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范式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衍进、整合与优化研究
2019-02-10陈开颖王倩
陈开颖 王倩
【摘要】导师主导下,强化学习者潜意识、下意识状态下的自我认知、自我能力缺陷调控,提升学习技能,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反馈、循序渐进的自主化学习模式,与贯穿实录原则,坚持田野与文献的互证的民族志范式是世界音乐民族课程体系学习整合与优化的基本手段。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衍变发展至今,一直未能较好地处理局内人与局外人关系,反映出我国音乐民族志对于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严重滞后于西方,其基础理论研究严重不足的历史与现实已经成为制约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有效学习、整合与优化的迫切问题。本文旨在民族志范式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对《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展开适度整合优化,以此提升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从认知和实践层面完善学生的课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关键词】自主学习;音乐民族志;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学习、整合与优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学意义的民族音乐学问世以来,音乐民族志逐渐成为世界民族音乐学书写的基本方法[1]。它与早期西方旅行传记与殖民主义者的官方报告有一定联系[2];其早期学术传统,坚持实录原则[3],从而形成了建构论[4]与相对论[5]的理论典范;当阐释文化本质成为其基本任务[1]后,民族志成为文化人类学的稳定的文本范式和核心手段[6]。因此,音乐民族志的发展水平和科学化程度直接影响到世界民族音乐学及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学习、整合与优化状态。所谓民族志范式与自主学习模式,就是在高水准的导师主导下的,强化学习者潜在意识、下意识的状态下对于自身认知、能力缺陷的调节与控制,提升学习技能,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反馈、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贯穿这一方式的核心原则是音乐民族志实录,其基本的学习手段是田野与文献互证,其基本的学习状态表现为导师主导下的高度的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等。以民族志范式和自主学习模式整合优化《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是因为到目前为止,音乐民族志在局内人局外人关系、文献与田野、逻辑与口述等重大问题上,尚未在民族音乐界达成共识,以中国视野所考察的《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学习、整合与优化,自然不能离开民族志这一基本的文本范式与研究方法等认识论要素的深入研究;进而言之,自主学习事关学习动机、目的、手段、认知、技能等基本的过程要素,是课程体系学习、整合与优化的实践性环节。《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衍进史证明了音乐民族志与世界民族音乐,特别是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衍进间的存在密不可分、彼此互动、彼此促进的相互关系。什么是音乐民族志?它与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衍进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彼此彼此适应?与此同时,学生的兴趣、自控力、能力、态度等过程性要素如何才能适应课程体系的学习、整合与优化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形成了本课题的研究动力。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音乐民族志与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衍进、整合与优化及其相互关系。
一、国内外音乐民族志研究
(一)国内
研究显示,杨民康于2003年首次将音乐民族志引入宗教仪式音乐研究[9],其后采用音乐民族志方法找到了基于主位客位双视角的中介学术立场[10],在学术界产生了日趋深刻的影响[11],如杨红[12]、萧梅的体验研究[13],吴宁华的盘王歌研究[14],赵书峰的新化个案[15]等,均直接或间接受到中介立场的影响。2010年,杨氏建立阐释理论范式[16],至此,杨氏音乐民族志理论研究基本完成其体系构建过程。此外,在音乐民族志的论域中,薛艺兵的写作原因研究[17]、杨殿斛的中国化进程研究[18][19]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10年以后的音乐民族志研究,其文献量虽偶有增加,但其总体影响力明显不够。
(二)国外
音乐民族志的研究始于西方,自1952年第一篇论文《民族学与民族志:齐姆西亚:他们的艺术与音乐》[20]问世以来,音乐民族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音乐民族志国际大师。这些音乐民族志大师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克罗地亚和中国香港等地,其中影响最大的以美国的大卫·格拉齐安[21]、戴维·G·赫伯特[22]、蒂莫西·J·库利[23],克罗地亚的切里拜·奈拉[24],英国的保罗·阿特金森[25]与普洛克特·西蒙[26],日本的松井[27],香港的松信浩二[28],以及新加坡的吕志虎[29]。现根据其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论题意义降序略陈。
