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观众心理分析《红海行动》的主旋律化和商业化

2019-02-10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红海行动红海共情

(1.2.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实际上由两种模式构成:一种是弘扬主旋律和增强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或道德伦理片,体现的是民族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倾向,即主旋律电影;另一种是以票房收益为主要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以剧情片为主的商业娱乐片。近几年,主旋律电影在创作上有意识地融合商业娱乐化思维,同时商业电影也越来越频繁地将主旋律因素引入到创作之中,“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商业电影主旋律化”的双向趋势在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愈发显现。

主旋律电影是国产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的主旋律电影由于诸多原因,在观众心目中形成了刻板印象,日渐边缘化。近年来,基于观众审美要求和市场压力,主旋律电影有意识地向商业娱乐化的方向靠拢。以《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电影为代表的新主旋律大片登陆电影市场,以观众审美心理为向导,成功进行了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的融合,创造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佳绩。

本文以电影 《红海行动》为例,从观众心理学视角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和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

一、主旋律电影的审美趋向

电影作为一种集娱乐、意识形态教化、文化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文化产品,拥有艺术表现力和强烈感染力。主旋律电影主要执行着传播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在早期,因长时间作为国家政治宣传工具,这类影片对大部分受众而言过于枯燥,除了传递爱国情怀,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很难提升观影感受。时至今日,主旋律电影渐渐融入商业元素,便诞生了如今影院的热门类型——带有主旋律色彩的商业电影,其代表便是广受好评的《红海行动》。

成功卖座的电影一定潜在地遵循着观众的心理期待,《红海行动》等主旋律电影也不例外。观众是电影语言变革、形式创新的无形无名驱动力。冯锦芳在《缺席与在场的辩证图景》中提到,电影史是电影观念自我推销的实践史,也是电影观念被观众接受状况丰富和发展的“观众史”。从“接受美学”(也叫“观众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电影从根本上来说,注定是为观众而创作的。

大部分媒介的定位,都是先从政治意识形态到艺术,最后才到大众娱乐,电影更是如此。而观众在其中扮演的是社会视野的接受者,表现了世俗欲求和传统审美趋向,影响了主旋律电影最终向满足大众娱乐的商业性靠拢。

记者曾经采访《红海行动》的导演林超贤,问:对《红海行动》有什么期望?林超贤这样回答:“希望是一部可以令观众喜欢的电影,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参与这部电影所有的台前幕后都是诚心诚意去带给观众一部好的电影,希望大家可以满足。”可见,观众影响着、甚至是决定了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趋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爱国主义”元素逐渐成为各类主旋律电影的“必修课”,习近平主席也多次谈到爱国,他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长期盛行于大众文化中,观众渴望看到国家历史、民族英雄被生动展现,也渴望看到国家形象、英雄人物被用心抒写。在观众审美心理的驱动下,主旋律电影随之在这方面不断探索。

《红海行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淡化了主旋律影片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采用商业大片的运作模式。中国的商业大片一直遵循“大投入、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的思维范式,如《黄金甲》投资3.6亿,《夜宴》投资1.2亿,《湄公河行动》投资2亿,而《红海行动》作为《湄公河行动》的升级版,总投资高达5亿元人民币,为了营造真实地战斗场面,《红海行动》远赴摩洛哥取景,使用真实军备,仅军事装备预算就高达2亿元。片中有六条军舰同时出海的场景——天上飞的,水里航行的,水下游的,据片中演员透露,供剧组拍摄的其中一艘军舰造价就达14亿。

《红海行动》重视市场,却并没有忽视内容情节,剧情上深度挖掘观众的观影心理。标签化的人物各具特色,性格鲜明,容易被观众记住;简单的故事线与势力阵营使观众的观影体验足够畅快;精彩的打斗场景,硬汉与硬汉之间的肉搏,给观众带来舒爽的快感。影片综合商业电影的优势元素,在观众心理和迎合大众口味方面做努力,符合观众深厚爱国情怀的审美倾向,最终以超过30亿的票房佳绩成为了主旋律电影发展的新向标之一。

主旋律电影以观众审美为导向的趋势已势不可挡,在这样的环境下,主旋律电影不断向商业电影学习、借鉴,以商业化的方式将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最终成为观众喜爱的电影。

二、大众心理的主流泛化

商业电影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主动关注市场需要,积极迎合大众口味,深入研究观众的审美心理定式。近年来,观众审美水准逐渐提高,也由此促进了中国商业电影几次转型,积极追随大众审美导向的步调。

如今市场上商业大片在各个方面都趋于主旋律,并因此泛化。余秋雨在《观众心理学》中提到,观众的审美心理定式,是长期审美经验、审美惯性的内化和泛化。所谓内化,是指审美经验、审美惯性的内向沉淀,成为心理结构,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就是这种内向沉淀的结果。所谓泛化,是指这种内化的心理结构的普遍化,这种泛化也是融媒体时代下的必然趋势。观众心理学,是研究观众在接受状态下心理活动的程序和规则的学问,在创作学上,它揭示了各种现象的“潜在原理”。

《红海行动》可以称之是主旋律下的商业大片,塑造了一支超强的特种兵战队——蛟龙队,以拯救华侨人质为目标,坚守中国海军的不屈信念,最终完成任务。其中,跨国犯罪集团和恐怖分子重重阻挠,庄羽、张天徳牺牲,徐宏、陆琛受伤,虽然过程曲折,结局不够完美,但符合中华民族心理定式:英雄是不会被打败的,祖国是强大的。这种要求结局美满的意愿,既有爱憎分明的善良成分,又有不愿客观正视黑暗的怯懦成分和选择妥协于邪恶的伪饰成分,是一种庞大的民族心理定式的产物。深究其根源,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常以大团圆结尾,使观众的审美心理有一个安慰性的归结,这是戏剧家对观众意愿的一种满足。相比于正义被邪恶压制的悲惨情节,观众的心理主观上更倾向于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善美永留存等主流的戏剧情节。

