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易贡农垦团的建立与发展
2019-02-10万朝林
万朝林,黄 梅
(1.塔里木大学 历史与哲学学院,新疆 阿拉尔843300;2.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部,四川 成都610100)
易贡农垦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为援藏而组建的一个建制团,它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新疆兵团援藏建设历史。虽然它只存在了四年,但作为党中央在西藏屯垦戍边的一次探索和实践,来自新疆兵团的将士们在雪域高原上展开了一场人与自然的斗争。他们将一块块原始山地改造成良田、果园和茶园,培育了优良籽种和畜种,建设了先进医院、学校、茶厂、粮油加工厂等,用青春和汗水建起了西藏生产建设兵团的雏形,改变了当时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西藏边疆的安全稳定、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民族的团结融合等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新疆兵团援藏的一个重大事件,易贡农垦团尚不为外界知晓。本文在查阅档案及大量口述史的基础上,拟对其发展历史作一研究。
一、新疆兵团西藏易贡农垦团组建的背景
(一)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地区的国际局势
1962 年4 月的新疆“伊塔事件”和同年6 月至11 月的中印边境战争,使中国与相邻的两个国家——苏联和印度的关系紧张。苏联开始在中苏边境增加兵力,从1964 年起苏联挑起的边境事件骤然增多,加之1965 年美国直接出兵越南,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区位条件独特,内外部局势复杂,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西藏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扼我国与南亚次大陆联系之要冲。同时,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以平均3 000米以上的海拔坐守祖国西南边境,是中国西南边防的天然屏障,其国防战略意义异常重要。
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总想将西藏变为自己的殖民地,把它从中国分裂出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英国、印度政府不但策动、支持西藏上层反动势力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西藏,为其提供各种资金、技术甚至武器弹药支持;而且策划帮助达赖喇嘛外逃,秘密策动援助了1956 年四川康巴藏区叛乱。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关岛和本土科罗拉多州建立了“康巴游击队营地”,由达赖的长兄当才活佛担任翻译进行训练,随后将受训者空投回藏作为1959 年西藏拉萨武装叛乱的骨干。两次叛乱被平定后,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又一起于1959 年、1961 年操纵联合国二次通过关于所谓“西藏问题”的决议,干涉我国西藏地方的内部事务,妄图将纯属中国内政的西藏问题国际化。美国甚至将支持达赖外逃到扶持西藏人叛乱作为其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蔓延行动的一部分。印度甚至直接出兵于1962 年6 月发动中印边境战争,并与逃往印度的“藏独”分裂势力达赖集团于当年11 月14 日组建了1 万人的印藏特种边境部队,其主要任务是渗入西藏境内开展游击战和进行策反、颠覆等破坏行动,最终实现“西藏独立”。因此,西藏的发展、稳定事关祖国统一和安全,事关国家形象和国际斗争。
(二)西藏发展中的困难
为了肃清在藏的帝国主义分子,打破西藏上层反动分子“西藏独立”计划,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西南国防,1949 年12 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时发布了解放西藏的命令。1951 年底,进藏部队刚到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时,由于公路尚未修通,粮食和其他一切物资供应相当困难。在拉萨的部队只存有3 天粮食,面临着断粮的危机[1]265。广大干部、战士都勒紧腰带,即使这样,有时候仍然是一天连两顿稀饭都喝不上,靠吃豌豆、蚕豆、青稞粒充饥。与此相反,西藏上层中少数亲帝国主义分子一面幸灾乐祸,拒不执行《十七条协议》中关于“西藏地方政府应协助解放军购买和运输粮秣”的条款,还威胁藏族同胞,不准他们卖粮食给解放军,并扬言“赶不走解放军,饿也得把他们饿走”[2]75,其气焰十分嚣张。摆在解放军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吃饭问题,有了饭吃,就能在西藏站稳脚跟,担负起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光荣职责。
