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全面性特征及其价值指向

2019-02-10李双媛

关键词:三农现代化农民

方 兰, 李双媛, 陈 龙

(1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119;2 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不同时期的一条主线,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农”发展道路,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1]习近平早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就开始关注“三农”问题,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2]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对于如何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逐步形成了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论述的重要观点。[3]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对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全面阐述,标志着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论述的重要思想日臻成熟和完善。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论述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观点,是指导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科学指南。本文从历史背景、全面性特征和价值指向3个方面对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中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探究。

一、 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形成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理论或思想的提出,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只有结合时代背景,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核心要义。

(一) 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

1. “三农”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统筹解决

从“三农”问题本身来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三农”问题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短板或者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都可能限制其他方面的发展。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只强调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忽视了农村现代化,结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乡村衰败”,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民持续增收。如只注重对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技术和资本投入,而忽视对现代农民的培育,将导致农业经营主体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而农业现代化不足,又反过来影响农民的收益。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考虑,系统解决。

习近平很早就具有这种系统性思维。他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立足于农业这个基础、农村这个主战场、农民这个核心,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4]19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原则。

2. “三农”问题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

“三农”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等因素又决定了难以走西方先工业化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格局,必须统筹考虑农业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的关系,实现协同发展。习近平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指出:“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他又进一步指出:“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5]这充分体现出习近平对我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和正确研判,也体现出他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

习近平始终强调:“只有跳出‘三农’看‘三农’,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4]43早在2001年,习近平就明确提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工业和第三产业实现现代化后,再来全力支持农业实现现代化。”“坚持走农村市场化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发展、互促共进、同期实现的发展道路。”[6]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多次强调“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互促共进,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不二法门,是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4]168。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战略方针。“中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中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7]157-158将“三农”问题纳入到国家现代化整体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有关“三农”思想系统性的集中体现。

(二) 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

1. 生态文明要求农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九大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新征程。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出,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最为密切的生态产业,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但现在农业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使得农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不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将无从谈起。因此,只有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之路,才能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助力。

2. 改革攻坚倒逼农村全面发展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40年来中国的改革经历了从全面探索到全面推进再到全面深化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9]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全面深化改革则是这一伟大革命的延续。[10]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1]。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与农村改革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才能够进一步激发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生机活力。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统筹城乡发展与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只有将其置于中国改革发展的系统工程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才可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村问题。

3. 农村快速发展急需城乡关系转型

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体制一方面保障了改革开放40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也制约了乡村的发展,导致乡村衰落。[12]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转变城乡关系被视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乡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对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3次飞跃,是对新时代城乡关系认知的深化。[13]在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下,城市和乡村处于同等重要的发展地位,两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城乡之间将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真正实现“四化”同步发展。改革开放所形成的重要成果将更多地与农民“共享”,让农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乡融合发展让城乡真正成为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二、 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14]1121世纪以来,党中央更加关注“三农”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其进行高度概括,形成了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三农”思想。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可以凝练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 农业全面升级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已经进入提质增效阶段,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的历史方位下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中国农业现代化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期,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的目标就是致力于推进农业全面升级。

1.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14]67,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习近平始终坚持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7]170-17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8]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应松懈。习近平在2019年“两会”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14]88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先应树立正确的粮食安全观。他强调:“国内粮食需求增长很快,粮食安全要自己保全部,地不够、水不够,生态环境也承载不了……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7]172这是对过去“保全部、保所有品种”粮食安全观的发展与改进。其次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大战略。藏粮于地的核心是严守耕地红线,对耕地进行最严格的保护。习近平指出:“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还要提出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极而言之,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7]172藏粮于技的核心是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通过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习近平始终强调科技兴农,要求“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14]76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 绿色兴农,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绿色兴农,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习近平推进农业全面升级的重要思路。习近平指出:“农业经济早已超出自为一体的范围,只有在生态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稳定而迅速的发展。”[15]138在主政浙江时,习近平大力提倡要“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4]188。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6]。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绿色兴农”成为中国农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战略。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三型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全新定位。在2019年“两会”上,他再次提出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农村污染防治治理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4]117

3. 改革兴农,创新大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方向,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是决定中国农业发展方向与出路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兴农、走大农业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1984年,习近平明确提出:“从单一的种植业的小农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立体化大农业,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一个突破性的战略转变”[15]141。1999年,他指出,福建省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的立体农业方向发展”[17]178。十八大以来,他更是将这种大农业发展道路升华为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其中最核心的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于如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他认为,应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4]5-6。习近平的大农业改革思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也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既充分考虑到中国国情,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 农村全面进步

农村与城市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农村出现了衰败的趋势,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习近平系统提出了农村全面进步的重要思想。

1.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发展地位

过去的“三农”政策一直以农业现代化为导向,忽视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从而加剧了农村的衰败。农村现代化始终是习近平关注的重点,其博士论文对农村市场化和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最终形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观点。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列,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考虑干部配备,优先满足要素配置,优先保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公共服务,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14]21,191农业农村现代化概念和优先农业农村发展的原则,全面提升了农村发展在现代化战略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为实现农村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

