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用于急性肠胃炎门诊护理中的临床体会
2019-02-10龚丹清
龚丹清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输液室,江苏 常州 213000)
急性胃肠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炎症,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好发于夏季、秋季,大多于暴饮暴食或食用不洁食品后发生[1-2]。为了提高急性肠胃炎患者门诊护理效果,本院纳入92例病例进行研究,分析优质护理在其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门诊收治的92例急性肠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符合陈建婷主编的《胃肠疾病鉴别诊断治疗学》[5]中关于急性肠胃炎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为腹泻、恶心、呕吐等;经病原学检查确诊。将9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女22例,男24例,年龄21-62岁,平均(32.81±7.64)岁;体重44-69kg,平均(56.52±7.64)kg;于餐后4-6h发病,平均(5.13±0.11)h;发病至就诊间隔3-23h,平均(12.24±2.31)h。观察组女20例,男26例,年龄20-61岁,平均(31.29±7.51)岁;体重43-68kg,平均(55.41±8.27)kg;于餐后4-7h发病,平均(5.63±0.35)h;发病至就诊间隔3-21h,平均(11.76±6.14)h。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院时意识清醒,能准确表达不适症状表现,指出疼痛部位;符合急性胃肠炎的诊断标准;视听能力良好,能配合完成各项诊疗与护理工作;知晓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就诊时已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症状;合并肝、肾、心、肺等重要脏器损害;精神异常或既往有精神病史、严重颅脑损伤史;不愿纳入研究。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常规护理:患者进入门诊大厅后,护士要及时告知诊疗流程,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在诊疗室内,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便于临床医师触诊,并询问其有无不适症
1.3.2 观察组
优质护理:成立门诊优质护理小组,其中护士长1人、内科门诊护士2人,门诊医师1人、导诊护士1人,根据急性肠胃炎疾病特征制定优质护理计划。护士还需告知患者下次复诊时间,并要求患者(或家属)记录腹胀、腹泻等症状消失时间,便于完善临床资料。
1.4 观察指标
症状消失时间:根据患者复诊时提供的腹泻、恶心、呕吐、腹胀消失时间进行记录;疼痛程度:利用视觉模拟量表(VAS)[6]评估疼痛程度,无痛计为0分,轻度疼痛(可忍受)计为1-3分;中度(影响睡眠质量,尚能忍受)计4-6分,重度(疼痛强烈,无法忍受)计7-10分;患者满意度:利用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7]评估,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就医环境、就医效率、医护人员态度四个方面,每项计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性别、年龄、症状消失时间等数据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取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症状(腹泻、恶心、呕吐、腹胀)消失时间对比
通过研究得知,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对比:
两组护理前的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重度疼痛率为2.17%,低于对照组的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健康教育、就医效率、就医环境评分以及总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医护人员态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肠胃炎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目前,临床对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彻底明确,认为主要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遗传、精神状态等因素相关[8]。这类患者临床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等,且大便呈蛋花、水样,部分病例伴全身酸痛症状。急性肠胃炎具有患病率高、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症状反复等特点[9-10]。为了提高患者就诊舒适度,在入院就诊时,门诊护士需制定规范化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门诊诊疗效率。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急性肠胃炎门诊患者就诊过程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它能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并减轻疼痛感,为患者提供更满意的护理服务,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