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制度自信的当代内涵

2019-02-10

关键词:特色制度发展

张 青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1]制度自信,是党和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积极心理状态和坚定政治信念,以及在这种自信状态下的积极实践。列宁指出:“世界不会自动满足人,在人以自己的行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存在着作为规定的主体对自己的确信,就是对自己的现实性和世界的非现实性的确信。”[2]229人的实践活动受意识支配,制度自信能够为人们提供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能够激发人们的主体担当意识,能够凝聚力量进而达成共识。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回击西方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之声,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制度自信的当代内涵,以对内容的科学思考和层次阐释补足精神之钙。

习近平明确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这为广大理论研究者深刻把握制度自信的当代内涵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现实贡献、国际比较、面向未来这四个维度进行探讨。

一、历史发展之维: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树立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历史发展角度和历史事实来看,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终结,反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模式”,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什么社会主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够经受住严峻考验并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在“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价值观的冲击下,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具有吸引力,能够让我们内心对其充满信心,重要原因在于几方面。

(一)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

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必然性和内在合理性的统一,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性结果,它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统一。在思想武器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出发全面分析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413,以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3。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6]588。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这种新的社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4]683。具体到分配原则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7]434。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被消灭,国家消亡,建立起按需分配的“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53。恩格斯在晚年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6]588在历史实践方面,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发生在落后国家并且取得历史性胜利,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国家将这种矛盾以资本扩张和掠夺的形式转嫁给落后国家,从而使其具备了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特别是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彻底激化,无产阶级除了社会主义革命别无选择。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在理论上之所以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其解放的科学理论,更是历史和实践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使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的能力

社会主义制度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还体现在它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能力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对抗性的,想要解决这一矛盾,只能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自身不断完善、革新来解决,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经济体制方面,改革开放从计划到市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一次历史性变革,也是中国在面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一次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本身就是中国制度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充分体现。

(三)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协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的强大作用力,它适应了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消除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调控了国民经济中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有效平衡了市场和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改变了劳动者长期受压迫受剥削的政治命运,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根本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倡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另外,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坚定信心。当前有两个意识形态问题需要搞清楚:一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主义本身有问题。苏东剧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还有国内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一些苏共领导人教条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苏联高度集中的僵化政治经济体制是其失败的重要内因,我们不能因为苏东剧变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不代表社会主义本身有问题。二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进入21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新科技革命和自我调节等方式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缓解了资本主义根本矛盾。例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产的无序性和经济运行的混乱状态;高级经理人的出现,客观上扩大了中产阶级数量,不同程度地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特征。虽然资本主义国家的短暂繁荣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我们要明白资本主义国家的目的仍然是为了维护私有制,完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并未发生改变。“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8]829,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不改变,资本增殖的内在逻辑就不会改变。

二、现实贡献之维: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

制度自信作为一种情感认同和国家底气的象征,从现实贡献来看就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充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特有的制度力量支撑着中国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不断取得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大成就,使中国人民在站起来之后不断富起来、强起来。新中国成立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年来,一个政治民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共生、生态日趋良好的中国模式正在崛起,这些成功经验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保持认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体。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建立至今,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优势体现在:一是“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9]218。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的制度设计,既体现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性和人民性,也在国家大事的实践中体现出全国上下通力合作的大协作精神。三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们的根本利益所在。“全国各少数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至少有一人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应有少数民族参加”[10]86。这使得各少数民族在履行义务的同时能够保障自身权利,增强他们的政治参与感和获得感。正是在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框架内,我国各方面资源和要素得到稳定、有序地整合和调配,聚合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空前进步。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保持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造了“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执政新模式,二者之间不是在朝党和在野党的关系,而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和地域因素相结合,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保障了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权利,从而实现对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既成功摆脱了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激发了全国人民创业就业的热情和活力,提升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和法律体系保持认同

各项具体制度既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制约,又是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实现了国家各项制度的定型化和法治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革命战争年代走到今天,成果显著。目前,涵盖各领域、各方面的法律体系基本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各项具体建设基本都实现了有法可依,为制度自信提供了众多合法性依据。