在这艰难时刻,西藏军区党委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示》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面生产,一面建设”的精神和毛泽东“军队进驻拉萨、日喀则后,应立即抽出兵力进行开荒生产”[3]33-34的指示,在1952 年2 月召开的西藏军区第一次党代会上,着重研究和部署了开荒生产问题,提出了“开荒生产,自力更生,站住脚跟,建设西藏,保卫边防”等战略方针和响亮口号,向部队发出了“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的号召。为了摆脱困境站住脚跟,经过半年的统战工作,西藏军区才从西藏上层人士手里买到了拉萨河畔一片乱石荒滩作为部队的开荒地点。紧接着,驻守拉萨50%~70%的官兵都投入到了这一艰巨的开荒造田劳动中。
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的带领下,解放军官兵不怕困苦,不畏艰难,群策群力,经过20 多天的苦战,终于在这一年春播前开出了1 000多亩耕地,并撒下了种子。经过垦荒战士的精耕细作和精心管理,当年秋天收获10 多万公斤粮食及大量的蔬菜。1952 年8 月1 日,西藏军区党委决定在世界屋脊上成立第一个军垦农场。这个军垦农场被正式命名为“八一农场”。八一农场作为军区机关和直属部队的生产基地,翌年又扩大了垦荒面积,还种植了黄瓜、冬瓜、番茄、辣椒、四季豆、大白菜、大葱等几十个品种的蔬菜。八一农场在雪域高原撒下了“希望的种子、团结的种子、富裕繁荣的种子”,大大地鼓舞了进藏部队长期建藏、以边疆为家的勇气和信心,沉重地打击了西藏上层中亲帝分子的嚣张气焰,赢得了西藏人民和爱国人士的同情、支持和信任。阿沛·阿旺晋美夫妇、饶格夏夫妇、达赖喇嘛的母亲以及西藏的上层爱国人士和妇联、青年联谊会的男女老少都先后到八一农场参观,他们惊奇地称赞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2]75。藏族同胞从丰收的事实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的确确是各族人民的子弟兵,是来帮助西藏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从此,进藏部队走到哪里,就把开荒生产发展到哪里。到1954 年,部队又相继在拉萨、日喀则、昌都、丁青、波密和阿里等地开垦荒地4 万多亩,植树15 万多株,兴修水渠110 多条。1952—1959 年的8 年中,仅八一农场就生产粮食175 万公斤,生产蔬菜2 427 万公斤。军垦农场的建立和生产的发展,不仅大大地改善了部队的生活,增强了部队官兵的体质,更主要的是减少了国家对西藏的物资调拨量和运输力,为部队在西藏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而且对西藏人民的生产发展,都起了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1960 年4 月8 日,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西藏军区生产部,军级建制。军区生产部的建立,揭开了西藏农垦史新的一页,标志着西藏农垦事业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61 年西藏军区在波密县境内的易贡湖畔建立了易贡农场。1965年,林芝筹委、西藏自治区公路工程局、西藏工委在易贡沟内办的3 个农场同时移交给西藏军区生产部,成立了易贡军垦农场。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西藏农垦事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西藏地区党政军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兄弟省(区)特别是新疆兵团的农垦事业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
(三)新疆兵团的榜样示范作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1954 年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4 年,新疆兵团播种面积只有115 万亩,粮食总产0.7 亿公斤,生产总值9 000 余万元,人口17.5 万人。到1957 年,仅仅三年时间,播种面积就达到了337 万亩,较1954 年增加了1.9 倍;粮食总产1.2 241亿公斤,为1954 年的0.8倍;兵团人口31.15 万,比1954 年增长了78%;生产总值1.46 亿元,比1954 年提高了62%。新疆兵团在发展自身农业生产的同时,还通过各种示范方式,帮助地方群众提高生产水平,使新疆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不仅解决了兵团几十万人员的粮食等农作物的供给问题,还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商品棉等战略物资。在三年困难时期,新疆兵团不仅没有发生大的饥荒事件,而且还从自己的定量供应中挤出大量粮食帮助内地受灾省份。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新疆兵团还大力发展工交建商业。在工业上,新疆兵团办起了钢铁厂、八一棉纺厂、八一糖厂、八一毛纺厂、汽车改装厂、拖拉机修造厂、水泥厂、卷烟厂、面粉厂等等。到1957 年底,新疆兵团共有独立工矿企业32 个,团属工矿企业83 个,该兵团三年累计利润总额10 486万元[4]81-88。1962 年“伊塔事件”发生后,新疆兵团迅速出动力量,前往事发地区参与平息暴乱、执行“三代任务”,事发地区的社会秩序迅速恢复。