克罗地亚的切里拜·奈拉,关注与音乐相关的民族、战争与公共实践等重大社会主题。美国的大卫·格拉齐安,在如实分析20世纪90年代音乐民族志研究在音乐与性别、地域和全球化等研究领域主要成就基础上,成功预测了21世纪初近20年内世界音乐民族志研究在流行音乐城市营销、音乐文化产业及其生产过程以及音乐在实时和空间中的消费等重大研究课题。美国的戴维·G·赫伯特,成功书寫了世界上最大的音乐比赛及其参会者经历,被《音乐教育研究》誉为全球音乐会风乐队参赛信息最全面的信息库。还如,新加坡吕志虎研究了新加坡小学生音乐网络民族志;香港的松信浩二主要集中在表演民族志中文化价值观与音乐教育的后殖民体现、音乐学习的生态和精神维度的关注,尺八学习学生音乐体验研究等三个领域;美国的蒂莫西·J·库利研究了波兰戈拉族谈判代表的旅游业和音乐文化民族志、波德黑尔山歌创作民族志历史等;日本的松井以《地下音乐表演:东京硬核俱乐部音乐制作民族志》广受关注;英国的普洛克特·西蒙研究了临床社会学“工艺观”的实践路径,回答了音乐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治疗的精神护理实质与受众特质;英国保罗·阿特金森研究了新基因技术的社会后果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发展史,在“实践原则”指导下,集中研究了歌剧民族志。
二、《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衍进
《世界民族音乐》作为课程,其名称不太统一,历史沿革大约如此:1978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亚非拉音乐”教学小组[30],他们主要从事世界民族音乐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而正式开课则是在1982年,课程名称定为“外国民族音乐”[31]。关于外国民族音乐这一课程有多种不同的名称:有的高校则称为“世界民族音乐”或“世界音乐”,甚至还有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学、民族音乐学等名目,更为关键的是,有的文献虽然没有如上学科名称的文献,但内容基本与世界民族音乐是一致的。因此世界民族音乐研究的文献来源必须兼顾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避免核心文献的重大遗漏。
《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教材主要集中在名之以《外国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的书目中,高校教材尤以此为主。而以《世界音乐》为名的书目,除俞人豪编著的《世界音乐巡礼》具备世界民族音乐特征外,其余图书均为欧洲音乐中心论的产物,与世界民族音乐多元化的基本原则是背道而驰的。音乐文化人类学以及无学科名称的同质研究中,从所能检索到的已有研究中尚未发现具备《世界民族音乐》教材与课程体系直接相关的内容。
三、《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整合与优化研究
(一)课程基础
《外国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两类教材共计10余本,如:杜亚雄、陈景娥编著的《外国民族音乐》(下称杜著)[32]、俞人豪著《外国民族音乐》(下称俞著)[33]、(美)内特尔著《民族音乐学亲历记 一部回忆录》(下称内著)[34]、王耀华主编《外国民族音乐》(下称王编外国民族音乐)[35]、王耀华编著《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下称王编世界民族音乐)[36]、陈自明著《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下称陈著地图)[37]等。
杜著以个人采风经历为基础,且有不奏不唱的目的所驱使,所以,教材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难免有限,且其音乐形态呈现自然流于表面,其后果是外国民族音乐的真实面貌难以呈现;因为著书者既然不以研究为目的,对学术界最新观点吸收自然吸收不够。杜著的教学内容介绍了世界不同地区的音乐,帮助学生了解它们,而不是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俞著是科普性质的读物,自然在研究与行文的深度上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很难将此书作为专业的高校教材来使用。相关文献对此书有所提及,但并无详述。其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先伊斯兰时代西亚北非音乐、王光祈与比较音乐学的柏林学派等方面,所以,俞人豪的外国民族音乐研究既有古代西亚北非音乐史研究也有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内著对西方特别是北美民族音乐学发展的历史进行的回顾,来凸显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演变过程,所以,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美)内特尔著《民族音乐学亲历记 一部回忆录》是一部关于外国民族音乐研究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王编外国民族音乐从各音乐文化区的概况、音乐体裁、音乐特征等展开阐述,让读者对各音乐文化区的民族音乐有一个系统性和简略性的了解。全书力求贯彻以下编写原则:一是科学性和系统性。试图通过各音乐文化区概况介绍、主要音乐体裁形式及其曲目赏析和音乐特征分析,使读者对各音乐文化区的民族音乐(尤其是传统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较为准确的了解;二是概略性和简明性。所选曲目力求具有代表性意义,少而精,希望在规定的学时内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概略理解各音乐文化區简况的目的;三是可操作性。按教材要求附上复习题,便于读者掌握主要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并且提供教学相关资料,满足课堂教学要求。相关读者对本书使用反馈的意见总体良好,但也有读者提出了宝贵意见,认为该书体系分类较为明晰,但是有一些不足之处,最为可惜的是作为音乐类图书却缺乏音像资料,作为很多想要学习和了解外国民族音乐的人来说,更需要的是直观的视听享受,以此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也有人认为,本书以音乐选段经典、注解详细著称,但此教材大部分是各音乐文化区音乐片段解析,虽清晰明了,但是知识点比较零散,导致音乐学专业二年级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很大。