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钙化病灶清理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应用研究
2019-02-10李赵扉梁大弟
黄 文 李赵扉 梁大弟 欧 宁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病关节外科,贺州市 542899)
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是由于钙盐沉积于冈上肌腱中,导致肌腱出现退行性改变的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为疼痛、肩部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临床治疗该病常采用药物、理疗或功能锻炼等方式,但是许多患者治疗效果较差[3]。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常采用开放式手术切除钙盐沉积块进行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手术切口大,患者术后疼痛严重,不利于术后恢复,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4]。关节镜下钙化病灶清理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5]。鉴于此,本文回顾性分析48例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关节镜下钙化病灶清理术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经MRI或X线检查确诊为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证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无法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者;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8例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开放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同期接受关节镜钙化病灶清理术治疗,且一般资料与对照组均衡可比的24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1例,女13例;年龄34~57(45.37±8.54)岁;病程0.5~2(1.23±0.40)年。观察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33~58(45.40±8.60)岁;病程0.5~2(1.24±0.4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开放手术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消毒铺巾,然后纵向切开三角肌,切口长度7 cm左右,部分剥离止点,外展、内旋肩关节,找到肩峰下滑囊及冈上肌止点周围的白色组织,用刀片划开包膜,用刮匙清除白色松软的钙化物,清除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缝合,结束手术。
1.2.2 观察组 接受关节镜下钙化病灶清理术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然后标记手术入路,于肩峰后外角下2 cm、内侧1 cm处各做1 cm左右的切口,置镜,探查盂肱关节腔内情况,接着转至肩峰下间隙,清理增生充血的滑膜,并建立外侧入路,利用刨刀等清除增生滑膜组织、钙化灶,最后射频电凝止血并缝合切口,结束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肩部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随访12个月,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的肩关节外展度与前屈度。肩关节功能[6]: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肩关节功能越好。疼痛程度[7]: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分值范围0~10分,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n)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外展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关节外展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外展度均明显增大,且观察组各时点外展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外展度比较 (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2.2 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前屈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前屈度均明显增大,且观察组前屈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前屈度比较 (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2.3 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x±s,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2.4 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 (x±s,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3 讨 论
据报道[8],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发病率为2.7%~20%。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临床对于早期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常用保守方式(药物、理疗、按摩等),对于保守方法治疗无效者常用穿刺减压(闭合穿刺加抽吸、局部注射类固醇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顽固性钙化性冈上肌腱炎常用手术治疗,其中开放性手术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不利于恢复,已逐渐被淘汰。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在各种骨科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关节镜下钙化病灶清理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显示[9-10],关节镜下钙化病灶清理具有创伤小、直视探查、放大、病灶清除彻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关节镜下钙化病灶清理术治疗后3、6、12个月,患者的肩关节外展度、前屈度、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高于应用开放性手术治疗的患者(均P<0.05)。笔者认为,关节镜下钙化病灶清理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能够避免三角肌止点的破坏,清除盂肱关节及肩峰下间隙的病变,且患者术后恢复快,与张旭腾等[11]研究效果相似。
另外,疼痛是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是钙化开始吸收的表现之一。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易出现肩部剧烈疼痛,夜间可痛醒,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着重对比关节镜下钙化病灶清理术与开放性手术对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3、6、12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关节镜下钙化病灶清理术能够明显缓解术后疼痛,与袁邦拓等[12]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应用关节镜下钙化病灶清理术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