新疆兵团成立后,在稳定边境局势、巩固祖国边防、开发建设边疆、安置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和巨大成就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自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国外因中苏、中印关系的不断恶化,国内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影响,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三年调整,大批部队转业干部需要安置,城镇初、高中毕业生需要就业。为战备和解决就业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等西北省区按照新疆兵团的模式组建一些农业建设师,以加快这些地区的开发,进一步巩固国防,并要求新疆兵团在干部、技术人员、物资等方面给予支援。新疆兵团援藏正是基于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而产生的。
二、新疆兵团西藏易贡农垦团的发展历程
(一)贺龙副总理最早提出援藏构想
1965 年9 月下旬,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贺龙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参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 周年庆祝大会,并慰问视察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 月3 日下午,贺龙在听取了新疆兵团副政委张仲瀚的工作汇报后,对兵团作了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了新疆兵团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才短短10年,不仅解决了兵团自己的吃饭穿衣,而且还为国家上交了大量粮食棉花,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有力地保卫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你们的畜牧业、农业、工业,特别是交通运输四通八达,比哪个省都好,哪个省都比不上你们。”“这种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也应该让全国学习兵团经验。”①兵团档案:《关于传达贯彻好贺龙副总理对兵团工作的指示的通知》及附件,1965 年11 月16 日。转引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23),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84—92 页。贺龙同时也指出,国家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了资,各省帮了忙,现在新疆兵团的家业大了,今后要帮助地方发展生产,把支援别的省区的生产建设,看作是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很多地方都以生产兵团为样板,兵团的干部要输出,兵团要成为个大熔炉”,并表示他一定要把兵团的经验向中央汇报,争取把兵团经验推广到全国。
另外,贺龙在这次讲话中还谈到西藏建设问题。贺龙说:“西藏自治区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发展和戍边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央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可以借鉴。”
贺龙回北京后,马上联系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主要领导。不久西藏军区生产部副部长安岳宗带领一个考察组来到新疆石河子,全面深入了解新疆兵团各方面的情况。西藏军区考察组还在有些师团作了报告,介绍了西藏情况,号召有志青年到西藏为祖国作贡献,为西藏开发建设事业作贡献。从这些方面看,中央那时就决定在西藏推行屯垦,一方面可以为西藏地区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更为了戍边卫国。
(二)周恩来总理指示组建援藏团