王编世界民族音乐发挥了作者在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优势,在充分运用外国资料特别是日本音乐资料基础上,广泛吸收日本世界民族音乐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按教材体例编写的书填补了我国大陆世界民族音乐方面的出版物和教材的空白,突破了中西关系思维格局,采用“局内人”和“局外人”“双视角”的研究方法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思路,把中国传统音乐置身于世界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世界音乐文化的总体格局之下考察中国音乐的位置和特点,所以,此书出版后迅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其洋洋洒洒的论述与钩深致远的意图,将民族特有的音乐音响、形态及其文化价值观建构为世界音乐文化交往中平等对话的基础,并力图使之在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中有效传承与延续。到目前为止,展示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介绍世界音乐文化(包括译著)方面的读物并不多见,尤其适合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有关教材,则更是少之又少。本书既能在宏观理论构建上论述了当代世界民族的数量、地理分布、经济类型,并且在辨析“世界民族的人种构成”的同时,还兼论了“世界民族的宗教信仰”,进而还在“多种多样的世界民族音乐形态”部分中,具体地论述了音组织、节奏、曲式、演奏样式、演奏形态,并对乐器的种类、分类,以及乐器的分布和地域性、乐器的功能乃至环境、文化与乐器方面,皆给予了条分缕析的阐述。同时,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区的具体分章专题中,论及了“东亚音乐”“南亚音乐”“西亚、北非音乐”“非洲音乐”“欧洲音乐”“北美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和“大洋洲音乐”,并将此划分为九大音乐文化区。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东亚音乐”部分中,将中国音乐的构成归纳为由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和外国音乐所组成,即“三大来源”,并将中国与日本和朝鲜互为参照,最终构成“东亚音乐文化区”,从而揭示了“东亚传统音乐的特征”,认为东亚音乐带有“软性的节拍和节奏”,而且在使用的音阶方面皆以五声音阶最为常见。尽管东亚音乐文化与东南亚音乐文化的比较以及东亚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中的地位等问题,都还有待于学界的进一步深入和探讨,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分区中还未对不按地区划分的犹太、吉卜赛、库尔德、萨阿米(即拉普人)音乐并未取得实质性研究进展,在世界民族音乐的宏观理论构建上,仅仅初步回答了世界民族音乐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世界民族音乐、怎么学习等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尚未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绪论”体系,但是王耀华的《世界民族音乐概论》在世界民族音乐的宏观理论构建、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分区以及中国音乐在东亚与世界民族音乐的定位三个方面均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另外,王耀华想尽办法通过各个渠道收集文字和声像资料,为学生提供了比教材更详细、更丰富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陈著地图特色有三: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普及性;凝聚田野考察、宏观文化视角与音乐主体彼此融通互补的战略性学术思想与方法;代表性音乐音响资料。首先,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说,《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一书并不是专深的学术著作,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民族音乐研究专著,而是一本基于国内读者的需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大众普及性读本;其次,作者出版本书基于音乐学界世界民族音乐学科发展的需要。作者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的实地考察和亲身感受之上基础上,充分运用了中国学者在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宏观文化视角与音乐主体兼容互补的学术思想。
当然,饶文心著《世界民族音乐文化》[38]、王州著《<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研究》[39]、王静怡编著《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博览》[40]、胡斌主编的《世界民族音乐》[42]等书也有部分內容可以整合到《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中,但总体内容均在前述各书中大致涉猎。
(二)整合与优化的意义
(1)梳理音乐民族志发展史与西方音乐民族志最新进展。
(2)呈现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发展史的基本面貌。
(3)课题旨在揭示课程体系的文化本质的历史使命与完成这一使命的基本方法、文本范式和核心手段的内在关联。音乐民族志是世界民族学书写的基本方法。其早期学术传统坚持实录原则,从而形成了世界民族音乐建构论与相对论的理论典范,特别是世界民族音乐面临阐释文化本质的重大任务后,音乐民族志成为世界民族音乐学科体系中稳定的文本范式和核心手段。
(4)通过音乐民族志手段梳理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衍进过程及其教学内容的基本面貌,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凸显重大成果,跟进前沿进展,提升教学效率。
(5)通过研究,反思总结音乐民族志对于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衍进发展史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失误,不断丰富和完善音乐民族志的方法论体系。