审美心理定式是一种巨大的惯性力量,不断地“同化”着观众、艺术家、作品。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并置的融媒体时代,这种民族心理定式逐渐泛化成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主导文化、大众文化日渐居于当今社会文化环境的中心位置,中国大陆的主流人群最终形成了以“正义”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为精神内核,同时又追求个人价值的审美心理定式。《红海行动》作为一部主流商业电影,团队中八人各有特色,剧情上也弘扬大国力量和爱国情怀,令人振奋而自豪,这样的个性化英雄塑造与煽情化叙事表现可以有效促进观影人群的心理认同,将自我欲望与集体想象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影视艺术对于人的感性满足和感性解放,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肯定自我的现代方式。观众正是通过银幕世界和荧屏天地来直观自身。而且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总是从原有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趣味出发,按照自己的审美心理去同化电影,呈现出审美趣味的某种趋向和定势。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把这种心理定势解释为:我们倾向于看见我们以前看过的东西。《红海行动》保留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特点,宣扬真善美,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蛟龙小队经过激烈的遭遇战把中国被恐怖分子追击的大巴车成功解救,却在撤离的途中得知还有部分侨民被恐怖组织劫持的消息,这些战士不愿丢下一个人,不愿见死不救,他们知道他们责任重大,于是义无反顾的再次展开了营救行动,诠释了大国意志。这种符合传统审美心理的定向期待对于影片的被接受和被欣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大国意志的诠释、主流价值与商业精神的市场表达上,《红海行动》依据大众审美心理定式的泛化,形成这样一部主旋律式的商业电影。

三、观众与电影人物的共情心理

“共情”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哲学家Vischer提出,主要用于美学中对作品艺术性的分析,来表达人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主动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的一种现象。

电影通过艺术创造向观众传递生活感悟,并在其中渗透着导演的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审美诉求和情感激发是电影作为媒介的基本特征,电影通过富有意味性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段作用于人的感官,打动人的情感,激发审美感受,使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视界交融,引起“共情”。

《红海行动》赞颂了英雄的群体,这一群体被浓缩成蛟龙突击队的八人小队:沉着冷静坚定果敢的队长杨锐、因战场的暴力血腥而迷茫彷徨的庄羽、桀骜不羁的狙击手顾顺、暗恋战友并默默为之付出的张天德等人,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导演用近乎冷酷的写实手法,展现营救行动时的真实性,主要出镜人物有死有伤,没有所谓的光环存在,但仍然会坚定地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是主旋律电影的核心思想之一。《红海行动》中,中国军队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体现的是正义力量驱动下的大国精神。而在个人情感方面,《红海行动》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表达,这便是关于对世俗欲望的满足。在电影里,主角们可以受伤、可以流泪甚至流血,但那种顶天立地的军人气概,却从不会流失。即便身处绝境,八个角色依旧会战斗到底、绝不屈服。而且,无论怎样的艰难困苦,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正义一方,这是一种军人气概的“神话”,它能够满足观众的观影期待,观众或者感觉到自己化身为电影中的英雄,获得了一种完成任务、保家卫国的神圣感。人们的这种世俗欲望,成为《红海行动》大受欢迎的原因。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中的主要人物角色还混杂着一些小缺点:吹牛逞强,顽皮好斗等等。这些生活小节,非但没有损害他们的威武形象,反而使他们更加可爱、可亲、可近、可敬,这就拉近了英雄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更容易获得代入感。对于观众而言,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英雄是扁平化的,也是不真实的,《红海行动》将主旋律电影的特色和精华融入其中,英雄人物走下神坛,其丰富的个性和立体化的性格与普通人别无二致,与观众形成共情,激发起普通人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够保家卫国、成为民族英雄的内心期待。

电影比其他任何艺术类型都更重视共情。导演与影片人物的共情,创造出真实可感的世界;而观众与影片的共情,则是电影成功的基石。《红海行动》十分注重描绘八位英雄充满人性的一面和残酷的战争场面,能够激发观众的同情心,让观众为影片人物的命运揪心。

《红海行动》根据“也门撤侨”的真实事件改编,片中挥舞的中国国旗,和片尾12308的外交领事保护热线,更加深了人们的印象。实际上,将日趋流行的反恐题材与当下中国社会不断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相联系,便可清晰地看出电影背后蕴含的政治话语体系,传输着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承载着满足观众特定的社会心理需要,并通过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结合表现出来。

影片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两句台词是“中国海军,来带你们回家”、“我是中国军人”,体现了对爱国主义和大国精神的意识形态的有力输出,以观众对蛟龙小队的共情,即人民对国家的共情心理,向大众证明主旋律电影的独特观感。

《红海行动》不仅符合观众审美趋向,以商业化的方式将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还依据民族心理的泛化,揭示了大众审美心理定式的“同化”作用,体现了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同时结合观众对电影人物的“共情”心理,表现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的意识形态,深挖观众观影心理。

观众是社会视野的接受者,更是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传播对象和商业电影的市场受众。从观众心理学的视角研究以《红海行动》为代表的新主旋律影片,总结该领域的问题及焦点是十分必要的。电影的创作和运营绝不是一个闭关自守的过程,而应相互借鉴并吸收各种模式电影的成功经验,不断关照大众接受心理,促使中国电影生态健康、多元化发展。

猜你喜欢

红海行动红海共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炎热的红海
春天的小船
炙热的红海
《红海行动》大年初一登陆全国院线
《红海行动》举行发布会
第七章炙热的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