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谓式“V着AP”的构成及形成机制

2019-02-10毛翔

现代语文 2019年11期
关键词:构式

毛翔

摘  要:汉语中的“V着AP”结构除了常见的“闻着臭”“吃着香”类中动结构外,还存在着不同于中动结构的述宾式“V着A”和连谓式“V着AP”。基于认知语法的原理,分析了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构成的连谓式“V着AP”结构,统计了它在BCC语料库“多领域”子库下的使用情况。在汉语词类连续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连谓式“V着AP”的形成机制:能进入“V着AP”的动词都带有[+持续]、[+伴随]的语义特征;能进入结构的形容词都属于变化形容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形动兼类词,并带有[+自变]的语义特征。

关键词:连谓式“V着AP”;形动连续统;变化形容词;构式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这衣服摸着挺滑溜”这样一类句式,曹宏将这类句式记作“NP+V着+AP”,归为中动句[1]。何文忠认为,从意义方面来看,中动句的句首NP本身具备某种属性,充当的是受事,并且当动词V施加到NP身上时,它常常呈现出AP这种性质[2]。不过,我们发现,语料中还存在着与中动句不同的“V着AP”结构。例如:

(1)大人语速一快,孩子也跟着快,很容易卡壳,造成口吃。(《都市快讯》,2003-08-11)

(2)“我来了。”她试着冷静下来,却发现那很难做到,面对他一脸胜券在握的模样,她只想狠狠踹他一脚。(湍梓《秋意情缠》)

(3)在老人那并不想掩饰的啜泣声里,不仅包含着悲怆,而且包含着依恋,包含着感悟,包含着返璞归真。(张贤亮《河的子孙》)

可以看出,例(1)~例(3)中都含有“V着AP”结构,但与“闻着香”这类中动结构不同的是,例(1)、例(2)属于连谓结构,例(3)属于述宾结构。其中,“AP”在连谓结构中充当的是谓语,一般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却能在后面带上“了”“下来”“起来”等。如例(1)可以说“孩子也跟着快起来”,一般不说“*跟着很快”;例(2)中的“冷静”直接与“下来”一起构成“试着冷静下来”,如可以这样问“试着干什么?”——“试着冷静下来”,而一般不用“试着怎么样”来提问。在例(3)中,“A”充当的是宾语,如可以这样来问:“这啜泣声里都包含着什么?”“啜泣声里不仅包含着悲怆,还包含着依恋。”同时,“A”还可以受数量短语的修饰,可以说“包含着一种悲怆”。因此,我们将例(1)、例(2)这类“V着AP”结构称为连谓式“V着AP”结构①,将例(3)这类“V着AP”结构称为述宾式“V着AP”结构。关于述宾式“V着AP”,我们将有另文讨论。本文主要关注连谓式“V着AP”结构。下文若无特殊标明,“V着AP”即指这种结构。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些学者在讨论“着”的语法意义时涉及了“V着AP”结构,如张黎认为,“V+着+AP”中的“V着”表示的是一种条件,“AP”是一种主观评价[3];石兴慧主要关注的是“V着A”中动词的语法特点,并将该结构分为了两类: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4];高惠宁将“N+V着+A”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将“听着别扭”归为了连动类[5]。这些学者大都侧重中动结构的研究或对“V着AP”进行分类,而对类似例(1)、例(2)中的连谓式“V着AP”结构的构成及形成机制等却鲜有讨论。本文主要通过一定范围语料库中实际的语料用例,来探讨该结构的构成、使用情况及其内在的形成机制。

二、连谓式“V着AP”的构成

(一)连谓式“V着AP”中的动词

1.连谓式“V着AP”中的动词

为了考察“V着AP”结构及其使用情况,本文在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多领域”子库中,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全部动词(1223个)构成的“V着AP”中“V”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6]。笔者先用字符串“V着A”(如“等着A”“笑着A”)在语料库中一一检索,再筛选出符合研究对象的“V着AP”结构。通过对检索出来的语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最后发现有“V着AP”用例的动词共17个。这17个动词及其构成的“V着AP”用例数量依次列举如下:

跟(487)、试(55)、接(39)、学(25)、笑(21)、抽(19)、等(19)、躺(13)、坐(13)、陪(8)、帮(6)、哭(5)、留(3)、偷(3)、站(3)、变(2)、醒(2)。

