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4课《问银河》为例

2019-02-10江苏苏州市实验小学校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指向教学内容核心

江苏苏州市实验小学校 许 轶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思考:语文核心素养与“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三个方面有什么关系。本文以《问银河》备课为例阐释自己的观点。

一、教什么——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要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关键。

普通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往往走两个“主义”的道路,一是经验主义,凭自己的经验决定教什么;二是拿来主义,教参上写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内容是否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心中并不清晰。

1.常规教学内容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以课文为单位,课文中通常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教学内容。核心素养由品格和能力两方面组成。根据华师大皮连生教授的研究,语文能力可分为基本技能、高级技能两大类。每一项语文能力可根据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由低到高分成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级水平。以《问银河》一课为例,表1可见常规教学内容与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及其指向的能力层级。

表1

images/BZ_45_163_308_1050_596.png

由上表可见,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虽然指向核心素养发展,但是学生能力发展所属层级不高,基本停留在理解、运用水平。

2.创造性地发掘更能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课文为载体,教师若能够潜心研读文本,就能发掘出更多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隐性的教学内容。仍以《问银河》一文为例,由表2呈现。

表2

由上表可见,课文中事物的逻辑关系、句子的逻辑关系、文章的表达手法等均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且这些教学内容背后的语文能力层级较高。

3.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教师如何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进行选择,使之更集中地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呢?从布卢姆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可见,能力发展必须循序渐进,教学亦是如此。故而基础技能的教学应先于高级技能的教学。学生掌握的语文高级技能越多,所属层级越高,语文能力越强,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越好。上文表1中的教学内容是表2中教学内容的基础,表2中的教学内容能更全面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教学时应二者兼顾,合理选择。

二、怎么教——教学方法的选择如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教学内容的发掘与选择仅仅是为教学做好了准备,教学过程中更多应思考怎么教。“怎么教”往往被认为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事实上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还包括学生的学法。

1.学法重于教法,学法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习得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教法”和“学法”之间的关系。无论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最终是为了学生获得学法。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发布,更明确了一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中,“建构”“运用”“提 升”“发 展”“鉴 赏”“创 造”“理解”“传递”这八个动词均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学方法要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就必须更多地指向“学”,而不是“教”。学生要获得学法,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2.实践重于听讲,素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吴忠豪教授也一直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语文能力的“习得性”。

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就是“实践”。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就必须改变以往学生以教师讲为主的学习方式。语文核心素养中所给出的行为动词“理解”“运用”“鉴赏”“创造”即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行为。

3.活动促生实践,教学依托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学生的语文实践有赖于教师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课堂上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指由学生进行的朗读、品析、欣赏、背诵、讨论、批注、写作、笔记等活动。实践活动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和读写技能的提升,充分利用课文,为学生设计充分有效的训练活动。好的活动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实践。以《问银河》一课语文活动设计为例:

活动一:组词识“河”。

给出“河”字,学生“一字开花”,通过学生所组词语认识“河”的基本特征,在逻辑上发现普通意义上的河与银河的异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活动二:联想说话。

请学生看河的图片,说说联想到的事物。然后出示文中的方位词,学生根据方位将联想到的事物归类,用上“地点+有+事物”的句式练习说话。通过联想说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

活动三:模仿创造。

引导学生发现2~4小节句式上的共同点,仿写一小节。通过模仿文章的句式,帮助学生规范表达,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全面地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到什么程度——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何达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结果反映出学到什么程度,也可间接反映出教师教学目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目标设置不当,会导致“怎么教也教不会”“不用教都会”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

1.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而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则是教学目标制定的导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只有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才是合理的、科学的。

2.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必须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人的核心素养并非一时之间能够形成,必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小学只是人生中很短的一个时间段,不能代表学习的全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就小学各学段语文应教到什么程度提供了依据。依据课标,即使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年级也能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问银河》一文为例,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习作(写话)在各年段的要求,模仿该文创写“问月球”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年级:用支架“月球呀,在你___有___吗?有___吗?”,就感兴趣的内容提问。

四年级:仿课文2~4小节,围绕一个方面,以追问的形式写一个递进句群。

六年级: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摹创诗歌“问月球”。

课标给出了一把度量尺,帮助教师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课标为依据,以便有效达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3.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实际学情为出发点

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赖格卢特认为,研究教学设计,必须站在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起点上,给学生提出达到预期目的的最有效途径。学生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不同,都会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能力不同。面对不同的学情,教学目标也应有调整。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想得清楚、明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猜你喜欢

指向教学内容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