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研究综述

2019-02-10余压芳庞梦来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村落空间传统

余压芳 庞梦来 张 桦

(贵州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近20余年来,在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名村等领域的研究文献中,文化空间的概念逐渐析出、凸显,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已经被提到了国家重点专项的高度,如2019年度“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现代传承营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明确提出“文化空间与居住空间利用”的研发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文献分类和主题梳理,总结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研究进展,剖析文化空间在传统村落研究中的现状和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传统村落与文化空间概念解析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决议,将“古村落”更名为“传统村落”,代指形成历史悠久,传统资源丰富,并在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的村落[1]。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历史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缩影,其兼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是长久以来在生产生活中动态演变并活态传承的独特整体,具有十分突出的价值意义。

本文所指的文化空间(Culture spases)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概念。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分类的逐步明确,文化空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也愈加凸显[2]。2005年,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界定中把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类别,认为“文化空间”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是具有一定传统文化活动周期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3-5]。

二、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研究的现状分析

文化空间作为传统村落中的重要板块,是为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发展、传承的土壤,无论物质维度与精神维度都是作为展示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所在,引起了城乡规划[6]、遗产保护[7-10]、风景园林[11-13]、社会经济[14-18]、人文[19-21]、人类学[22-23]、民族研究[24-29]等不同学科背景专家、学者的关注,并经过不懈的探索,获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价值内涵研究

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价值内涵[20,30-32],向云驹探讨了文化空间的类型、基本特质及与其他遗产的关系,并对文化空间认知问题进行了辨明[33-34]。余压芳对地点主导型文化空间和时间主导型文化空间的划分及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议,并认为规划策略的制定应重视文化空间的属性特点[35-36]。

在文化价值内涵方面,张丽珍以北侗三门塘刘氏宗祠为例分析其空间文化内涵,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37]。许杨提出乡村文化空间单元概念,作为研究乡村文化空间的基础理论与方法[38]。王思婧以“文化空间”的视角出发,探究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并提出文化空间及传统村落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发展建议[39]。

(二)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基本特性研究

在文化空间的界定方面,王建基以少数民族文化空间特征与认定出发,对其进行界定,并为少数民族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思路[40]。陈路路则以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空间为对象,对其概念和模式进行了研究[41]。孟令法以浙南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演述场域为例,对文化空间的概念及边界进行了阐述与讨论,认为文化空间的“时空边界”取决于非遗保护主体对传统文化活动或表现形式在特定族群中的时空建构[42]。卞修金引用“文化空间”概念,结合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对历史街区的更新与评价进行了研究[43]。

在文化空间的构成方面,杨俊涛介绍了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平顶山市传统村落为例,总结了其文化空间的概况、类型及特点,并针对文化空间保护与发展的需求,提出更新措施[7]。付正汇对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阿者科村的文化空间现象及其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构成及其保护方法[44]。单田卉从多角度对烟桥村文化空间特征的形成与村落演变原因进行分析,明确当前困境,并以文化空间为视角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45]。

在文化空间变迁方面,吴茜婷[46]张伟[47]、芦泉舟[48]、王曦[49]等学者以贵州省单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化空间的变迁状况,对其分布特征和文化空间变迁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同时也为其他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提供了借鉴。

在文化空间的特征方面,白佩芳对晋中35个传统村落的信仰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50]。方媛、但文红以从江县岜扒村为研究对象,对侗族村落文化空间的功能、类别、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51]。黄柏权对土家族的文化空间建构及其变迁进行了研究[52]。覃巧华对广东连南瑶族村落的文化空间的特征、类别与传承方面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进而分析了瑶族村落的文化空间保护与文化景观激活的策略[53]。

