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18世纪巴赫莱比锡时期的教会音乐创作

2019-02-10杨名

北方音乐 2019年24期
关键词:莱比锡音乐创作巴赫

【摘要】在西方音乐学界,普遍将巴赫的逝世(1750年)作为一个音乐风格时期的结束,即巴洛克时期音乐。如今,距离巴赫逝世已有两个世纪之久。纵览巴赫一生所创作和编纂的作品发现,颇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大多集中于莱比锡时期。因此,本文通过对巴赫在莱比锡教会工作和学校任教时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及当时的社会形态进行分析与探究,力求对巴赫取得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巴赫;莱比锡;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来自德国图林根地区的庞大巴赫家族中的一员,后世音乐史学家们将巴赫抬高到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顶峰,这与他在活着的时候所享有的声誉是相矛盾的。当时,在崇信新教的德国北部,他仅是管风琴师和知识渊博的,音乐作品的写作者。他在莱比锡时期(1723-1750年)的创作,才使他名扬整个路德教会。除了歌剧外,巴赫创作了当时一切体裁的作品,他的创作主要是为了满足在教会和宫廷职务上的需要,所以,他的作品是可以根据工作的时期进行分类。在1723年定居莱比锡之前,巴赫曾任阿恩施塔特(1703-1707年)和米尔豪森(1707-1708年)的管风琴师,主要作品是用于教会仪式中的管风琴曲。在魏玛宫廷(1708-1717年)但任管风琴师及乐长和科腾宫廷(1717-1723年)的宫廷音乐指导,创作了大量的为羽管键琴、楔槌键琴或器乐合奏等作品。巴赫在莱比锡的第一年就开始回归到在魏玛时期的宗教作品中,仪式中用的音乐大部分都是巴赫的作品。我们试通过对巴赫在莱比锡时期创作编纂的音乐作品作简要的研究分析,来发现在巴洛克晚期莱比锡的教堂音乐文化。

一、盛名于路德教会的莱比锡乐监

1723年的萊比锡是一座繁荣的商业城市,有居民三万人。作为印刷和出版业的一个中心而闻名于世,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的莱比锡大学就坐落在这里,它拥有一座剧院、一座歌剧院和五座教堂。1722年7月,莱比锡圣·托马斯学校的乐师约翰·库瑙(1660-1722)去世。巴赫于1723年5月担任这一职务,作为“圣·托马斯学校乐监和莱比锡音乐指导”。

在路德教派的礼仪中,康塔塔占据重要的位置。莱比锡的教堂一年约需要58首康塔塔。 巴赫在1723-1729年间,一共创作了四整套一年用的康塔塔,每套约60首,目前保存至今的大约有200多首。这些康塔塔题材主要从《旧约》和《新约》卷中选取,作品幅度较为庞大,根据独唱和合唱的需求,编成“独唱康塔塔”和“合唱康塔塔”。 巴赫还以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众赞歌的歌词和旋律,通过改变调性、和声、织体、节拍甚至体裁等,创作出“众赞歌康塔塔”。其中典型的是,他将开始的合唱基建于一首众赞歌的旋律上,中间穿插着精巧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等,具有歌剧的某些特点,最后用同一首众赞歌的陈述结束这部作品。例如他的《醒来吧,那个声音在呼唤我们》(BWV140),不仅是康塔塔,巴赫在莱比锡教堂中使用的经文歌,也因礼拜仪式的需要相对来说要短一些。巴赫的经文歌(BWV225-230)中,有为悼念葬礼用的,有为双合唱作的,有的在经文歌中重叠进众赞歌的旋律,如《耶稣,我的欢乐》(BWV227)、《圣母颂歌》(BWV243)等。

相比较而言,巴赫的器乐作品并不如去莱比锡之前那么繁多。现存的两部受难曲和一部弥撒曲也都是创作编纂于莱比锡时期,一首是《约翰受难曲》,另一首是《马太受难曲》。在《约翰受难曲》(BWV245)中,巴赫从约翰福音书中选取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的福音故事,再插入马太福音中的一些内容,以及十四首众赞歌。这部作品于1724年耶稣受难日在莱比锡首演。《马太受难曲》(BWV244)是具有史诗般宏伟气魄的受难曲,最早版本于1727年耶稣受难日在莱比锡首演。《马太受难曲》把如画的音型同表情效果结合起来,众赞歌、协奏手法、宣叙调、咏叹调和返始咏叹调结合在一起,发展了一个主要的宗教主题。这些因素都是在巴洛克晚期的歌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说巴赫从未写过歌剧,但在他的这一作品中充分体现了歌剧的语言、形式和精神。

《b小调弥撒曲》中大部分音乐内容是他早期创作的。他曾在1733年将收入其中的《慈悲经》和《荣耀经》献给了波兰皇帝(萨克斯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二世(奥古斯都二世)。《圣哉经》是1724年圣诞节在莱比锡首演的,巴赫从康塔塔的合唱中用拉丁文弥撒歌词代替了原写的德文的歌词,还借用了康塔塔(BWV1731)中《荣耀经》的节选段“感谢你”和康塔塔(BWV1723)中的“除免世罪者”;在命名为《信经》的“尼西亚信条”中加入了古代风格和现代风格的音乐,如开头和“我承认(NAWM826)”和“我信唯一的主”“我信圣神”,两种风格的音乐与周围的段落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巴赫生前从未听过这部作品完整的演出,在莱比锡时期指导的合唱团也仅演唱过其中的一部分。

