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19-02-10黄寒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联系起来,现在各校推行导学案的教学方式,笔者将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上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例,从导学案的含义、制定的原则、具体的实际案例以及导学案实行后的反馈进行分析,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导学案教学方式;初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一、 导学案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一) 导学案概念的界定
“新课改”这个词从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已经在一线教育领域喊了十几年,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是明确提出:“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导学案应运而生。对于什么是导学案,在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谈到:“学案相对于教案而言,它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设计的培养创新意识、训练个人发展学习能力,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案。”我们原来的学案更多的是起到预习,自学,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这样的一种作用。不同于学案,《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认为:“导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是指教师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我个人比较赞同这个定义,学案我们大家都知道,加上一个“导”字才能体现出它与学案、教案的不同。我个人认为导学案就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指南针。
(二) 研究的意义
推行导学案教学方式的目的在于打造高效课堂。这里的高效指的是通过编制及使用导学案改变学生长期以来的被动学习,转而学会主动地学习,通过展开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导学案的实行最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通过导学案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框架,这是教师在过去传统教学中不能达到的。
二、 导学案教学方法在课堂实例中的应用
(一) 导学案制定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是在以要求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的编写,一定要突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让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趣味性原则
对于现阶段的初中生来说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他们对外界获取知识的方式还是依靠感官上的吸引,兴趣将会是他们最大的老师。所以在导学案的上能否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在科技水平十分发达的现在,课堂吸引学生兴趣的方式也繁多了起来,利用多媒体是普遍采取的手段。
3. 探究性原则
导学案的关键地方就在于它的引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导学案在编写过程中要设置层层递进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大方向上引导学生找寻答案,并在寻求答案时积极思考,使他们能够领悟获得知识时的奥妙,充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4. 有效性原则
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辅助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导学案的相关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通过导学案能够更好地达成这个目标。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就是一个浓缩了的小课堂,里面包括三维目标、重难点把握、课堂的设计、设计的目的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
(二) 导学案教学方式的具体案例
根据以上的原则,我个人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上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案例,一起来探究一下导学案教学方式具体在实际中的应用,内容如下。
[课程目标]我将这一课的知识能力框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学生能够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重点)和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重点);能够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难点)和能夠理解五四运动中的五四精神。
[学科养成]通过学习历史这门学科将会让学生养成:通过本课五四运动中的插图培养识图能力;通过课外材料的阅读培养阅读能力;通过简述中共一大的基本史实进而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个活动都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并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制定相应的环节,并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达到这个目标实现本节课的目的。
[目标1]知道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和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及方法]:(1)导入新课:引用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发表关于五四运动的讲话,引发学生兴趣;(2)讲授新课:创设情境故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3)历史剧表演:学生表演历史剧《五四风雷》,让学生在表演中找到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的变化和主力军的变化。
[学生活动及方法]:(1)学生阅读大屏幕上的材料,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带着疑问进入新一课的学习;(2)学生阅读大屏幕上的材料回答老师的问题,分析出五四运动的背景。
(三) 学生情境表演——五四风雷并完成填空
[目标2]掌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理解五四精神
[教师活动及方法]:探究问题:探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学生谈论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激励学生。
[学生活动及方法]: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学生谈谈在观看完历史剧和学习本节课后从中体会到怎样的精神,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弘扬这种精神。
[目标3]中共一大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及方法]:探究中共成立的标志,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以答案接龙的方式调动学生兴趣。
[学生活动及方法]学生以学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填空。
[目标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师活动及方法]: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视频(学生齐唱),感受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谈谈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变化,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启示。
[学生活动及方法]:学生观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视频,在教材中找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并落实;学生从政治、经济、国际地位、国防、法制建设等方面谈谈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得出启示。
(四) 关于导学案的具体分析
首先导学案一共包括知识能力框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目标)、针对不同目标所设的每个环节的小目标——课程目标和你设计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及方法以及所对应的学生活动及方法,最后在加上一个课堂和课后的练习,共六大部分。
1. 关于知识能力框架
学生拿到导学案看到的第一内容就是要知道他这节课要学什么,树形的知识能力框架图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一目了然,并针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做出了合理的分工,让学生带着对重点的疑问和了解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有问题地进行新课的学习。
2. 关于学科学习习惯养成
对于学生学完本节课后应能锻炼怎样的技能做出设定。学习历史的重要一点是对于历史材料的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节课给出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題的能力。
3. 关于课程目标
对于每个知识点的掌握设计分段式的课程目标,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加清晰,并且这些目标都是紧紧围绕知识能力框架来设定的,让学生一眼就能知道本节课“我”应该掌握到哪些知识点。
4. 关于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相对于每个课程目标,都设计不同的教师活动来达到目标,也可以说是学法指导。由于初中的孩子是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整体还停留在感性思维上,做事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在导学案设计中加入教师活动能够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课堂环节,不至于一头雾水。
5. 关于合作探究
本次导学案中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探究,分别是在探究如何弘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小组的设定已经在上文中谈及,分好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合作谈论,各抒己见,最后以小组展评的方式得出结论。
6. 关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在课堂生动有趣的同时,配有相应的检验。在学习过程中的检验称为形成性评价,是在不同的课程目标学习后检验的成果;终结性评价是在本节课学习后对于本课一个整体的检验,通常是用不同的习题来检验,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 反思和展望
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届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一般认为需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即知识、技能和态度。所以我们要全面地培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突出学生的性格,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而导学案教学模式正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转变,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锻炼各项技能。但导学案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但是我相信在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努力下,在科研人员不懈的钻研下,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导学案教学模式一定会越走越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本陆.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8(10):2-3.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教育探索,2002(2).
[4]王俊亮.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5]陈爱霞.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力的提成[J].教法探究,2008(35).
[6]王卫东,宋兆银.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感受成功[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
作者简介:
黄寒,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