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措施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改善的效果观察
2019-02-10梁文婷
梁文婷,白 玲,许 华
(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重症监护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在临床上,感染性休克有较高的病死率,有研究中显示,若患者出现感染,极易缺乏有效的循环容量,降低组织器官微灌注,就会致使肾脏发生衰竭的现象[1]。为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需要配合相应的护理,而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属于临床的一种方法。本文探讨了ICU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心综合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现进行以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80例我院ICU患者均在2016年08月份-2018年08月份发生感染性休克,抽样分组所选患者,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40例观察组则基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在20岁到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1±1.4)岁。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在20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2.1)岁。将所选患者极限资料比较,对比发现缺乏显著的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按照医院急救标准流程进行护理,主要是导管护理、药物护理、配合护理等。40例观察组则基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2.1 病情监测
护理人员应记录患者的尿量,并观察尿的颜色、性质等。定期监测:通过多参数监护仪监测患者心律、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并及时调整患者吸氧的浓度;同时,护理人员还应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胃黏膜PH、肾功能、血电解质、凝血功能、碱基等指标,以便更好地判断患者组织器官灌注和细胞氧代谢情况。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及时采集患者的各项标本并送检,以判断复苏的效果,提升抢救的成功几率。
1.2.2 呼吸道的护理干预
在其入院后便观察病情,如果患者有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则需要调整患者体位为侧卧位,将头部侧偏,对其口腔内血块与呕吐物进行清除。并采用机械通气的方式,保证呼吸道通畅。
1.2.3 药物干预
血容量扩充操作,建立3条静脉通路,给予中心静脉置管,选择距离受伤部位较远的大静脉进行补液。同时,护理人员需要遵守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对其机体酸中毒进行纠正,并增强患者血管活性,在休克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酸中毒,因此需要给予碱性药物纠正。
1.3 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评估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治疗以后患者的意识恢复到正常状态,各项症状彻底消失,在24消失以内病情得以控制为显效;治疗以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各项症状得以改善,在48消失以内控制了病情为有效;治疗以后患者没有发生改善,甚至出现加重情况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都统计到excel表中,然后经SPSS22.0统计学的软件进行处理,采取均数±的标准差(±s)对计数类资料进行表示,同时采取t对是否存在统计的意义进行检验;剂量资料主要采取百分比%来代表,同时采取卡方对是否存在统计的意义进行检验,若数据之间差异比较显著,则P<0.05。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抢救成功率
治疗以后,观察组治疗成功38例,失败2例,成功率为95.00%;对照组成功31例,死亡9例,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的77.5%而言,数值明显要比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3 讨 论
感染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微生物与毒素等各种产物进入到循环系统,导致体中细胞因子与内源性介质在器官、系统等方面产生直接作用,继而引发缺氧缺血与代谢紊乱等,严重者会导致全身性功能性的损伤综合征发生[2]。近几年,伴随综合护理不断完善,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相较于常规的护理干预,综合护理把患者当作中心,给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服务。并且这种护理由患者心理护理、生命体征观察与用药护理方面着手,将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发挥临床治疗有效性,进而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3]。本次研究中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以后,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5.00%,相较于对照组的77.5%而言,数值明显要比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综上,ICU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心综合护理能够提高治疗成功率,改善临床疗效,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