(6)将音乐民族志研究的大师及其成果所蕴含的人文价值理念、研究方法、形态技术、研究成果整合与优化的《世界民族音乐》的课程体系中。
(三)整合与优化的内容
导论:概念、属性、学科范畴
第一章、音乐民族志发展史与西方音乐民族志最新进展
第二章、梳理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发展史的基本面貌,客观呈现《世界民族音乐》主要教材的历史地位与相关评价,并通过分析提出自己见解。
第三章、揭示课程体系的文化本质的历史使命与完成这一使命的基本方法、文本范式和核心手段的内在关联。
第四章、音乐民族志背景下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衍进、整合与优化基本面貌与基本经验。
第五章、反思总结音乐民族志对于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衍进发展史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失误,不断丰富和完善音乐民族志的方法论体系。
总而言之,世界音乐民族课程体系本身未能较好地处理局内人与局外人关系问题;透过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衍进、发展的历史事实,反映出我国音乐民族志研究滞后于西方音乐民族志对于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音乐民族志研究存在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的历史与现实,已经成为制约音乐民族志和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有效整合与优化发展的迫切问题。
(四)基本思路和方法
方法:由中国音乐民族志和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现实困惑入手,全面检索、分类,专题研究西方音乐民族志学科史上主要流派、主要大家基本文献,力图展示西方音乐民族志最新研究进展,以此指导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衍进史梳理,并有效整合与优化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最后反思、总结了音乐民族志对于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衍进发展史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失误,不断丰富和完善音乐民族志的方法论体系。
研究方法:文献法、历史法结合教材个案专题。
(五)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重点:用音乐民族志方法梳理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发展史的基本面貌,整合与优化课程体系,跟进时代发展,提升教学效率。
难点:突出解决音乐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并依其积极成果推进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有效整合与优化。
(六)具体实施计划
本课题研究将运用资料文献互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为了完成此次研究,课题组首先大量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并且记录下完整的音声,还拍下所有原文,尽量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发掘整理和音乐民族志、世界民族音乐的相关著作、论文,梳理和研究与的内在关联。
起止日期、要求完成的内容及质量:年初组织团队,商讨研究进度。组长安排与个人兴趣相结合,确立分工。紧接着撰写研究计划,对自己的研究提出要求,强调研究质量的重要性。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开题报告。二季度申报项目,修改论文,三季度定稿,交编辑部审稿。第四季度争取拿到正式出版的刊物,提交结题报告。
(七)研究条件
1.完成本项目已具备的研究条件与工作基础
研究团队已完成相关专著4部、论文10篇与一个教育部项目,其中3部系列专著《渝西双竹镇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研究》,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论文《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的战略构想》,以及教育部项目《亚鲁王音乐研究》就是采用音乐民族志方法,结合世界民族音乐研究的积极成果而得以完成的。
2.本单位对项目的支持情况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官方网站通过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办公室发布申报信息,通过全员教职工大会动员,通过系部、教研室活动不断强化本科教学的生命线意识,强调以本为本、教研立教、教研促教和科研强教的战略意识。
3.尚缺少的条件及拟解决的途径
教研项目论文发表难。解决途径:积极申报教研项目,获得必要经费;提高论文质量,开辟自费发表新途径;明确写作动机,切实服务教学,提升教学;端正发表心态,质量第一,降低姿态,推出教研精品。
四、结论
在导师主导下,强化学习者在潜意识、下意识的状态下对于自身认知、能力缺陷的认知,提升学习技能,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反馈、循序渐进的自主中,贯穿实录实录原则,强化田野与文献的互证是世界音乐民族课程体系整合与优化的基本手段。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衍变发展至今,一直未能较好地处理局内人与局外人关系问题,反映出我国音乐民族志研究滞后于西方音乐民族志对于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音乐民族志研究存在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的历史与现实,已经成为制约音乐民族志和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有效整合与优化发展的迫切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内特尔,闻涵卿,王辉,刘勇.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8):205.
