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间秧歌中“丑角”的表演技巧

2019-02-10马琦

北方音乐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丑角秧歌

【摘要】丑角是民间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丑角因其丑的属性和粗俗的表演特征,一直没有被官方意识所接受,并长期处于边缘地带。本文以丑角的表演为切入点,分析其表演技巧:(1)从性格到人物;(2)从“心劲儿”到 “形劲儿”;(3)全身走“点”。希望丑角的表演技巧可以给民间舞表演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秧歌;丑角;表演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民间舞遵从“元素——动作——组合——短句”的学习顺序,是一种由外向内、自下而上的学习方式,而丑角表演是由内向外的,他们首先要感受人物性格、想象人物剧情,之后才能体现在肢体动作上。

黄济世老师在谈及丑角表演特点时这样说:“地秧歌和其他的民间舞不一样,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它的表演都是即兴的。老艺人们都说,这秧歌没有一个是学会的,都是娘胎里带出来的。那会儿有多少人专门去学,想拿点素材走,没门儿,你看不懂。”

丑角表演的技巧就在于“活”,对于学习而言,难就难在如何从“活”中找到切入点,去探及丑角表演的精髓。笔者根据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出丑角表演的三大特点:

一、从性格到人物

丑角与其他角色相比,其人物性格更加鲜活,且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所以,表演者在扮演丑角人物时要先理解人物、了解人物的性格。首先演员要发挥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去“想象”人物性格在“规定的情景”中会有怎样的表情、眼神以及细微的肢体反应,然后“进入角色”,化身为“那个人物”,并进行“真实的表演”,从而使表演者与角色融为一体。

王大娘性格泼辣,所以有了扭断腰、大闪身;锢漏匠以小商贩为生,脑袋灵光,诙谐机智,所以有了敏捷的追步、小沉步;傻小子天真活泼,所以有了高跳步、蹲裆式搂闪步;我们可以看到,在丑角表演中动作首先必须和性格相符,然后再与内容相适应,所以由性格到人物是丑角表演技巧的第一位。只有了解了人物性格,才会有人物的装饰、人物的动作及剧情等。

二、从“心劲儿”到“形劲儿”

“劲儿”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很多老艺术家会经常强调秧歌表演的“劲儿”呢?我认为“劲儿”就是表演过程中根据自己内心的感觉与韵律对肌肉进行控制,从而达到身心的协调一致。著名的丑角表演者周国宝在教授秧歌时不断嘱咐:“做动作不光是身上的劲儿,更要紧的是心里的劲儿,既要有身劲儿更要有心劲儿”。从中我们能读出丑角表演的另一大表演要点: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用“心劲儿”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而产生外部的舞蹈动作,最终构成生动的舞蹈语言和意境。

当傻小子看到蝴蝶时,他先是兴高采烈地跳起来,立刻又意识到不能把蝴蝶吓跑,于是他安静下来,屏住呼吸,用“趟步”的方式慢慢接近。当与蝴蝶越来越近时,他开心极了,连气儿都提到了嗓子眼,然后他伸出两个手指头准备去捏住蝴蝶,可突然,他将原本迈出去的脚又收了回来,因为他改变了主意,此时便看他身体往后一闪,随即双手快速扑向蝴蝶。在这个场景中,表演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很简单并贴近生活,在这些动作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内心的力量远胜过外在的力量,他们所有的动作都是在内心节奏的支配下去做的。“內紧外松、外紧内稳”,表演者完全在用内心的力量牵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看出“心劲儿”是以情为起点,通过控制呼吸来产生内在的节奏,比如,看到蝴蝶时极度开心就会急速小喘气;害怕吓跑蝴蝶时通过屏住呼吸做“趟步”,丑角喜怒哀乐的心情与气息联系紧密。

“形劲儿”主要体现在“拉骨抻筋”的动作上,劲儿要在抻上体现出来,要提着劲儿才会有韧性,外形看着才会稳当。拿“趟步”来说,主力腿向前一步时,身体的胯部和重心在后,颈部则往前探,此时颈部同胸、腹就是一个抻的劲儿,胯和主力腿也是一个抻的劲儿。如果这个动作没有抻 ,那么就没有“形劲儿”,这种 “形劲儿”就是在你拉我抻中形成的一种韧劲、一种不外露的力量。

