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学术动态撰写中的几个问题*
——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

2019-02-10汪诗明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关键词:学术研究动态学术

汪诗明(苏州科技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人文社会科学是积累性很强的科学,认识人类自身和认识社会发展不是几个人和几代人所能完成的,必须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总结规律、提炼理论,使研究逐步接近真理。”[1]8在这一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学术研究动态的梳理就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术研究动态的梳理是学术研究或论著撰写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缺乏一统性的学术规范,以及受到学风浮躁和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学术界在学术研究动态的认识与撰写方面的确存在一些令人困惑或不规范之处,比如,译作是归属国外还是国内学术研究动态范畴?哪些文献资料可以作为学术史的支撑材料?如何甄别伪学术研究动态?这些问题或现象理应受到学术界以及编辑学界的重视;否则,构建一个崇尚学术、注重诚信、严谨治学且以学术规范为基础的健康的学术生态就只能是画饼充饥、自欺欺人罢了。

一、“译作”的归属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之风兴起。一些西方人的著作开始被翻译成中文,成为国人尤其是知识界认知和探究西方世界的一个独特窗口。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一些享有盛誉的西方经典名著被陆续介绍给国内的广大读者,比如,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已成为国内学术界了解西方学科发展以及学术思想演进的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近年来,包括经典著作在内的大量外国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而且其版本越来越多,有的译本还再版多次。有些译作常常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而被广泛解读与引用,如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由于受到学科基础或议题属性的限制,有些论著的参考文献基本上以译作为主或译作占有相当的比重。这意味着在学术动态的梳理中,译作将占有不可忽视甚至重要的位置。那么,问题接踵而至:在学术研究动态的梳理中,这些中文译作是归属国内研究动态还是国外研究动态之列?目前实际存在的情况是,上述两种情形都较为常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对译作的属性做出解释与界定。

有过翻译体验的人都比较认同这样一种观点: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智识和研究活动,尤其是经典著作的翻译更是渗透了译者的智慧、学识、思维逻辑和创见。然而,无论给予翻译这项活动以多高的评价,回归翻译的基本属性层面仍是其要义所需。就其属性而言,翻译既不能改变著作者的研究背景、研究动机与研究理路,又不能改变原文本的材料、思想与观点,它只是使成果的传输介质发生了变化,即由一种文字变成另一种文字而已,是一种语言转换。[2]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翻译的规范和水准就有一定的要求。虽然学界在翻译的评价标准方面各异其趣,但在一些基本要求方面还是取得了共识。“信”“达”“雅”是大家基本认可的翻译原则。“信”就是尊重原著的意旨,即原著的观点和思想;“达”就是顺畅、通达之意;“雅”指的是文采。显而易见,“信”被置于首位,是译之根本;“达”“雅”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有“信”而无“达”“雅”,就不能算是好的翻译,也难以流播和久传;讲究“达”“雅”而失“信”,那就是对翻译主旨的背离。因此,“信”“达”“雅”的均衡与有机统一是翻译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翻译的最高境域。

国外学者的著作被译成中文,其目的就是通过语言的转换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该著的创作动机、背景、思想和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究其本质仍以本真地呈现国外学者的学术成果为其要务,任何背离这一宗旨的所谓创作是弃本逐末、毫无功用之举。因此,把译著放在国外学术动态中去介绍是理所应当,不能因为它以中文的形式呈现就否认其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那么译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国内研究动态中一展风采呢?

我们知道,抛开外国文学和翻译学等学科不论,还有一些学科或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它们是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或学术经验的基础上一步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翻译和介绍国外学术著作就是一项奠基性工作。换句话说,这些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兴起离不开对国外学术成果的翻译、认知与借鉴。如是,在梳理这些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术史时,就不妨给予译著一定的位置。比如,《国内澳大利亚土著问题研究述评》一文就有这样的描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国内澳大利亚土著问题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以翻译澳洲史或大洋洲民族史著作为主,从业人员主要是国内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学者。可以说,这一时期有关澳大利亚的学术著作较为稀少,甚至连通俗读物都难得一见,译介成为一道独特的学术风景。”[3]这段文字既交代了国内澳大利亚土著问题研究起步较晚的现实,又肯定了在那样一个拓荒阶段,翻译与介绍外国学术著作是一件必为之事,且对推动国内学术进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学术语境下,撰写学术研究动态就不宜对相关译著用墨过多,只需交代主要观点及其对国内学界的影响即可,以免喧宾夺主。

