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9-02-10东雪芹蔡鲁青
东雪芹,蔡鲁青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综合二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脑梗死是一类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典型症状为偏瘫、失语,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并降低其生活质量。在临床中需重视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护理干预,通过恰当护理服务提升其康复效果,并改善生活质量[1]。本次实验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就早期康复护理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作如下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研究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54—80岁,平均(65.6±4.4)岁。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52—81岁,平均(66.3±4.6)岁。统计学分析显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以上基线资料的差异不显著,P>0.05,本次实验可行。
1.2 方 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给予患者病情监护、并发症防治、生活护理等方面的护理干预。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干预。多数患者会伴有明显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加强对其心理状态的监测,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以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治疗依从性。(2)饮食指导。需指导患者多食用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高矿物质、低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低盐分、低脂肪的食物,戒烟酒,禁食刺激性食物。(3)日常活动护理。需指导患者进行吃饭、穿衣、洗漱、大小便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以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在训练的同时需给予必要的鼓励。(4)语言训练。需指导患者正确发音,并辅以听广播、看电视等训练方法,以逐步提升其语言功能。(5)肢体关节护理。需每天对患者进行肌肉按摩,以防其出现肌肉僵硬、痉挛、压疮、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主被动运动,以加快其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
1.3 评价标准
1.3.1 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康复效果。治愈:患者在治疗后偏瘫、失语症状基本消失,可自由行走,生活完全自理,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患者在治疗后偏瘫、失语症状显著改善,生活基本能自理,病残程度为1至3级;有效:患者在治疗后偏瘫、失语症状有所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一般,病残程度大于3级;无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生活自理能力较护理前无明显变化。康复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3.2 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采取QOL生活质量测评表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满分为100分,得分以高者为佳。
1.4 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相关实验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使用标准差(±s)、百分率(%)表示,分别开展t值和x²检验,在P<0.05时判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康复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94.3%(33/35),其中有效率40.0%(14/35%), 显效率28.6%(10/35),治愈率25.75(9/35);对照组相应为74.3%(26/35)、37.1%(13/35)、22.9%(8/35)、14.3%(5/35),组间对比P<0.05。
2.2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研究组、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48.4±1.4 分和48.9±1.6 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t=1.391,P=0.169);护理后,研究组、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76.1±3.0 分和64.2±2.6 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17.734,P=0.000)
3 讨 论
脑梗死在中医中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可分为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三种类型,临床中以脑栓塞最为常见。脑梗死的典型症状为偏瘫、失语,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并影响其日常生活,需尽早给予系统、针对性的护理干预[2]。早期康复护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先进护理模式,能给予患者心理、饮食、日常活动护理、语言训练、肢体关节护理等诸多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提升其康复信心和治疗依从性,利于促进其语言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这一护理模式受到患者及其家属高度评价。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对 患者病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利于增进护患交流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本次实验表明,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提升其康复效果,康复总有效率高达94.3%,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显著提升,且上述指标相比于仅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本次实验结果类似于同艳风、李青[3]的实验结果。
可见,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适宜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