1966 年2 月22 日,北京全国农垦工作会议期间,西藏军区生产部副部长兼农建师师长安岳宗向周恩来总理报告,各地青年都愿意到新疆去,西藏动员不到青年建设者去,为加速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加强战备,巩固边防,西藏急需大批人员援藏;并提出要学习新疆兵团的模式,屯垦戍边,发展生产,并问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能否组建一个农垦示范团,帮助西藏建设。
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参会的新疆兵团副政委张仲瀚,要求新疆兵团在20 天内,组织一个1000多人的建制团,由知识青年组成,到西藏长期从事农垦建设事业。周恩来总理主要的目的是要让这个团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并结合西藏特点,运用新疆兵团的经验,发展西藏的农垦事业,以使西藏在农垦事业中少走弯路,同时为今后从内地逐步、更多地调动支边青年开发西藏创造条件。张仲瀚当即表态支持。会后,张仲瀚立刻将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传达到新疆兵团司令部,命令落实总理指示。新疆兵团党委接到张仲瀚的电话指示后,立即召开党委会,作出《关于支援西藏发展军垦生产的决定》②兵团档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关于支援西藏发展军垦生产的决定》,1966 年2 月26 日。转引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23),第84—92 页。,确定了由农业二、六、七、八师抽调精干人员组建援藏团,总人数1 500人,采取组织动员、自愿报名和抽调相结合的方法;明确援藏指战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政治过硬、思想觉悟高、历史清白、身体健康、生产先进、有生产技能、有专业能力,团机关干部年龄在35 岁以下,营连级干部及业务干部年龄在30 岁以下,排长年龄在25 岁左右,班长及工人年龄要在25 岁以下,男女比例为3:1。
1966 年2 月24 日,张仲瀚与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商定,由西藏军区生产部组织一个工作组速来新疆办理接受部队进藏问题。2 月26 日,新疆兵团党委组织部分别从农二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挑选了10 名干部组成援藏农垦团领导班子。这年3 月11 日,周恩来总理在听取西藏农垦工作汇报后又指出:“南方青年到新疆住一、二年后再到西藏去,生活就比较适应了。新疆兵团即将给西藏支援一批人。张仲瀚同志说他们准备抽调一千到一千五百人,组成一个团,各级干部配备齐全。”③《周总理在西北农建师汇报会上的指示》,1966 年3 月31 日。转引自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23),第139—140 页。4 月5 日上午,张仲瀚召集援藏农垦团领导班子10 人在“八楼”(今乌鲁木齐市昆仑宾馆)开会,指出“西藏的生产和建设需要我们新疆兵团的支援,希望我们把成形的、成熟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带到他们那里去,为西藏的屯垦戍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你们一定要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胜利完成支援建设西藏的光荣任务”④易贡团原团长胡晋生个人日记记录。。参会的10 人返回各师部,传达张仲瀚的会议指示。各师立即组织力量,选拔人员,最后确定农垦团进藏人数为2 035人。兵团领导4 月12 日晚在乌鲁木齐召开大会,热烈欢送志愿西藏建设的全体同志。兵团副政委张仲瀚、第一副司令员丁盛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4 月15 日,10 位新组成的援藏农垦团党委成员就在西藏军区生产部副部长安岳宗的带领下,先行一步去西藏。4 月16 日,大队人马从乌鲁木齐乘坐火车出发,到西宁后改乘汽车直达格尔木,最后坐大篷车由格尔木翻越唐古拉山。5月2 日,援藏人员陆续集中到西藏波密县。
援藏农垦团到西藏波密县后,又接收了易贡区一部分西藏军区转业的战士,组建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易贡五团,为部队编制,团长为胡晋生、政委为秦义轩。团机关暂时设在波密县的一个大院内,三个月后又搬到易贡区的易贡湖畔常驻。团机关直属单位共7 个:设计队、卫生队、子女学校、托儿所、食品厂、加工厂、保养间。营级单位3个,一营驻波密县的扎木乡,二营驻易贡河北岸,三营驻柏村南边,其他单位由团机关直接管理。全团共有11 个农业连队、1 个基建连。
1971 年,易贡五团交西藏军区生产建设师,更名为“西藏生产建设师404 部队易贡农垦五团”,继续采用部队编制。
至于援藏团的具体人数,最初选拔进藏人数为2 035人。由于身体不适应高原而返回新疆的31人,回内地探亲、怀孕生产的共24 人,不适应走青藏路而改走川藏路的25 人,沿途病号2 人;援藏团到达波密后,即将原西藏军区易贡农场撤销并入,并将当年新接受的3 个退役兵连(约400 人)隶属农垦团管理①兵团档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生产部关于农垦团进藏情况的报告》,1966 年6 月10 日。转引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23),第153-156 页。。