在解读和引用译著的观点时,我们还会遇到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即如何选择不同的版本。这里通常有四种情况。(1)译者不变、同一家出版社但有不同年代的版本。换句话说,此译著在某一年代初版,后又被再版多次,著作内容却无变更。由于著作内容肄旧,不同的版本仅表现为刊印年代不同而已,所以,无论你使用哪一个版本,都不会对你的阅读和研究产生任何影响。(2)译者不变、同一家出版社的译著,但不同的版本在内容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情况对文献的使用者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困惑。因为一般而言,最新的版本较之旧版本,无论在立论、资料援引、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与改进,若是,当选最新版本为宜。(3)同一本原著却有不同的译者,又在不同的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学术现象。如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有包括商务印书馆在内的多家出版社的译本。(1)参见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桂裕芳、张芝联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范一亭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究竟哪一个版本能够俘获读者和研究者的芳心,这不仅取决于出版社的知名度和信誉,也取决于翻译者的水平。(4)下面介绍的这种情况较为独特。为了便于清晰的阐释,这里以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扛鼎之作——《全球通史》为例。《全球通史》英文版上卷于1970年问世,下卷于次年与读者见面。1998年12月献出最后一版,即第7版修订版。中文版于1988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初版,译著名称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1999年出版《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下)》。该著中文版问世后,立即受到中国读者的热捧,此后再版数次就是力证。新版本较之以前版本都有所改动,所以使用最新版本是令人放心的。然而,自2005年起,《全球通史》又有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本。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版本相比,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本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根据《全球通史》第7版修订版而翻译的,这是英文本最新也是最后的版本;二是著作的副标题不同,新版的副标题易为“从史前史至21世纪(上、下)”;三是译者由两位增加到四位,即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前两位即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版本的译者;四是著作内容有多处改动。第7版在保留前几版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研究成果,新添了数百幅珍贵的图片和地图,使得这部畅销不衰的著作在内容和体例上日臻完善,在视觉感官上也变得更加活脱和轻松。面对上述较为复杂的情况以及两个译本都有较多的拥趸,是选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版本还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本?这就见仁见智了。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由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某些学术问题上的见解或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版著作很自然地反映了作者的最新思考或最为成熟的看法。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4]由此不难判断,使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译本是较为稳妥的。当然,这是就某些问题而言。

二、学术研究动态的文献筛选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界定何谓学术研究动态。学术研究动态是指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术研究进展和趋势,比如,学界已经探讨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有没有形成共识,未来会关注哪些问题,等等。这里顺带提及一个问题:学术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是不是一回事?有些人在著述中使用“学术研究动态”的概念,另外一些人则喜欢用“文献综述”来表述。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是有差异的,而且写法方面也各具特点。本文采用“学术研究动态”这一概念。

“学术研究动态”这个概念有三个关键词,即“学术”“研究”“动态”。首先是“学术”,与其对应的是“非学术”。非学术性的文献可以应用于学术著作的撰写,但不能归于学术动态文献之属。其次是“研究”。“研究”是指利用现有的资料或资源去发现理论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包括原理、方法与路径,这是一种科学创造行为。如果不具备上述属性或特征,那么就不能称之为“研究”。最后是“动态”。“动态”是指研究的进展,可以包括对研究的前景、趋势的一种预测或展望。动态需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建构:从纵的方面来看,是就某一问题的研究缘起、现实状态以及发展趋势予以动态考察;从横的方面来看,任何一个阶段或时间点的整个学术界的研究状况都要做全景式的扫描。只有将纵横两方面的研究情势有机地统合起来,一个有时空感且内容翔实的学术动态才有可能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