三、国际比较之维: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中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快速工业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使人的发展指标从一个最低收入国家的水平达到接近OECD 国家的标准,“这样的增长速度也是过去50 年世界经济增长最为持续快速的经济转型案例之一”[11]。近些年众多变化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中国模式”“中国故事”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社会广泛热议的名词,“中国研究”已牵动着世界相关领域专家的问题意识。美国著名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专家巴瑞·诺顿指出:“中国发展经验的显著特点是非凡的制度创新……中国独特的制度模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适用性。”[12]美国刘易斯和克拉克学院经济学教授马丁·哈特—兰茨伯格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则证明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的成功案例,即市场社会主义的成功”[13]。

从国际比较的维度,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我们理解制度自信当代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西方国家而言,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的各方面彰显出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结了“历史终结论”的论断,宣告了历史不仅不会终结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不会终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体制。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较之其他国家的制度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从国际比较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够让我们将制度自信理论建立在自觉反思之上,能够放眼全局地更加理性、全面、深刻地理解制度自信的当代内涵,能够让我们的制度自信更具有底气,更符合时代特征。

(一)国际比较的经济制度优势

近些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继续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为人类脱贫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经济普遍疲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6%以上,高于全球2%至3%的平均水平。中国让8.53亿人脱离国际界定的贫困,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脱贫人数占到了全球脱贫人数的78%,高于资本主义国家2.5 亿人的脱贫指数。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储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技术、量子物理、卫星导航等技术成就突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崛起成为量子及相关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导者,将标志着创新中心向东方转移”[14]。

(二)国际比较的政治民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以人为本”,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依法治国和行政机构改革,反腐败成效显著,政府公信力明显提升。相较西方,政治乱象层出不穷,西式“劣质民主”传播正在给全球带来普遍性灾难。英国“脱欧”、美国两党恶斗丑闻不断、北非中东颜色革命后动乱不息、恐怖主义持续蔓延、欧洲难民潮不堪重负、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愈演愈烈等,这些事件反映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严重的制度性危机。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在这场危机中展现出特有的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性优势,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中国政府成为世界上信任度最高的政府。

(三)国际比较的文化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向协调的情况下,强调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工具理性、个人主义仍然是其崇尚的意识形态。也正是在这样的“物化意识”和“普世价值观”指引下,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了数次侵略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相比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的主体意蕴和人文关怀精神,符合世界发展大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合目的性、规律性的两者统一。

当然,在国际比较中能够根据我们自身劣势,对制度的不足进行理性反思和清醒研判也是制度自信的重要一环。制度自我变革和自我完善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正视问题,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能盲目自大,否则很有可能会被“糖衣炮弹”迷惑,逐渐丧失制度的优势,从而失去制度自信。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15]10拿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举个例子,中美贸易战中,“中兴事件”足以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自己同美国之间巨大的技术差距以及对美国核心技术的依赖,同时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比较严重,2017 年中国自产大豆1 400万吨,总进口9 554万吨。不言而喻,贸易战反映出的是大国博弈的国运之战,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并从中吸取教训。以往中国通过以市场换技术、以资金买技术等方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技术进步,但这并不是长久之策。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唯有自主创新,这个创新在技术领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体制和制度上的完善和创新,因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竞争的本质就是制度竞争。因此,我们需要聚合强大的制度自信并转化成先进的物质推动力,改革那些阻碍创新的制度,创建更加包容、更加健全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四、面向未来之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充满信心

以往的成功实践是我们对制度未来发展态势保持积极乐观的现实基础。以面向未来之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因素。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取得了众多历史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功能性成就,它为我们提供了自信的基础,激发了我们对制度未来发展态势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坚定信念的历史延伸,也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作贡献的一份责任担当。面向未来,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心。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向前发展的方向,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和存在,使得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阻碍。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是本质,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既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也是人类社会摆脱困境、进步发展的唯一路径。社会主义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充分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我们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选择走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重要力量

和平和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作为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社会主义大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了重要力量,拓展了经济落后国家通往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脱贫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这也是我们能够对未来制度发展充满信任并满怀期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我们越来越重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使自己成为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者”。我们坚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和挑战。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的减贫人数占全球减贫人数的比重超过70%,是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据2018 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7 年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 396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432元[16]。这不仅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充分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旺盛生命力,还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落后国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提供有益借鉴。

总之,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从历史发展、现实贡献、国际比较、面向未来四个维度深刻把握制度自信的当代内涵,对于我们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至关重要。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与创新是制度时刻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源泉。制度自信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完善和革新聚合精神力量,对于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