1966 年8 月,为了迅速、有力地支援易贡农垦团各方面的建设,新疆兵团党委再次发布援藏命令,这批援藏人员从新疆兵团农二师、农四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工一师、供销部、工交部、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抽调, 总计183 人②兵团档案:兵团司令部计财部、兵团政治部干部部《为支援西藏选调人员、物资的通知》,1966 年8 月20 日。转引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23),第157-162 页。,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0 人,干部43 名。
1967 年2 月,西藏军区司令部下达了并场的指示,将易贡、宗本、松本、拉嘎4 个地方的互助组并入易贡农垦团,将所有的生产物资有偿征收,4 个乡的 433 户、共计247 人由原来的互助组社员变成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职工。至此,易贡农垦团拥有耕地10 000多亩,辖地2 000多平方公里。
(三)新疆兵团西藏易贡农垦的撤回
来自新疆兵团的将士们到达西藏后, 首先树立起了以“藏”为家的思想, 决心一辈子扎根西藏。他们铸剑为犁,克服了自然条件带来的重重困难, 垦荒造田;发动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改变藏民们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在新疆兵团的军垦战士屯垦易贡前,易贡到处是草滩和森林,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都很落后,生活很困难。易贡的大部分居民都以游牧为生,住的是毛毡帐篷,吃的基本就是青稞面,一年四季游牧在外。新疆军垦战士的到来,给易贡带来了新气象,他们将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带到了西藏,更将兵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传统带到了西藏,将一块块山地改造成良田、果园、茶园。在短短的四年间,兵团战士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用青春和汗水甚至是生命建起了西藏易贡农垦团。
然而, 正当援藏战士们要大展宏图时,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波及到了易贡, 易贡农垦团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部分职工甚至在造反派的怂恿下,不顾团党委阻拦,结伙抢粮、抢枪。易贡农垦团党委班子丧失了领导能力,生产全部告停。面对如此局面,西藏军区首长认为,西藏受地理条件限制,农垦团不能像在新疆那样大规模开发,拖拉机等机械设备无法展开工作,无法实现农业机械化,认为不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再加上战备粮供应逐渐短缺,矛盾爆发。特别是1969 年中苏边境冲突加剧,国内大规模备战开始,新疆成为前线、主战场,于是西藏军区向中央军委提出遣返易贡农垦团的请求,不久获得批准。
1969 年11 月4 日,西藏军区首长宣布中央军委调令,为减轻西藏地区的运输补给负担,决定易贡农垦团调回新疆地区——“到反修前线去执行任务”。军区首长在讲话中肯定了组建易贡农垦团的正确性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承认在易贡设一个团,力量施展不开,人多、土地有限,有些盲目性。1970 年,易贡农垦团大部分援藏人员返回了新疆,而留下了少量人员。他们开垦的耕地,培育的优良畜种,建立的医院、学校、托儿所、加工厂等,全部转交留给了西藏政府和人民。
留下来的人员和藏工队的人一起,组成了一千多人的新易贡团,团部仍然设在柏村,继续进行开垦耕作,但主要是种茶和植果树。该团90%都是藏族职工,留下的兵团职工很少。20 世纪90 年代,隶属自治区农垦局的易贡农场开始改制,进一步扩大了茶叶生产,变成了林芝地区易贡茶场,后来发展成为西藏太阳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场。
三、新疆兵团西藏易贡农垦团的主要贡献
易贡区空气稀薄,常年雨水不断,煮饭的水温只能达到 80℃沸点,肉煮不烂,馍蒸不熟。易贡农垦团人员住在木板房里,房顶上用牛毛毡铺盖。由于交通困难,一封家书半年才能收到。即使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易贡农垦团广大干部职工发扬兵团“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西藏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剿匪平叛,稳定社会治安