二、宗教音乐的捍卫者

在莱比锡,巴赫有巨大的工作量,除了完成咏唱调歌词、监督抄谱员以及排练相联系的作曲主要职务之外,还负责圣·尼古拉教堂和圣·托马斯教堂的日常音乐,为其他作曲家作品演出的物质准备、教授学校学生的音乐课。当我们查阅莱比锡档案中关于巴赫当时的争执记录和他与友人的信件中涉及到了巴赫的经济状况。在1730年10月28日,巴赫给他的朋友乔治·埃尔德曼的信中写道,他对莱比锡的雇佣关系尤,其对脾气古怪、不太致力于音乐的上司感到失望,并列举了他从科縢向莱比锡改变的理由,除了固定工资外对于管风琴的鉴定还有额外收入,但这是一个物价昂贵的城市。

巴赫在莱比锡糟糕的雇佣关系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辐射,市政厅当权者“进步的思想”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我们可以用“启蒙运动”一词来简要当时社会思想中改革与传统的矛盾冲突。在莱比锡传播开来的“启蒙运动”中,赋予了音乐较少的价值体现,因此,损害了对巴赫所供职的路德教会学校和教堂使用的音乐传统。巴赫反对宗教音乐的沉沦,一部分原因是源于他的家族宗教信仰,更多的是因为当时他工作责任内所面对的音乐演出条件。如1730年8月23日给莱比锡市政厅的呈文标题是“一位地位优越的宗教音乐家简短但十分必要的草案,连同一些事后关于衰败的思考”。面对这一系列变化,巴赫试图去捍卫自己作为音乐家和作曲家的要求,但结果却是徒劳无功。

1735年以后,巴赫开始从宗教音乐的作曲任务上退却,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收集和完善之前创作的声乐作品、键盘和管风琴作品以及其他套曲和器乐作品。《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可以说是巴赫晚期的器乐作品中较为独特的,《音乐的奉献》(BWV1079)是1747年在波茨坦访问普鲁士腓德烈大帝时根据一个“皇帝的主题”而即兴创作并加以修改的。《赋格的艺术》(BWV1080)创作于1749-1750年,其中的17首圣咏改编曲,是莱比锡地区的“原始手稿”,巴赫将音乐主题系统地以赋格和卡农的形式进行示范对位艺术,将音乐表现和音乐内容联系起来。在去世前不久,巴赫将他在魏玛时期创作的管风琴圣咏《假如我们极度贫困》“口述地”列入了“莱比锡原始手稿”中,并在标题部分做了修整,改为《我来到了你的宝座》,这是巴赫最后的作曲。

三、一个新时代的启蒙者

1750年,巴赫去世。这位著名的音乐家、演奏家、作曲家是德国的荣耀,尽管他在世时从未在国外举行过巡回演出,生前大部分作品也没有出版,但泰勒曼一直保持与他的联系,亨德尔尊敬他,却一直遗憾从未与他见面。而维瓦尔第、拉莫、D·斯卡拉蒂都不知道这位扎根于德国的音乐家。相对于后世我们赋予他如此大的光环和不朽,當时的巴赫真的是除了在德国几乎不为别人所推崇。1767年,他的儿子卡尔·菲利普·爱马努埃尔·巴赫成为汉堡的音乐总监后,才再次让人们听到了巴赫的作品,尤其是《b小调弥撒曲》。直到19世纪初,人们才意识到这位作曲家的才能,在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很多音乐家将巴赫的作品重新搬上舞台,如作曲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采尔特复苏了《马太受难曲》,并由福利克斯·门德尔松于1829年在柏林指挥演出;1850年,“巴赫协会”成立,并组织引导巴赫作品系统地出版,最终于1900完成等。

纵观巴赫的音乐,贯穿着几个世纪的倾向,有某种意义上文艺复兴时期的原始主义灵感,又有对于市民启蒙主义色彩。矛盾的和声和对位、旋律及复调达到一种平衡,通过运用戏剧性的朗诵和咏叹调与意大利歌剧相贯通。他从未写过歌剧,但他早期供职的魏玛宫廷是受意大利歌剧影响的。他与库泊兰一直保持书信往来,通过优雅讲究的装饰音与法国音乐相串联,可惜信件已遗失。总而言之,在巴赫的作品中,特别是莱比锡时期的一系列教会作品,我们从节奏、形式、规模到具体的音型、整体性和对于细节的深究,可以感受到巴赫音乐的秩序和表现的交融,这对于后期的贝多芬甚至是瓦格纳艺术时代的到来做了极有力的准备。或许我们不知道坐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管风琴凳上的巴赫当时是怎样看到了世界,但在200多年后的当代,无数的音乐家和音乐厅里都在以各种方式奏响这些他为工作而创作、为艺术而奉献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2010.

[2]保·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

[3]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1).

[4]Claude V.Palisca,ed.Norton Anthology of Western Music,3rd ed.[M].New York:Norton,1996.

[5]Ulrich Siegele.Bachs stellung in der Leipziger Kulturpolitik seiner Zeit.Munchen,1986.

[6]Charles Sanford Terry,J.s.Bach,Cantata Texts. London:Constable&Co,1926.

[7]Wilibald Gurlitt:Johann Sebastian Bach.Der Meister und sein Werk,Berlin:Basel,1958.

作者简介:杨名(1995—),男,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史学方向。

猜你喜欢

莱比锡音乐创作巴赫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德国 莱比锡哥特节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一)
周末逛逛莱比锡农业展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分析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