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抑郁状态的分析和护理
2019-02-10戴欣佳
戴欣佳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江苏苏州215000)
临床研究发现,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中大约有25%-3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尤其是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脑出血作为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类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存在相应的后遗症,给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带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抑郁状态的分析和护理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120例患者来自我院神经内科于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26-78岁,平均(57.3±5.2)岁;从事工作类型:从事脑力劳动者52例,从事体力劳动者68例;文化程度:小学学历32例,初中学历38例,高中学历24例,大专及以上学历26例。所有患者均满足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且均排除存在相应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20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基础护理。在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首先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具体内容为:环境护理、临床药物护理、皮肤舒适护理、体位管理等等。②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而言,由于其抑郁发生率较高,因此,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应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的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比如患者的家庭情况、对于疾病的认知、文化程度、病情等等;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心理干预计划,并以此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1];护理人员还应将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对患者进行告知,以此来帮助患者的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除此之外,在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这也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方式。③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一般发生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停止后,主要康复训练为患者的功能训练。在对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有小幅度到大幅度”原则,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每天3-5次的肢体按摩治疗。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应鼓励患者利用自身健侧肢体帮助患侧活动,以此来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护理前后抑郁发生状况及抑郁评分。采用抑郁调查量表(SDS)对患者的抑郁发生情况以及抑郁评分情况进行分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相关数据进行研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组间数据对比,P<0.05则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120例脑出血患者中,轻度抑郁患者25例,中度抑郁患者18例,重度抑郁患者15例,无抑郁患者62例,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48.33%。经过护理干预后,依然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共32例,抑郁发生率为26.67%。护理前后对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抑郁症状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命健康的精神类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已然成为了我国现阶段第二大公共卫生疾病,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何做好其防治工作也倍受现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关注[2]。
脑出血作为神经内科患者治疗过程较为常见的一类症状,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一旦发病,患者往往需要卧床治疗,这样一来,很多患者极易出现各类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抑郁。本文通过对120例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20例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中有58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发生率为48.33%。笔者分析发现,58例患者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出现抑郁患者为37例,年龄≥50岁患者出现抑郁患者为39例,从事体力劳动患者出现抑郁患者34例,也就是说,学历、年龄以及工作种类是导致脑出血患者抑郁的主要因素。
基于这一情况,本文对患者采取的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给予患者基础干预、心理干预以及康复干预等护理干预方法,经过护理干预后,依然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共32例,抑郁发生率为26.67,对比干预前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而言,其抑郁发生与患者自身的年龄和教育程度直接相关。在患者实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必要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抑郁发生率以及抑郁评分状况,具有着极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