为了确保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稳定成为头等大事,当时由于外国势力的暗中支持以及达赖外逃集团的操纵,特别是四川康巴叛乱和拉萨暴乱后,数千叛匪、暴匪隐匿乡间、高山沟谷,到处匪患成灾,他们四处出没、抢夺藏民的马、牛,打伤藏民。为此,易贡农垦团党委成立了剿匪队,在整个易贡区日夜巡逻、放哨、侦查和搜剿,并时刻听命于西藏军区的调遣,协助剿匪。1966 年5 月至6 月,境外叛乱分子与境内反动势力勾结,在西藏多地实施暴乱,剿匪队在连长贾德良,排长马里德、张春男的带领下,奉命在波密县周围平叛剿匪,历时两个月,顺利完成任务,并将当地叛匪全部抓获,且无一人伤亡,因此被评为军区的“剿匪模范连”[5]。
另外,易贡农垦团还派人保卫易贡大桥。易贡大桥是川藏公路上连接波密县城和另一个县城的重要通道,该桥长约两百米,桥面宽十一二米,易贡农垦团专门派1 个连负责轮换守卫大桥,每天4个人拿着冲锋枪和步枪在大桥上巡逻。
(二)开荒垦地,发展生产
1967 年初,易贡农垦团党委提出计划开垦荒地1 万亩,尽早实现新疆兵团式的现代化农场的目标。但实践中发现存在着不少的困难,这里除了森林、沙滩,就是山坡。易贡农垦团党委就此问题反复讨论:
1.在森林里开荒。因为森林土壤是现成的熟地,当年种当年就能有收获。但是原始森林没路、没车,运输劳力不足,开荒进程受制约,在森林里开荒的设想被否定。
2.在沙滩地上开荒。经勘查,易贡区有一万多亩地势平坦的沙滩地,但沙滩地纯粹是颗粒状沙粒,种子播进去,不可能发芽。这样的不毛之地,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运来熟土,改良土壤。但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包括时间,无法计算。
3.在山坡上开荒。山坡上长满野草。既然能长草,播下种子,就有收获的可能性。易贡农垦团党委决定把第三个办法作为最佳选择——在山坡上开荒造田。当年荒地开垦出来后,开始在山坡上试种玉米和喀什小麦成功并获得大丰收。
援藏团到达西藏之前,在波密乃至西藏,还没有地产的水果,当时的水果都是从四川、青海等地运进藏的。1966 年9 月,援藏团在易贡区开始栽下了第一批苹果树,树苗是从四川、河北带来,易贡援藏团战士还从安徽砀山县带回了梨苗,从安徽睢溪县带回了水蜜桃苗,从新疆带回了葡萄苗,都栽在了易贡河谷的果园里,结束了西藏没有种植新鲜水果的历史。后来,易贡苹果还出口印度,在20 世纪70 年代,曾作为西藏特产被自治区领导带进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23)第217 页。。
藏族地区历史上不产茶,所需茶主要是通过四川、云南供给。于是,一地产茶,一地需茶,联系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便应运而生。1967 年,易贡农场引进四川雅安大叶茶试种取得成功,取名珠峰绿茶。如今易贡茶园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山茶场之一,茶树生长于海拔1 900~2 300米的易贡河谷及易贡湖四周。经科学鉴定“珠峰茶”中富含茶多酚、维生素B1、维生素B5、维生素C、维生素E、氨基酸、肌醇、牛磺酸、铁、锌、氟、硒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茶味醇厚,品位极佳,实属茶中珍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①林芝地区地方志编委会《林芝地方志》之《林芝易贡农垦团历史沿革》,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年9 月。。同时,易贡团还筹办副食品加工厂。如兴建面粉加工产,负责按时供应全团三千多人的口粮,加工的粮食主要是冬小麦。新疆兵团援藏团一到易贡就兴建食品厂,1966 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天,西藏的第一块月饼就出自易贡农垦团的食品厂。易贡农垦团食品厂将制作的月饼送到了拉萨,拉萨人民第一次吃到了地产月饼。
此外,畜牧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改良土种畜禽,1967 年左右,援藏团先后从新疆带来了新疆细毛羊、美利奴、高加索、次盖、边区莱斯特等良种羊,黑白花、滨州、阿拉鸵鸟、短角红、西门达尔等奶牛和兼用牛,顿河、阿尔登重挽马、伊犁马、高血马和阿勒泰马等种马,巴克夏、约克夏等种猪②孙鹤龄主编《西藏农垦概况》,西藏新华印刷厂印制,1986 年,第72 页。,并用人工授精技术,开展各种禽畜的杂交改良。其中,黄牛杂交改良走在了自治区前列,他们进行牦牛与黄牛的种间杂交繁殖犏牛,改良的犏牛不仅繁殖力强,而且产奶量也比土种牛高1 倍以上。
到1967 年年底,易贡农垦团开荒造田3 335亩,畜牧总数达2 359头(只、匹),房屋建筑15 800平方米,粮食生产丰收,仅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就达10.2 万斤,实现了自给自足后还有结余。以最贫困的宗本乡为例,1966 年全乡粮食总产量仅9 万公斤,1967 年增加到17.5 万公斤,产量几乎翻了一番。易贡农垦团成为了地方和其他垦区的标兵,每年来参观访问的络绎不绝,确实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三)改变了藏族地区原有的耕作制度