基于上述理解,下列文献就是研究动态的参考对象。(1)学术性著作(这里指的是专著)。学术性著作是就某一议题而进行学理性探究的成果,具有系统、深入和创新的特点。学术性著作尤其是学术性专著往往反映了著作者的知识储存、理论功底、学术素养和研究功力,也是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水平的一个折射。对于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不应简单地或机械地认为最新的就是最好的,而应进行包括篇目结构、观点和材料等要素的类比,这个比较的过程其实就是学术动态考察的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方式。(2)学术性论文。学术性论文既包括已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专题研究成果,亦指那些通过正式答辩的学位论文,虽然后者没有正式发表,但已通过一定的规范程序取得专家认可,且目前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成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近年来,由于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搜索起来较为便捷,所以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就成为学术动态梳理中不得不予以借重的参考文献。(3)论文集。一种是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此类论文集一般包括以书代刊论文集(当下称之为“集刊”)和学术会议论文集等。前者较于后者,专题性和规范性较强,其学术价值相对较高。学术会议论文集的情况较为复杂。眼下学术会议泛滥,有的学者参会就像赶场子。于是乎,粗制滥造的、新瓶装旧酒的、打擦边球的参会论文就见怪不怪了。因此,这类论文集(已出版)的学术价值就很难令人信服。另一种是尚未公开出版但已在正式会议上进行宣读和交流并辑册的论文集。这种论文集的论文应尽量少用或弃用,因为有些论文纯粹是当作会议饭票用的,有应景之作或有敷衍之嫌,其观点往往是随性的、不成熟的甚至可能是错谬的。(4)个人回忆录、传记材料等。一般而言,一些重要人物的传记或回忆录大都承载了很多重要的历史讯息,有的传记或回忆录还反映了作者对某些受到关注的问题或历史事件的看法或观点,其中一些看法或观点是作者本人经过审慎考证或潜心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毫无疑问,这些文献具有一定甚至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年长日久而致记忆力衰减,以及诸如动机、目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或掣肘,一些传记或回忆录所反映的往往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有给个人树碑立传之嫌。真假难辨的传记或回忆录不仅给过往的历史增添了额外的“负担”,也给使用者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正如沈志华教授所言:“回忆和口述史料也有一个重大缺陷,很可能因时间久远,记忆模糊,或受到个人情感和立场的干扰,当事人所述情况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有些人写回忆录,有条件核对档案记载,又具平常心态,这比较让人放心。但也有很多人是单凭自己的记忆或好恶,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引用时特别谨慎,办法就是尽量与相关的文献史料进行比较和鉴别。”[5](5)资料集。一些重要文献的收集、校勘、整理(包括口述史料等)或注释,并结集付梓,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学术活动,而且一些新材料的“发现”对还原历史真相以及更新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学术动态梳理时不应忽视对这些资料的简介和评价。(6)发表在网络上的研究成果。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某些学科、某些研究领域或某些问题而言,离开网络这一重要的信息与资源平台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学术界对网络资料的认识和评判是有分歧的。这是因为网络文献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的纯粹是哗众取宠之作;有的是即兴而发、自娱自乐;有的只是为“刷存在感”而论。但是,随着网络监管的不断加强和制度化,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学术界自律意识的培养,网络作为一个新型的知识传输和学术发布平台,其信息量大、更新及时、传输迅捷、查阅方便以及受众面广的这些独特优势就越发显现。而一些信誉好的学术网站更是学者们的良师益友。有鉴于此,国内很多权威刊物比如《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月刊》等对网络文献的援引持开放态度。这无疑为网络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创造了条件。为做到示信于众、有据可查,这些刊物对网络文献资料的援引也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比如尽量使用权威网站的信息源,网址信息要全面,须注明文献的发表时间及引用时间等。

由上可知,学术研究理应占有更多的文献资料,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有学术参考价值,比如,有些文献既不是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基础性材料,又不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体现。这类文献在论述某个具体问题时可能有一定的帮衬之功,但不宜作为学术史的参考文献。因此,面对五花八门的文献资料,我们应该采取比较鉴别、慎读谨思的态度,切不可贪多求全。

三、伪学术动态的样貌

学术研究动态的梳理其实就是一个学术评价的过程。“学术评价是对学术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及其价值的客观评定。”[6]如果学术研究动态梳理没有全面、客观地反映某一领域或课题的研究进展,如果对已有的成果没有做出实事求是和科学的评介,那么这样的学术动态就是不真实的或称之为“伪学术动态”。这一界定可能过于严苛,但从科学非黑即白的意义上说,它又是切中肯綮的。而在学风浮躁的当下,伪学术动态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存在。