不同动词构成的“V着AP”的用例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由“跟、试、接”等构成的“V着AP”用例都较多。例如:

(4)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我的心也跟着年轻了不少。(王京《边关守将》)

(5)“你不要血口喷人,我根本没做过这种事!”她试着冷静,可是他愈说愈过分。(夏娃《俗气情人》)

(6)“你怎么了?”他从头到脚细细打量进来的同学,叫喊起来;接着沉默了一会儿,吹了吹口哨。(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罚》)

而像“醒、留”等动词,在语料库中的用例较少。例如:

(7)假如良心睡着,就让它继续睡下去,假如良心醒着,就让它醒着难受一会儿吧。(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8)5月之前再瘦不迟,冬天肥肉要留着保暖。(微博)

2.连谓式“V着AP”中动词的语义特征

丁加勇在讨论“动词+着+谓词性词语”结构时,注意到谓词的动作性强弱有明显的不同。按照丁加勇的分类标准,位于前面的动词共存在四类不同的语义类型:抽象方式义动词、静态动词、动态动词和行为动词[7]。可是,我们发现,在连谓式“V着AP”中,动作性稍弱的如“跟、试”类抽象方式义动词、“坐、躺”类静态动词和“等、留”类行为动词等,表示的是“AP”发生的一种方式。例如:

(9)氧靠血来运输,血流小,氧跟着少。(《文汇报》,2004-05-26)

(10)他母亲正在隔壁房里躺着伤心。她睡不着觉,也说不出话,静听着他房里的动静。(萨克雷《名利场》)

(11)我这才想起爸妈。他们在家里一定等着焦急了。我以前虽也到同学家里玩过,但从没有拖到这么晚的时间。(毕淑敏《最晚的晚报》)

即使是动作性更强的动态动词,如“抽、笑”等,它们也只在“V着AP”结构中表现出状态义。例如:

(12)这一阵好容易过去了,脑中开始抽着疼,心中烦躁得要狂喊几声!(老舍《文牛》)

(13)老几突然发现其实邓指是在生气,笑着生气。(严歌苓《陆犯焉识》)

例(12)、例(13)中的动态动词与“着”连用——“抽着”“笑着”,表达的其实是一种状态,语义主要是突出后面的形容词——“疼”和“生气”。

在“V着AP”结构中,行为动作类的动词通常与后面表示目的义的谓词搭配 [7]。如“等着出名”“留着保暖”。高增霞认为,“V1着V2”格式中,两个动词表达的动作具有同时性,V1在认知机制上作为V2的背景,不能为V2提供起点[8]。行为动词类的动词自然也充当的是背景,来突出后面的图形——“AP”。这其实与“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着”有一种特殊的方式标记作用,能使一系列的动词依附于它,来表示一种方式(状态)[9]。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V着AP”中的动词与“着”连用后,由于在认知上都被认作背景,所以不论是表示方式、状态还是其他,“V”在语义上都轻于“AP”,因此呈现出一种[+伴随]的整体语义特征。此外,这些动词都能与“着”相连用,因此,[+持续]也是该结构中动词的典型语义特征[10]。

(二)连谓式“V着AP”中的形容词

1.连谓式“V着AP”中的形容词

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形容词的情况,我们选取构成“V着AP”用例数稍多(以用例数超过10个为例)的9个动词(即“跟、试、接、学、笑、抽、等、躺、坐”),考察由它们构成的“V着AP”中形容词的使用情况。在BCC语料库“多领域”子库中,穷尽性地找出每个动词构成的“V着AP”中的形容词。最后得出能够出现在这9个动词构成的“V着AP”中的形容词及其用例数量,分别列举如下:

跟(487):好(55)、倒霉(46)、紧张(38)、开心(24)、难过(22)、高兴(21)、乱(19)、冷(15)、痛(15)、兴奋(15)、难受(14)、激动(12)、沉默(11)、亮(10)、伤心(10)、疼(10)、安静(9)、急促(9)、糊涂(8)、明亮(7)、低落(6)、坏(6)、轻松(6)、疯狂(5)、累(5)、胖(5)、清(5)、清醒(5)、穷(5)、歪(5)、心痛(5)、暗(4)、结巴(4)、高(4)、年轻(4)、热(4)、心酸(4)、低(3)、浮躁(3)、光荣(3)、沮丧(3)、快(3)、冷静(3)、忙碌(3)、模糊(3)、少(3)、黑(3)、白(2)、发达(2)、正(1)(共50个);