藏族群众习惯于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援藏团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示范,使科学的耕作制度逐步在易贡推行起来,改变了原来“二牛抬杠、牦牛踩场”耕地和撒播下种的习惯,普遍实施了条播、机播。在栽培措施上,逐步推广了不同生育期合理施肥、灌水、中耕技术。通过调整播期,推行间种、套种,提高了复种指数。在农作物品种方面,原来藏区种植以春小麦、春青稞为主,援藏团来了后,改为以冬小麦为主,粮食单产提高了40%以上。全区逐渐以麦类作物取代了过去的荞麦、鸡爪谷等低产作物,并把玉米引向高原。另外,援藏团还在全区广泛推广了沤肥、压绿肥、菌肥、化肥、叶面喷肥、因土施肥等新技术,改变了过去只使用复合肥的习惯。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援藏团科技人员深入田间、果园,调查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通过运用药剂防治,改进栽培技术,引进抗病品种,调整作物播期,进行土壤和种子处理等综合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流行和危害。全区原来牧场再生能力低,枯草期长达七个月,牧场没有补种、灌溉、施肥条件,援藏团到后,在牧区引进了紫花苜蓿、披鮎草、聚合草、红豆草、小冠花、三叶草等十多个牧草品种,进行试种并获得成功,大大改良了草场质量。
(四)军民鱼水情,维护了民族团结
为了搞好军民关系,农垦团到达驻地后,立即组织了访贫问苦小组,帮助贫苦农民做好事并进行演出。职工们自动筹款帮助贫苦农民还账,派人给群众看病、理发、担水、干农活……等,基建连给群众修筑水渠3 700公尺,群众反映很好,说:“真是毛主席的好‘金珠玛米’”③兵团档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生产部关于农垦团进藏情况的报告》,1966 年6 月10 日。转引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23)第153-156 页。。
易贡团职工也主动学习藏族同志的长处,和他们和睦相处,团结友好。修水磨供全团的同志吃饭,就是学习藏族同志的经验。盖房子用松树塔板子,藏族同胞识别搭板子的树,一搭一片,为易贡团搭建营房发挥了很大作用。在造田、修梯田上,藏族同志的经验更丰富。在西藏小麦收割时候正是雨季,如何存放麦捆是个问题,藏族同志教易贡团职工搭起架子,小麦不发芽,过了雨季再打穗④张川铭《援藏三年》,选自《农七师年鉴》(2007),中华书局,2009 年。张川铭,曾任援藏团西藏军区404 部队一营营长。。易贡团职工也手把手传授藏族同志各种生产技术,军民关系亲密无间。
波密县原来只有一个不足10 人的小医院,缺医少药,团医疗队经常下乡,为藏族同胞看病。“我们易贡农垦团有个韩贵水, 是2 营5 连卫生员。他医术高明, 服务态度特别好。不但为战士们诊病治病, 而且还为当地的藏民们治病, 口碑很好。许多藏民们得知他的医术高明后, 赶来找他治病。有的藏民跑了几十里路来找他看病。他态度和蔼, 非常耐心地为藏民们治病,经他治疗救助的藏民不计其数。后来藏民们把牛、羊也赶来让他治病, 结果也给治好了。……藏民们对他的高明医术非常佩服,称赞他是雪域高原的好医生。”[6]
在易贡农垦团还有一个特殊的连队, 叫藏工队,由年轻的男女藏胞100 多人组成, 全部是党、团员, 年龄都在30 岁以下。很多藏工队员在易贡团干部战士的帮助下, 认真学习汉语和生产技术,特别是学习小麦、玉米播种等农业生产技术,再由他们向其他藏民推广。同时, 团里干部战士也积极向藏工队员们学习藏语和修建房屋的技术。1967年底,藏工队获得了自治区和西藏军区“民族团结优秀连队”称号。
20 世纪60 年代初的西藏,生活、工作条件艰苦,文化生活单调。易贡团每年都要进行多场文艺演出。易贡团每星期都举行文娱活动,他们通过编排小节目, 如天津快板、数来宝、舞蹈、小话剧等宣传团队里的好人好事,并经常组织专业演出队和业余演出队送节目下乡,到兄弟单位和地方进行慰问演出,观众场场爆满,深受欢迎。融洽了军民关系, 丰富大家的文化娱乐活动。此外,易贡农垦团还派教师到当地藏族学校教书,传授文化知识。藏族职工的孩子也进了团里的托儿所和学校,受到正规教育,军民关系非常融洽。
(五)积极支援地方建设,搞好兵地融合
易贡团自踏上这块土地时,就严格地遵循“有求必应,见困必帮,尊重地方,服从领导”①胡晋生《难忘西藏》,选自《农七师年鉴》(2007)。胡晋生,曾任援藏团西藏军区404 部队易贡团团长。的宗旨,密切联系当地群众,形成了鱼水般浓郁的淳朴情谊。
西藏军区缺少技术干部,农垦团抽出10 名技术员。春耕时节,澎波农场拖拉机出了故障,易贡团派10 名拖拉机能手和技术能手支援春播。同时,每逢关键农时,总有易贡团的技术能手指导,当地农业管理水平提高得很快。
此外,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反映了新疆兵团西藏易贡团为地方建设作出的贡献。
一是,扑灭森林大火。1967 年2 月的一天,正在干活的职工们发现两山上空腾起滚滚浓烟。团组织六个连迅速向火点奔去。在与各方通力协作下,职工们用了两天三夜的时间切断了火源,扑灭了大火。职工们有的头发烧焦了,有的眉毛烧没了,有的脸上被熏得看不清真实面目,但仍列队整齐,高歌而归。
二是抢修国道。1967 年7 月,雨水绵延不断,麦道大塌方,泥石流切断了大动脉川藏公路,西藏军区急令易贡农垦团迅速组织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改道修路任务。团政委秦义轩亲自挂帅,组织700名战士修路。干部战士一条心,同吃一锅饭,同住潮湿的窝棚,苦战60 天。9 月,川藏公路改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