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育政策与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育

2019-02-10□苏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信息化

□苏 炜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职业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素养。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是具备相应的学习素质。在教育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学生学习素养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信息素养。因此,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是现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但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素养培养方式仍然沿袭传统模式,大多数院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采用的方式是在教学计划中加几门计算机应用课程。也有少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采取顶岗学习的方式。但此种模式又把学生局限于相对狭窄的岗位学习范围内,无法建立起系统的综合信息素养。这些课程化模式或单纯的顶岗学习模式无法建立起全方位的学生信息能力培养机制,也无法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素养培养的整体水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现阶段职业院校的育人理念和学生学习素养培育观念相对滞后导致的。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综合信息意识和先进的信息环境下人才培养的理念,造成了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的片面和僵化现状。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院校对信息育人观念研究不够,尚未把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到应有的高度。他仍还没有来得及健全和完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体系。现在职业院校把新时代对青年人信息能力要求落实在设置几门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课程上。它们在信息理念、信息意识、信息习惯、信息思维、信息应用效果、信息创新等方面缺乏认识、缺乏研究,也缺乏教学探索。如何有效地实施针对职业院校学员的信息素养培育工程,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国家关于职业院校信息教育的具体政策。按照国家赋予职业院校的使命和教育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信息教育工程。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新使命

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机构。尽管现代职业教育发端于欧洲,但是在我国上千年的行业技艺传承过程中,职业教育一直绵延不断。19世纪后半叶,由于资本主义化的集中生产方式需要,西方才以国家立场开始在国民教育体系内开辟专门的职业教育领域。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技能型、现实性、操作性、即时性较强,它不需要将理论、学术探索作为办学的核心目标,所以许多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的中等教育阶段设置。当前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领域是顺应我国新型大国综合实力提升所需要的现代教育前沿阵地,也是一块刚刚开垦的处女地。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异常广阔,相较于19和20世纪的西方职业教育,进入21世纪后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正面临着对传统职业教育的提升和改造。我国许多职业教育机构就是在此阶段进入国民教育体系设置的专科层次,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大量出现源自于中等专业院校的升格、新型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和老牌的职业性专科院校的转型。大量职业技术学院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进入21世纪后的产业升级、行业增加和制造业领域飞速扩大的经济发展现实。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层次更加提高、内涵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复杂、系统更加综合、体量更加庞大、使命更加神圣、理念更加超前。在现阶段,中国的职业教育后来居上,大有跻身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引领方阵的势头。这个局面的产生得益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面对新世纪二十年来的发展成就和与之相适应的中国职业教育事业,非常有必要进行教育经验的总结、教育内涵的调整、教育结构的优化、教育层次的提升和教育效益的再评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出重要批示,它对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将继续做出具体部署。教育部下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2019年4月4日,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做了重要讲话。她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结构应该是合理分布的,更多的人需要从事技术技能性工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目标。我国职业教育有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我国职业院校有132万专职教师,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这都为推动职业教育院校提质增效,进入本科教育时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

2016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教职成〔2016〕9号)。《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明确提出: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制造业企业推进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各项业务融合,在制造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实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强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维护等核心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生产一线职工对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的操作使用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加强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强化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内容。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育部连续多年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今后此举对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的落实,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继续做出独特的贡献。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201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意见》提出:我国“十二五”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不断健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持续深入,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教师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来看,与国家实施“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需求相比,与世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相比,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亟待提升。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创新,如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

2020年是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我国职业院校基础信息教育能力明显改善,基本落实了“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90%以上的职业院校建成不低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要求的数字校园,各地普遍建立了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机制。国家数字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基本覆盖职业院校和各专业领域。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初步形成;网络应用水平显著提高,网络学习空间全面普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广泛应用,自主、泛在、个性化的学习普遍开展,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院校决策、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水平普遍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现常态化,职业教育行政管理者和院(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保障支撑队伍的技术服务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职业院校实施全方位的信息化教育,首先要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能力。具体实施办法就是要从广泛宣传和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起步,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加快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管理服务与资源服务信息化支撑平台,推动数字媒体制作室、数字化教室等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建设,优化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其次是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职业院校需要建设和完善资源库、信息库,开发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探索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同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强化优质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另外,职业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最后,职业院校要加快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要建立集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和后勤管理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精准监控和数据分析,并进一步做好信息采集、统计和更新工作,统筹完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集中的基础数据库,推动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职业院校学员信息素养培养工程应当体现在信息素养培育教学标准规定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各要素包括:信息态度素养、信息技术素养、虚拟思维素养、信息选择素养、立体交互素养、智能创新素养等;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

