验工作阅历,学到更多的社会实践知识。需要注意的是,社团的自治,目的是让社团成员学会管理自己和明确自己的责任,更好促进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绝非放任自流。当社团成员的行为出现偏离时,学校管理部门需要加以引导和监管,使社团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3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及资源与社团学习共同体成长

学校具有开放教育资源、知识资源、学习环境具有共享性。这种开放共享的环境及资源,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为解决工作的中的问题进行交叉学习,产生更高的学习价值。促进学生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共同体。开放与共享的学习环境及资源,让个体有机会贡献自己的专长,在与他人交流共享共同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掌握新的知识理解,获得更多的经验积累,形成新智慧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实现个体发展与社团发展的有机结合。

3学生社团学习共同体学习效果检测方案

3.1社团学习共同体学习目标检测

学习共同体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有恰当确定学习目标, 将社团成员的共同愿景细分为一个一个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要是明确的,每一位成员都理解的接受的。检测这些学习目标从而保障社团学习活动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是能够达到实质性上的学习效果。因此,一定要保证学生社团进行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活动,即带着共同理解的目标去解决问题,避免为做而做。对社团共同学习目标的检测,可分为学期初目标制定检测,期中进行任务目标进度情况检测,期末进行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检测等几个阶段。学习目标检测可以设置如下检测点:明确性a1,认可度a2,可行性a3,学习计划a4,保障措施a5。每个点可设置0-10的分值,目标检测A总分为各检测点的分数之和,分值为最高为50分。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A>=30且a2>8且FE>=6则社团学习共同体目标检测合格。即目标检测总分A要大于30分,认可度a3要大于8,可行性FE要大于6,才能判定社团学习共同学习目标制定合格。

a2如果小于8说明学习目标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社团成员的认可,所以不能合格,a3小于6说明学习目标定的实施可行性较差,所以也不能判定合格。

3.2社团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检测

建立综合学习过程检测体系,如学习态度检测、合作精神检测、学生个体检测、社团检测等综合的学习过程检测体系。学习态度检测,可检测参与共同体学习的次数,参与共同体学习的时间,在共同体中学习的积极性等指标。合作精神检测,分享学习成果的次数、数量,与社团成员之间进行互动的情况。学生个体检测,自身完成社团任务需学习的知识总量,目前已经掌握的知识量,列出学生个体的学习计划。社团检测,社团建立月、周的学习检测制度,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学习情况检测。总之社团学习共同体每个成员的学习过程进行检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每个成员的个人成长。

过程检测点设置为:学习目标分解分配情况b1,成员参次数b2,成员参与时间b3。学习过程总分B可设为30分,每项10分。公式可表示为如下:

学习过程总分B不少于18分,本项总分反应社团成员参与共同学习的积极性,量化检测了学习过程。此项检测可经常进行,例如每月或两周进行一次检测,用于督促社团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可进行各社团之间进行评比,期末可取平均值。

3.3社团学习共同体学习成果检测

对学习成果的检测是考查社团解决实际的任务情况。如说机器人俱乐部、无人机俱乐部、电子爱好者协会、计算机协会这类社团可以检测参加竞赛的获奖情况,完成社团任务情况,对外提供服务情况。学习成果检测还可以考查是否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例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水平证书等,也可以结合期末考试情况,进行检测。

成果檢测点可设置为:竞赛获奖情况c1,相关等级证书考取情况c2,论文发表情况c3,期末考试成绩c4,其他证明学习效果的情况C5。公式如下:

总分C设为20分,每项不设最高分,即有一项成果突出即可得20,不突出的成果可以根据情况打分。成果检测放到期末进行。

社团学习共同体学习各阶段检测总分T=A+B+C,总分综合反映了社团学习的效果,有利于量化考核,可进行过程化检测,让社团学习更便于检测,督促社团成员进行学习。从而提高社团学习力。

4结束语

将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使社团活动课程化,是学生社团学习也能纳入学分制度,这样必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社团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研究。总之社团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必将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本论由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学习共同体模式下学生社团学习力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020-ZDJH-434)。

参考文献

[1] 杨小玲,陈建华.论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学习共同体”理念[J].南京社会科学,2017(03).

[2] 何莉辉,张国防.学习共同体视野下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

[3] 魏俊飞.高职院校“多元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融合路径与运作范式[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
简论中学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