2.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重构新型城乡关系

习近平始终坚持跳出“三农”,站在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待农村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重塑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这是继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之后,重塑城乡关系的第3次理论飞跃。

城乡融合发展明确了农村发展的平等地位及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即农村内生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外力驱动相结合,表明了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双轮驱动”的辩证关系,农村全面进步必须坚持这个大的前提。

3. 坚持全面振兴,多方面促进农村进步

在推进农村全面进步的具体措施上,习近平历来主张系统论的原则,坚持农村全面振兴。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时就形成了“以发展强村、靠建设美村、抓反哺富村、促改革活村、讲文明兴村、建法治安村、强班子带村”[14]191-200的乡村振兴思想;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底,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七条道路”的乡村振兴方向;2018年,他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提出明确要求,深刻阐述如何多方面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村全面进步。[14]19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2018年,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进行了阐述,从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角度出发,指出:应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14]1492018年4月11—13日在湖南考察时,他再次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强调要通过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渠道增加农民收入。[18]第一,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就是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激励各类人才大施所能,构建新型人才队伍,支撑乡村振兴的发展。[19]第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既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也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最终“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20]。第三,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习近平指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21],“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14]111。第四,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他指出:“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我们的农村党组织,一定要成为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堡垒”。[14]188-189

(三) 农民全面发展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只有农民全面发展才能支撑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村全面进步。习近平关于农民全面发展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习近平始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14]159。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在扶贫问题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14]161他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2]220

习近平扶贫理念最大的特点是实施精准脱贫,认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应在精准施策上准确发力,在精准推进上多下工夫,使精准落地真正取得实效。[22]220对于如何实现脱贫,习近平提出了“五个一批”工程,并对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5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17]221

习近平在2019年两会期间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要坚定必胜的信心,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同时要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支持,对于已脱贫的地区要落实责任,防止脱贫后再返贫现象的发生。[23]

2. 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

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关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的目标和政策重点。习近平关于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重大发展是,明确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又明确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8]

如何保障农民财产权益,首先应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和农业投资者都吃了一颗“定心丸”。其次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改革。最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核心是“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3. 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队伍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实现,需要以农民为主体,这就需要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在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的同时,用现代文明,先进理念武装农民、提高农民,努力使农民成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更加长久的活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4]198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习近平明确提出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实施一系列培育工程,创新各种培训方式,激励多主体承担培训,提高培训质量。[24]

三、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价值指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价值指向。[25]“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的遵循,体现了习近平“三农”系列重要论述“人民性”的特征。习近平“三农”系列重要论述这种宝贵的价值指向,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 为农民谋福利的理论情怀

习近平为农民谋福利的“三农”情怀萌芽于陕北梁家河插队时期,正如他自己所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26]25延安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浓浓的“三农”情怀,并延续至今。习近平始终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4]3国家现代化的完整、全面及牢固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村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农民的安居乐业。[14]32“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14]4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指出: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了习近平将“三农”工作始终视为“重中之重”的治国理念,高度体现了其为农民谋福祉的理论情怀。

(二) 尊重农民意愿的理论主旨

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尊重农民意愿这一理论主旨之上。它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十八大以来,政府关于“三农”的顶层设计具有典型的“问题导向”特征。正如习近平强调的,“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27]154-156。“三农”发展要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民生疾苦。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对解决农民最关心问题的现实回应。第二,尊重农民意愿就是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三农”问题靠谁来解决?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力军。只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三农”问题才可能解决,乡村振兴才有希望。第三,尊重农民意愿意味着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典型的“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基层探索相结合的特征。对广大农民在“三农”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理念等,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将其纳入到“三农”方案的决策中来。他提出的通过尊重农民首创精神、让农民成为主体,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三个重要原则,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

(三) 贴近农民生活的理论语言

贴近农民生活的“大众化”语言风格,是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三农”工作的大道理,创造了一系列为人民大众所熟知的、脍炙人口的“习式生态词汇”。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4]3,“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14]122,等等。用最“接地气”的、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大白话、大实话,这不仅符合老百姓的思维习惯、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使民众易于理解和接受,也有利于党的“三农”理念与政策在民间的传播,而且这些热乎乎的话语句句说到人民的心坎上,容易得到人民在情感上的共鸣、认同和接受。只有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和接受,“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新政策才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语言阐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现了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中华民族优秀语言风格的表达。

四、 结 论

坚持问题导向,从新时代“三农”问题的实际出发,习近平围绕“三农”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农业如何全面升级、中国农村如何全面发展、中国农民如何全面进步等重大战略问题,体现了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和理论品格。

目前,在中国的现代化战略中农业现代化是最突出的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中,农村也是最大的短板。中国的农民虽然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农民内部的分化依然很大,同时农民的基本素质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新时代“三农”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需要中国有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和更有力的措施来克服这些短板。而在理论界,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乡村振兴的实施等在认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争议。以新自由主义思潮为代表的西方理论对中国“三农”工作影响很大,这对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进步的道路具有很大的迷惑和干扰。这就要求必须准确理解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精准要义。

习近平以其浓厚的人民情怀,始终坚持将“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功将“三农”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理解和掌握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对于全面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农”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三农现代化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