试(55):冷静(11)、坚强(10)、勇敢(10)、平静(5)、努力(4)、洒脱(3)、沉默(2)、成熟(2)、清醒(2)、幽默(2)、镇定(2)、坦白(1)、坦然(1)(共13个);

接(39):沉默(12)、弯(11)、努力(8)、沉(4)、愤怒(1)、高兴(1)、坏(1)、痛(1)(共8个);

学(25):懂事(9)、成熟(8)、独立(6)、节俭(1)、沉默(1)(共5个);

笑(21):难过(14)、沉默(6)、弯(5)、生气(2)、抱歉(1)、坚强(1)、老(1)、乐观(1)(共8个);

抽(19):痛(10)、疼(9)(共2个);

等(19):倒霉(13)、出名(3)、焦急(1)、伤心(1)、心焦(1)(共5个);

躺(13):疼(8)、饿(2)、清醒(1)、伤心(1)、出名(1)(共5个);

坐(13):疼(8)、痛(3)、冷(1)、难受(1)(共4个)。

有的形容词的用例数量较少,只有个别用例,在“V着AP”中以对举或拈连等特殊形式出现。例如:

(14)他试着坦然,试着职业化,但苏倩……不可能只是一个病人,她对他而言……已经超过了一个普通病人所代表的意义。(林晓筠《爱在眼眸交会的一刻》)

(15)社员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正了我们还不跟着正么?”(《人民日报》,1964-04-04)

2.连谓式“V着AP”中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张国宪根据能否表示事物变化,将形容词分为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也即“变化形容词”)。他用作分类标准的基本句法槽为:“NP+已经+___+了”。只要能进入该句法槽,即说明该形容词具备了相当的动作性[11]。依据这一标准,我们对上述形容词进行验证,发现出现在该结构的所有形容词全是具有动性的变化形容词。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表述的是静态量,变化形容词表述的是动态量[12]。也就是说,变化形容词与动词关系紧密。

此外,我们还发现有些形容词能够与不同的“V”连用,即一个形容词可以交叉出现在几个不同的“V着AP”结构里。這些形容词及其能够交叉出现的“V着AP”数目,如表1所示:

表1  形容词的交叉使用情况表

形容词 “V着AP”数目

沉默 5

伤心、疼、痛 4

难受 3

成熟、倒霉、高兴、坏、坚强、

冷、冷静、清醒、弯 2

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13],我们发现,上述交叉出现的14个形容词中,有9个形容词有明确的形动兼类词标注①,分别是“沉默、疼、成熟、高兴、坏、坚强、冷、清醒、弯”。此外,有些形容词,如“冷静”,虽然在词典中并未明确标明可以充当动词,但词典中例举了其典型的动词用法——“冷静下来”。既然这些形容词能交叉出现在不同的“V着AP”结构中,说明这些形容词是该结构较为典型的形容词,而这些交叉出现的形容词几乎全都是与动词相关的形容词,也即[+动态]为该结构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而且出现在“V着AP”结构中的形容词在语义上几乎都能找到与其语义相对的词。例如:“好——坏;紧张——轻松;伤心——开心;冷——热;亮——暗;浮躁——冷静;高——低;黑——白。”

张国宪认为,变化形容词都可以同相关的词构成一条连续变化的链,它所实现的性质就是自身动态变化实际到达的位置[11],故变化形容词还具有[+自变]的语义特征。

三、连谓式“V着AP”的构式义

通过对“V着AP”结构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将其构式义概括为:在某种持续方式下发生某种变化。例如:

(16)雨后的天空出现了彩虹。先是一条,很朦胧,跟着又出现了一条,非常清晰,颜色也浓。第二条彩虹一现身,第一条彩虹的形态和颜色也跟着清晰和浓烈起来。(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17)只想赶紧睡着,不想醒着难受。(微博)

例(16)突出的是不同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刚出现第一条彩虹时→第一条彩虹很朦胧;第二条彩虹现身时→第一条彩虹跟着清晰和浓烈起来。例(17)中,“我”想赶紧睡着的原因是想改变“醒着难受”的状态,体现的也是一种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基本上都可以是双向的。例如:

(18)a.谁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什么药,但是见到他容光焕发,大家也陪着高兴。(朱邦复《东尼!东尼!》)

b.想家了,想和爸妈在一起。但舍不得英国,因为有婉心陪着伤心。(微博)

(19)a.“你告诉她?你凭哪一点告诉她?”严怒愤怒极了,声音也跟着高了起来。(简璎《怒汉勇出击》)

b.丽雅用纱布覆盖住伤口,疲倦道:“不要担心,姊姊没事啦!”跟着低下声音,道:“今天的事,无论如何,不可以向别人提起。”(罗森《风姿物语》)

例(18)和例(19)中的变化都是双向可逆的:高兴←→伤心;高←→低。这正是“V着AP”中的变化形容词的典型语义特征。

四、连谓式“V着AP”的形成机制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建立的范畴大多是“典型范畴”[14](P17)。显然,汉语中的词类也应该是典型范畴。张伯江[15]和张国宪[16]均认为,汉语的词类是一个变化的连续统。张国宪对汉语词类连续统的描述,如图1所示[16]:

名词 区别词 性质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 变化形容词 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

图1  汉语词类连续统

从图1可以看出,形容词处于名词、动词之间,因此,会表现出和名、动相关的一些特征。然而形容词内部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性质<状态<变化。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表述的是静态量,变化形容词表述的是动态量[12],越靠近右边,时间性越强。而出现在“V着AP”中的形容词全是变化形容词,正如图1所示,变化形容词处于与“V着VP”结构中的“VP”较为接近的模糊边界,它表示的是事物的动态变化量,与动词关系紧密。也就是说,动态形容词存在不断往动词方向游移的可能。

就此而言,“V着AP”结构中的“AP”很自然地表现出一些动词的特征,如“跟着少了”“试着冷静下来”。因此,该结构中较为典型的14个“AP”中,有超过一半的形容词是既具有形容词特征,又带有动词特征的形动兼类词。

本文主要考察了现代汉语中的连谓式“V着AP”结构,通过对1223个动词进行考察及语义分析,我们发现,能进入“V着AP”结构的动词都带有[+持续]、[+伴随]的语义特征;能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都属于变化形容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形动兼类词,并带有[+自变]的语义特征。我们认为,连谓式“V着AP”的形成与汉语词类的连续统密切相关,变化形容词与动词位置相邻,两者间存在着模糊交界,因此,变化形容词才表现出一定的动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曹宏.論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 2004,(3).

[2]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4).

[3]张黎.“着”的语义分布及其语法意义[J].语文研究, 1996,(1).

[4]石兴慧.浅析“V着AP”格式中动词的语法特点[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高惠宁.评价构式“N+V着+A”的结构类型及对外汉语教学建议[J].语文学刊,2010,(8).

[6]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丁加勇.V1着V2结构的语义框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8]高增霞.论连动结构的有界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9]丁勇.方式标记“着”的用法及其来源[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

[10]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J].中国语言学报, 1988,(3).

[11]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J].中国语文, 1995,(3).

[12]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J].中国语文, 2000,(5).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15]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 1994,(5).

[16]张国宪.性质、状态和变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3).

[1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The Composi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V zhe(着)AP”

In Predicate-Collocation Constructions

Mao Xia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In addition to the common structure “V zhe(着)AP in Middle-Constructionin Chinese, there are also “V zhe(着)AP” in Predicate-Object Construction and Predicate-Colloc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use of “V zhe(着)AP” structure in Predicate-Collocation Constructioncomposed of verbs and adjectives in a certain range under the “Multi-Domain Sublibrary” of BCC corpus, and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redicate “V zhe(着)AP”in Predicate-Collocation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on the theory of the continuum of adjective-verb.

Key words:“V zhe(着)AP”in Predicate-Collocation Construction;continuum of adjective-verb;variable-class adjective;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构式
湖北京山方言中的“V个X把两X”构式
明辨概念,确立学科研究范式
“××化”构式的认知语法解析
汉语语言中“有A无B”构式新解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简论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
词汇化与词汇构式化
语言的单位究竟是什么?
构式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构式语法角度下对双宾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