[2](美)詹姆斯·丹博,(博茨瓦纳)芬尤·C·赛博,丁岩妍.博茨瓦纳的风俗与文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12):259.
[3]赵塔里木,谢嘉幸.人与传统世界文明的交响第四届北京传统音乐节纪实[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10):127.
[4]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7.
[5]丁苏安.西方人类学家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6(7):183.
[1](美)内特尔,闻涵卿,王辉,刘勇.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8):269.
[6](美)乔纳森·弗里德曼,郭建如.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1):310.
[7](美)珍妮特·沃斯,林佳豫,刘文.自主学习的革命《学习的革命》工具篇=THE SELF-LEARNING REVOLUTION LIFELONG LEARNER TOOLBOX[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12):83.
[8]乜勇.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68,71.
[9]杨民康.信仰、仪式与仪式音乐——宗教学、仪式学与仪式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的比较研究[J].民族艺术,2003(3):50-57,97.
[10]杨民康.论音乐民族志研究中的主位—客位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兼论民族音乐学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法的来龙去脉[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19-28.
[11]戴百峥.蒙古族短调民歌研究的拓疆之作——李世相《蒙古族短调民歌研究》评介[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01)等65篇论文将其作为参考文献.
[12]杨红.拉祜女童的教育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0.
[13]萧梅,李亚.音乐表演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音乐,2019(3):5-14,34,193.等14篇文献.
[14]吴宁华.史诗《盘王歌》的音乐民族志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
[15]赵书峰.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D].中央音乐学院,2011.
[16]杨民康.论音乐民族志理论范式的塔层结构及其应用特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1):125-137,7.
[17]薛艺兵.我们为什么写作?——谈音乐民族志文本的价值及音乐人类学研究的目的[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101-108,5.
[18]杨殿斛.西学东渐:音乐民族志在中国[J].贵州民族研究,2008(5):56-61.
[19]杨殿斛.从方志到民族志: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现代进程[J].小说评论,2008(S2):137-138.
[20] June McCormick Collins.Ethnology and Ethnography: The Tsimshian:Their Arts and Music.Viola E.Garfield,Paul S. Wingert,and Marius Barbeau[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52,Vol.54(4):536-537.
[21] Grazian, David1( dgrazian@soc.upenn.edu).Opportunities for ethnography in the sociology of music[J].Poetics.2004,Vol.32(3):197-210.
[22] Hebert, David(2009).“Rethinking the Historiography of Hybrid Genres in Music Education”.
[23] Cooley,Timothy J.Ethnography,Tourism,and Music-Culture in the Tatra Mountains.1999.
[24] Ceriba?i? Naila.Croatian, Peasant,Old and Local,2003.
[25] Paul Atkinson.Review:Performing Ethnography and the Ethnography of Performance,2004.
[26] Procter Simon.Music therapy:what is it and for whom? [D].2016.
[27] Milioto Matsue.Performing underground sounds [electronic resource].2003.
[28] Matsunobu,Koji.Performance Ethnography.2010.
[29] Lum,Chee-Hoo.Musical networks of children.2007.
[30]宋瑾.突破中西关系的思维格局──读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有感[J].人民音乐,2000(6):41.
[31]教学动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1):66-20.
[32]杜亚雄,陈景娥.外国民族音乐[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
[33]俞人豪.外国民族音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3.
[34](美)内特尔.外国民族音乐理论丛书 民族音乐学亲历记 一部回忆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35]王耀华.外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36]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7]陈自明.世界民族音乐地图[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8]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9]王州.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41]王静怡.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博览[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
[42]胡斌.世界民族音乐[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陈开颖,男,三峡大学教授、硕导,西南大学博士;王倩,女,三峡大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