在培养目标方面,职业院校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办学层次,明确学生信息素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育规格。学校要注重信息化学习的学用相长,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信息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信息学习联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规范课程设置方面,职业院校信息化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所以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足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公共必修课,并将信息素养拓展类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高等职业学校要将信息技术与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结合起来。学校要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国家安全教育与信息能力结合的选修课程,并将学生信息能力培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方面结合,开设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学校还应当组织开展信息化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要科学设置信息化(技能)课程。信息化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一般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多门信息化核心课程和若干专业课程。在安排学时方面,三年制中职和高职每学年须安排10周教学活动,总学时数不低于1000个学时。要鼓励将学生取得的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有关信息化技能等级证书按一定规则折算为学历教育相应学分。在毕业审核方面,职业院校应当严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明确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毕业要求。最后,职业院校要严把毕业出口关,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信息化学分和教学环节,结合信息素养培育目标组织毕业考试(考核),保证毕业质量要求,杜绝“清考”行为。

在职业证书认定方面,职业院校要促进信息化证书融通。鼓励学校学生积极参与实施“1+信息化”证书试点工作,将信息化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信息素养培育课程教学当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探索建立有关工作机制,对学历证书和信息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换。国家鼓励职业院校结合实际,制订体现不同学校和不同信息化类别特点的信息人才培养方案。所以职业院校要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信息化专业,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制订相应的学生信息能力培养方案。

四、培养职业院校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具体手段

职业院校学生素养的培育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败。它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人才的造就,离不开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也是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教育部在信息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强化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关键。在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要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遵循职业教育、信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课程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学历证书与各类信息技术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另外职业院校要坚持完善培养机制,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灵活调整机制,强化师生参与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机制。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首先提升职业院校师生和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改进信息化教学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外还要完善各种信息化教学比赛制度,国家与地方每年都举办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应当积极转化大赛成果并推广应用。

职业院校必须通过增加信息技术在基础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训练,提高各专业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同时要开展职业院校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培训,增强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职业院校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提升其规划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价能力。要响应国家号召,在职业院校推广建立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负责本校信息化工作,建立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

尤其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必须教育学生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职业院校要按照《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教育学生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结合职业教育实际,制定并完善的规章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还要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按需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环境。完善各地各职业院校信息公开与发布的流程、职责及相关制度,向社会各界展示成果、提供服务,努力提升信息化教育吸引力。

在信息教育管理方面,职业院校需要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首先是明确责任。院校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纳入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院校要主动联系教育行政部门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学校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积极主动联系各类信息技术企业、专业机构、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并联系社会组织联合开展战略研究,向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决策支持和咨询评估。院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纳入办学评估指标体系。学校还要主动引进或参加第三方评测,建立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其次,职业院校要健全工作机制,院校必须完善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运维管理、安全保障、人员培训、经费保障等机制。将信息化教学研究列入职业院校科研课题,将信息化应用能力要求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职业院校要重视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人才考评和激励机制,增强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服务能力。学校必须持续开展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强能力的信息化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再次,职业院校要调动多方参与的愿望,通过生均拨款、专项经费、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还要建立健全相关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准入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另外,职业院校必须完善服务保障,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研究、应用研究以及相关标准规范研究,设立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形成一批有利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研究成果。职业院校要把信息化发展情况纳入年度质量报告。充分发挥信息化相关专业机构与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信息技术交流及信息化应用推广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还要定期举办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交流、研讨、培训以及典型应用的推广活动。

五、结语

目前“互联网+”多媒体教育技术已经深入到教学的所有细节中,但是职业院校信息化学习素养培育机制与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现实还不匹配,因此探索职业院校学生信息化学习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很迫切。了解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优化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前提,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所以,职业院校必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学校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课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能够通过信息手段充分满足服务学生的终身学习。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职业信息化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