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贝多芬协奏曲的特点
2019-02-10白怡
白怡
【摘要】与贝多芬众所周知的奏鸣曲相比,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略胜一筹,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堪与交响乐比美。本文通过對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的浅要分析梳理,探究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协奏曲;音乐特点;Concertino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concerto拉丁文comcentan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
一、相互竞争,相互协作
钢琴和管弦乐竞争对比。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乐队与钢琴交替出现,形成错位的感觉。像是两个对比形象的抗争,钢琴和乐队处于竞相演奏的状态。
钢琴和管弦乐又相互补充,两个音响体系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音乐建筑。作品Op.73《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二主题,管弦乐是主调,主角是独奏乐器,b小调转到降C大调,调性新颖意外,但是很自然和谐。
二、单一乐章的多乐章性,多乐章的单乐章化
单乐章的多乐章性是根据单一或两个主题,通过自由的幻想,将乐思加以发展变化,使全曲统一在一个清晰的概念中,从而形成了一种4个乐章为一个整体的形式。其中有4个既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段落,属于自成一格的特殊结构。乐章没有完全终止形式,只有全乐队休止,乐章之间只是过渡形式。乐章连续演奏,中间不间断。
Concertino起源于18世纪由韦伯首创,由于当时公共演奏会曲目的多样化和任意性,诞生了单乐章的协奏曲。传统协奏曲三个乐章的千篇一律,听众认为只需要用一个乐章进行协奏。两个乐章同一调性任意搭配,成为大批作曲家的作曲典范。韦伯创作的9首单乐章小协奏作品,以及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对李斯特的产生巨大影响,李斯特改编成单乐章性质的的钢琴协奏曲。
多乐章的单一乐章化。模糊各乐章的终止感,成为表现单一乐章的综合体,各乐章之间紧密相连,像一个乐章。贝多芬的Op58《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直接连接第三乐章,以及贝多芬中后期作品中,均能体现出多乐章形式的单一化。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各乐章中间不间断,连续演奏。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到:“我想呈现的整个作品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舒伯特的《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采用单一主题创作的四个乐章,乐曲连续演奏,中间不间断。韦伯创作的9首单乐章小协奏作品,以及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对李斯特的产生巨大影响,李斯特改编成单乐章性质的的钢琴协奏曲。
三、华彩乐段 Eimgamg起到桥梁作用,前后相互连接,而不是炫耀高超的演奏技巧
贝多芬华彩乐段通常被称作Eingang,具有导入的性质。彩乐段不只是装饰作用,不是一个K46和弦延长和扩展后的属功能,而是使得整个乐章平衡和稳定的延伸。传统的华彩乐段通常以主部主题开始,将主要乐章主题和动机进行发展,在音乐结构中通常是倒数第二个音的和声位置,由K46过渡到属和弦的位置完满终止。莫扎特华彩乐段在乐曲结束前以一个颤音作为准备,贝多芬有时免去这一形式,让乐队紧密衔接。他认为前面已经有很多独奏乐器的展示,不允许演奏华彩乐段。他在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中标明:“不要添加华彩乐段,直接演奏下去”。在Op.61《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没有传统意义的华彩乐段,直接进入下一乐章的演奏。
贝多芬在钢琴协奏曲中往往采用较长的华彩乐段,强调结束主功能,弥补了尾声的仓促和不稳定感,是整个乐章的一个组成部分。贝多芬为Op.58《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所作的两个华彩乐段和作品Op.15《第一钢琴协奏》的第三个华彩乐段都是展开部的延续。 贝多芬继承了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和华彩乐段的模式,同时改革了华彩乐段即兴自由演奏的部分,形式多样,被其他作曲家所认可。
四、大师协奏曲和交响乐协奏曲的双重贡献
大师协奏曲,音乐表现的目标是技巧。贝多芬钢琴协奏曲极大地发挥钢琴家的键盘技巧,发展和奠定了大师协奏曲模式。贝多芬对协奏曲独奏声部的处理力图在发挥独奏者高度技巧的同时,又使之与乐队浑然融合,并赋予交响性的发展。随着19世纪出现很多展示华丽技巧的协奏曲,损坏了协奏曲的根本性特征。以独奏乐器为主要表现目标,失去协奏曲性,作品的艺术性低。作品Op.15《C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Op.37《第三钢琴协奏曲》钢琴家从开始就参与了协奏曲的演奏,并贯穿整个乐曲,对大师协奏曲和交响性协奏曲的产生影响,奠定两种协奏曲发展基础。
交响乐性协奏曲,技巧只是音乐表现的手段。管弦乐队个性化,管弦乐队作为独奏独立演奏,担任重要乐段的演奏。与独奏乐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建筑般的“有机统一体”,增强了协奏曲性。
贝多芬协奏曲的作曲技法影响了交响乐性协奏曲形式。贝多芬铜管木管乐器都可以担任旋律主奏。将各个乐器平均分配主题演奏。贝多芬创造性的将定音鼓作为独立角色使用。钢琴协奏曲作品Op.37第三钢琴协奏曲定音鼓动机强调了主题,形象地表现皇帝角色。小琴协奏曲Op.61 五个四分音符的定音鼓动机出现了70多次,持续了整个乐章。受到贝多芬的启发,R.Strauss1885年创作《Burlesk》四台定音鼓和钢琴而作,先由定音鼓用活泼的快板速度奏出谐谑的节奏,乐队作出强有力的回应。B.Bartok《为定音鼓和两台钢琴而作奏鸣曲》,第一乐章定音鼓强烈的切分节奏和三乐章钢琴八度持续重复,定音鼓预示导入紧张激烈的主题即将到来,深化音乐主题。作品Op.56《三重协奏曲》钢琴三件乐器的组合与交响乐队相对置形式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将室内乐纤细温暖的重奏形式与大型的具有磅礴气势的交响性协奏曲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新形式。
19世纪交响性协奏曲的出现,被称为“为钢琴和管弦乐而作的交响曲”。达尔豪斯乐派的评论“19时期音乐拥有贝多芬这个音乐太阳,以他为中心,其他国家的作曲家就是行星”。贝多芬以后的大师协奏曲和交响性协奏曲两种形式的协奏曲,均受到贝多芬的启发和影响。
众说纷纭,贝多芬的协奏曲到底大师交响乐性协奏曲还是交响乐性协奏曲。伟大的作曲家既保留了原有体裁传统本质又保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大师交性协奏曲虽然在舞台上获得了掌声,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被遗忘,只有在图书馆的才会被找到。时代的变化以及美学观念的不同标准,使得这一争论成为众多音乐学者研究讨论的焦点。事实上我们无法想象贝多芬会在同一体裁作品或同一体裁中的各部分永远遵循一个模式,对于一位一生都在探究的作曲家是不可容忍的。观察贝多芬每一次创作技法的变化,不仅了解了贝多芬协奏曲的重要历史地位,也为笔者带来了研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金永焕.《多乐章钢琴协奏曲的诞生背景研究》 《浪漫音乐》1995(7):4.
[2]金永焕.《协奏曲的华彩乐段研究》《音乐论坛》2015(10):115-141.
[3]庾锐光.贝多芬音乐中的形象中的“英雄”——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创作的影响[J].艺术评鉴,2016(9).
[4]刘柔冰.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技巧分析与赏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5]温梦涵.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作品介绍分析与练习技巧[D].广西艺术学院,2015.
[6]谢婷婷.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