(三)文化空间保护方法研究

在文化空间保护理论方面,李玉臻对文化空间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建议通过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方法对文化空间进行保护[54]。田冬梅通过对环县道情皮影文化空间的研究,提出其文化空间的保护理论,并对不同类别文化空间的具体保护方法进行了探究[55]。向怀安用文化空间理论对梯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反思,并提出可行性建议[27]。肖锦汉认为对侗族鼓楼文化空间的保护应从文化空间的角度,认识侗族鼓楼文化空间的整体性特点,将鼓楼的物质实体与其所承载分非物质文化作为整体保护下来[56]。刘婷对文化空间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将文化空间要素考虑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57]还有较多学者以单个传统村落实例,阐述了传统村落中文化空间的作用,并提出其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58-62]。姜琦珺探讨艺术文化空间在发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从传统村落的艺术文化在内涵上超越自然风景地域空间的范畴,有利于维护中国民族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63]。阳利新以大圆苗寨节日文化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为出发点,探讨了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建议[64]。

在文化空间保护方法构建方面,如张淞茜结合《重庆地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项目,基于对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空间保存状况和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的有效评价,以推进文化空间保护预警方法的研究[65]。王世春、王召令对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表征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文化空间建构的阻碍,并提出了贵州民族体育文化空间构建的路径[66]。谈国新、张立龙文化空间建立了传承信息的时空表达模型,并能动态回溯和检索传承人的时空信息,从而提取影响因素以促进自身发展[67]。杨晓玫借助项目的实践经验,以凤翔六营泥塑手工艺的物质空间为研究对象,对非物质遗产和其对应的物质文化空间环境在实际保护工作中的协调进行探讨[68]。

(四)文化空间发展利用方式研究

很多学者在文化空间视域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进行研究,如寇怀云、周俭通过对民族村寨文化空间的价值特征归纳,认为民族村寨的保护发展规划,应以村寨文化空间特征和价值为依据来确定[69]。王世良论述了凤翔泥塑制作工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联系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手法及改造策略[70]。艾菊红以文化空间为研究视角,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方式与发展前景进行研究,将传统村落作为完整的、综合性的文化空间进行保护与发展,从而使提供一条可持续性的保护发展之道[71]。李朋瑶通过对成都古镇进行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文化空间量化分析及节庆序列和物质空间分析,提出了古镇文化空间的保护框架[72]。潘慧娟以贵州省榕江县大利侗寨(即大利村)为例初步探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空间保护”问题[73]。陈晓华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村落文化的构成、空间、演进与传承、保护发展理论与方法、保护发展模式与路径、保护发展规划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的进展[74]。王希在对传统村落规划中文化空间的分析与整合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特色,以文化空间延续组织规划结构,根据文化空间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75]。

还有一些学者对文化空间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进行了研究,如丁琎对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的特质进行提炼,思考发挥乡土文化优势,使其转换成旅游文化产品的途径,进而深入分析文化空间这一载体,并对其与乡土文化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76]。陈晓华、程佳以屏山村传统村落为例,构建了文化空间功能演化适应性模型,以期通过指标评判出空间功能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为日后功能更新及空间活化提供参考[77]。

三、研究趋势分析

研究表明,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理论性研究以及在实例中保护方法的应用性研究均已逐步深入,但仍有部分研究领域亟待补充和深入。

(一)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识别技术急需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仍需探索

随着以往众多学者的研究积累,以及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研究也逐步从定性到定量研究过渡,通过结合新技术开展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识别成为趋势。与此同时,以参数化定量的方式,可使研究结果更加直观理性,空间信息技术及大数据背景下的定量研究方法是未来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文化空间保护与现行规范急需衔接,有效可持续的应用技术体系研究不足

目前保护与发展策略的有效可持续性研究仍处于较初级水平,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体系也尚未明确,难以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提供相对完善的指导与参考。前瞻性的研究是众多专业的学科定位,更是科学研究的一大方向,因此保护体系的法定性构建及有效可持续的应用型研究也是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向前探索的重要方向。

(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尚待充实

打破学科边界,跨学科、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既是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促进新观点、新方法等丰富性创新成果产生的重要途径,根据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所具备的不同属性,融合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以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心理学、社会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为研究视角进行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研究,都可获得不同的研究成果,使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研究更为深入。

猜你喜欢

村落空间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