丑角动作的独特性就是在心劲儿的引导下显出的形劲儿,在全身“点”的配合下显出丑角灵动、活泼、可爱的气质。在整体的动作中强调自然、松弛,像老艺人总结的:“外面松,心里美,架子稳、步子轻、左右匀、身体灵而且一定要拿住‘劲儿”。

其实丑角的表演有很高的技巧,他们以对角色强大的内心体验为基础,在人物设定的框架中来去自如,舞出生气,舞出韵味。

三、全身走“点”

丑角表演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全身的灵动,每一个部位都散发着调皮和活泼的味道。通过对周国宝、张谦、伦宝善等名丑的动作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表演是由身体各部位的“点”表现出想要表达的“面”,“点”即全身各部位的配合,“面”即动作配合下的表演。那么丑角是如何表现出“点”呢?

在头部表演中最突出的就是眉眼的灵气,喜、怒、哀、乐、嗔、媚、嗲等脸部的表情配上颈部的伸、缩、拧、转一下子丑角的形态就出来大半了。头部的动作是整个表演的焦点,是人物内心的直观表现,也是人物形象塑造的第一笔。

肩部是丑角最灵活的部位之一,河北的秧歌尤其重视肩部的表现力,有人称地秧歌的肩膀是“会说话”的。当整个身体部位调动起来时是通过肩部的变化来体现内心的节奏,当音乐一响艺人们的肩膀又开始微妙地启动,接着带动全身。丑角的肩部动作有端肩、绕肩、抖肩、错肩等,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传情达意,表现人物内心声音的。

胯部也是丑角表现力极强的部位,胯部的动作变化丰富,生动而有趣。随着人物情感的变化及对音乐的掌控,他们的胯从柔到拧、从坐到撅、从错到提、从转到拧,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从人物的情感状态出发的。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丑角的动作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脱节的,全身都那么灵动,小关节活动得越灵活越巧妙,越能体现出表演者的技艺水平。

丑角的舞蹈表演经常会被看为庸俗、淫秽的表演,但最能舞出水平的也是丑角,翻看秧歌的名人传记可以发现,其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丑角行当出身的,从对他们表演的描述中都可以感受到这些老艺人技艺的精湛。在舞蹈中他们舞得洒脱大方,灵动活泼,伴随着小动作、小范的干净利索即可见出其内心的节奏、寸劲儿。每一个手腕的提、压、扣、翻;身体的俯、仰、拧、倾;脚上的扭、颤、摆;眉眼的低、沉、浅、笑;呼吸的提、沉、憋、放;力度的抑、揚、顿、挫均让人物处处是戏,处处是乐,使人物形神兼备。每一个名丑都有其绝活,甚至可以脚上踩着二拍子,手上合着四拍子,头上却晃着三拍子来构成三种节拍相兼容的动态。在评价一个丑角表演得好不好时,主要就是看他的表演是否有“点”,要是说哪个丑角全身是“点”,那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了。

丑角的出现是随着观众的意志所产生的,并按照观众的意愿去表演,他是“人”的代言。他们的表演几乎找不到单一节奏、单一力度和单一律动的动作,“丑角”要求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鲜活,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要求演员用内心的力量去牵引观众的注意力;要求“浑身是点”,这其中的每一个“点”都是人物形象、节奏和音乐理解的结合体。这就是丑角表演的独特性,也是丑角之所以引人入胜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崔晔.肢体规训中的文化传承—胶州秧歌角色教学实践研究[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6.

[2]冯王玺.河南地方戏中丑角文化的审美探究—以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为例[J].名作赏析:文学研究旬刊,2014.

[3]陈志勇.论戏曲丑角舞台表演的文化意蕴[J].长白学刊,2006.

[4]张倩.中国戏曲丑角的美学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12.

[5]欧阳苗丽.赣南采茶戏丑角表现艺术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09.

[7]田姣.中国民间舞人物角色构成[D].北京舞蹈学院, 2004.

作者简介:马琦,女,汉族,山西省大同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民间舞蹈艺术。

猜你喜欢

丑角秧歌
丑角的“通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丑角
对丑角之美的演绎分析
丑角
唐玄宗演戏丑角沾了光
分析“丑角”与民间大秧歌的融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