伪学术动态通常有五种表现形式。(1)只列举成果名目,而没有对其内容加以简介和评析,这就是所谓的“目录式动态”。比如,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书写样式:某某人出版了某部著作,或在某某刊物上发表了某某文章。表面上看,这样的表述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却忽略了研究动态的基本要求:研究者在论著中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采取了何种研究方法或研究路径,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是作者本人的研究心得,还是拾人牙慧;如果是作者的洞见,那么其学术价值或地位如何。这些内容本应在研究综述中得到适当呈现,但在当下很多学术研究动态中却难觅踪影。(2)虽列举了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其内容进行了简介,但这些成果与拟要讨论的主题之间毫无关联,或关联性不强。以“奥巴马时代的反恐战略研究”为例。对这一主题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其实并不难做到,可偏偏有人把它复杂化,不厌其烦地铺陈有关美国历史上的外交和防务战略演变的学术成果。这二者之间有没有关联性?如果从历史的渊源来看,这种关联性还是存在的,但问题是,我们有无必要把考察的视角置放在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与防务战略的演变这一历时较长、错综复杂的主题上?为何不去捡拾和评说与这一主题有直接关联的成果?这种看似有深度的做法实乃故弄玄虚,误导他人。(3)文献检索不全面,一些重要文献阙如。文献检索不全面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搜索到更多的相关成果,但因故而不及,特别是缺失一些能够反映本课题或领域的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相反,所列举或陈述的一些论著大都较为平庸或质价不高,无法反映或代表这一课题或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准。以“文明的冲突”话题为例。如果作者列举了很多与这一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但对塞缪尔·亨廷顿有关文明或文明冲突的系列论著及其观点视而不见,那么这样的学术动态的梳理就很难服众。虽然我们对亨氏的某些观点持有异议,但对方的分析视点与理路还是有镜鉴价值的。(4)虽然文献检索较为全面,但解读粗浅,没有抓住文献的主要观点,甚至存在误读现象。有的人在文献搜索方面颇费周章,可谓用尽气力,但在解读方面却非常惜力,不是浅尝辄止,就是顾左右而言他。这可以说是一种隐性的伪学术动态。(5)所搜索的文献仅限于某一语种,但冠之以国外学术研究动态,这在当下是最为普遍的现象。

伪学术动态的存在对学术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但学界为何却对此失语?这很可能与导致伪学术动态的因素有关。(1)认识上的误区。一些人对学术动态梳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殊不知,对某一课题或领域展开学术探究的首要前提或条件就是全面了解该课题或领域的过往研究成果以及前沿动向。没有学术研究动态,学术研究就失去了方向或依托;没有学术研究动态,要判定拟展开的研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水平或层次,是不可能做到的。(2)语言条件的限制。人的语言能力是有限的,能够熟练使用几种语言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比如说,有人精通英语或法语,但对俄语、日语可能知之甚少或一窍不通。这种语言状态对学术研究的制约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就国内学术界而言,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除中文外,就是英语。这就决定了能够搜索到的或实际使用的外文资料主要是英文文本。至于俄罗斯学界、日本学界或阿拉伯学界的研究状况,就很难得知了。当然需做说明的是,在非英语国家,的确有一部分学者是用英语在本国乃至国际性学术期刊上发表其研究成果的。比如日本学界就有一批学者致力于澳日关系研究,他们通常把自己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刊发在《澳大利亚国际关系杂志》(AustralianJournalofInternationalAffairs)上。(2)《澳大利亚国际关系杂志》是澳大利亚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该领域的顶级学术刊物,创刊于1946年,时名《澳大利亚展望》(Australian Outlook),1990年易为现刊名。(3)搜索引擎的局限性。现在常常使用的一些学术搜索引擎功能的确很强大,但有些搜索引擎所搜索的学术成果是有时限的。如果某个时期之前的学术成果没有被录入,那么功能再强大的搜索引擎亦无能为力;如果某个学术刊物不与某个网站建立互利合作关系,那么搜索引擎亦无用武之地。(4)学术不端行为所致。“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以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7]受功利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有些人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所以,这些人在撰写学术动态时,要么不尊重前人的学术成果而采取盲视或回避态度;要么简单地排列书目,敷衍了事;要么根据书名,望文生义。

表面上看,撰写学术动态是在评介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或他人的进一步研究铺路搭桥、夯基筑台。为此,尽可能多地占有文献资料特别是那些具有引领意义的研究成果,并予以准确释读与研判,这是任何一位有职业素养和责任感的学者在开启新课题研究前必须亲力亲为的一项工作。因为学术史研究或梳理的重要性,犹如历史研究一样,“在历史研究中,若不首先了解全部事实,而急于逞概括之快,那么谬误之大就无法预计了”[8]。

四、结 语

学术的魅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学术创新,没有创新的学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没有前途的。学术创新与制度环境、社会需求、人才储备、经费支撑等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一个获得公认的学术规范的约束与规导。“学术规范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学术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自觉遵守。”[1]3学术是一项社会性活动,学术的进步依赖于学界同仁的共同推动。由于学术研究个体的成长环境、教育或学术背景、学术活动与其社会实践的契合程度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制定一个为大家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学术研究注意事项即学术规范,已成为主流学界的共同声音。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学术规范,学术研究或学术交流活动就无从开展;没有一个真实、全面和规范的学术研究动态梳理,我们就失去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前提或基础,进而失去一个追求真理的方向。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尊重学术史不仅有遏止学术违规现象的作用,也是现代学术研究保持应有学术水准的基础。一项现代研究,如果看不出它在有关学科发展的连续性进程中的恰当位置,那么它的价值是很可疑的。”[9]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动态学术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