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术后躁动的药物干预及护理研究进展
2019-02-09姚涵
姚 涵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 100020)
全麻苏醒期躁动(EA)是全麻苏醒期的一种异常行为,是儿科常见的手术麻醉后并发症,严重可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效果[1]。因患儿年龄和个体差异不同,患儿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躁动不安、大声哭闹、无法安抚、严重者会出现手脚乱动、哭喊、拔出输液管,尿管及口腔咽管等[2]。从而影响患儿临床康复治疗,严重者甚至会危机患儿生命。
1 儿童术后躁动相关因素
1.1 术前焦虑
儿童术前焦虑与年龄有关,越小的儿童越是依赖父母,进入手术室陌生环境要与父母分离使患儿产生恐惧,焦虑,不配合。
1.2 术中刺激因素
手术需要留置尿管、胃管、静脉输液管、气管插管等各种管路的刺激。术中体位摆放不当或手术时间过长,导致身体疲劳不适。
1.3 术后疼痛
疼痛是躁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年龄的原因,患儿对疼痛的耐受力差,如不及时给予镇痛可导致患儿因疼痛而躁动不安。
1.4 药物影响
麻醉药物对副作用可引起患儿手术躁动。七氟醚作为一种吸入麻醉药,由于其诱导起效快、无创伤性、溶解度低与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时间短广泛应用与儿科的全麻诱导和维持。但无其他麻醉药物复合的情况下单纯使用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较高。
2 临床药物相关性研究
2.1 咪唑唑仑是一种抗焦虑镇静药
疗效安全可靠,而且还可以松弛肌肉,让患儿安静入睡,可以缓解患儿躁动症状,减轻患儿的疼痛[3]。
2.2 患儿进入手术间前
静脉滴注氯氨酮0.75mg/kg可减少小儿分离焦虑评分及躁动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
2.3 由于小儿生理和解剖学的特点
呼吸中枢发育尚不完善,易引起缺氧,导致术中二氧化碳蓄积。静脉注入小剂量(0.7-1mg/kg)的芬太尼可以达到最佳临床效果。使用小剂量芬太尼并未发现患儿的有呼吸抑制的表现,同时能有效减轻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使患儿苏醒期趋于平稳[5]。
2.4 全麻诱导前
静脉给予0.5ug/kg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全麻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且不延长苏醒恢复期的停留时间[6]。
3 护理相关性研究
3.1 术前访视
针对性的术前访视用于全麻手术的患儿,可缓解其术前焦虑、抑郁的情绪,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提高拔管配合率[7]。
3.2 治疗性护理
徐彩英等在骨科的住院患儿中实施治疗性游戏,结果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患儿的恐惧心里[8]。方法是提前半小时将要手术的患儿和家长带到准备间,接受治疗性干预,如护士会在模拟人身上演示如何监测生命体征、给予面罩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等,并可让患儿模仿操作和触摸各种仪器和用具。当患儿对环境有足够的认知时,对手术的恐惧就会随之降低[9]。
3.3 术后苏醒期母亲的陪伴
手术当日有家长陪伴患儿到手术室门口,待基础麻醉后患儿熟睡再接入手术间。术毕,母亲进入复苏室直至清醒。母亲的陪伴能安抚患儿情绪,使患儿安全平稳度过复苏期[10]。患儿苏醒即刻与母亲亲密接触,可减少对患儿造成心理伤害,又可减轻患儿因哭闹而引起呕吐、误吸、躁动等相关并发症。
3.4 术中减少咽喉刺激
患儿术后躁动的原因之一是不能耐受吸痰的刺激和(或)气管导管的刺激,术中的疼痛与不良刺激会诱发术后的躁动不安,因此,应掌握好吸痰和拔管的时机[11]。
3.5 尿管的护理
很多手术需要麻醉后留置尿管,清醒后对尿管的刺激产生异物感而不耐受,引发躁动[12],应避免患儿在苏醒期意识完全清醒时拔除尿管,如需拔出尿管,可在未清醒时拔出。
3.6 药物镇痛后的护理
应用镇静药物后患儿往往出现摒气、舌后缀等呼吸抑制症状、或者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降低的循环抑制症状[13]。血压降低,大脑血流量灌注不足,会出现躁动。因此,要严密观察患儿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3.7 抚触护理
针对年纪比较小的患儿,对患儿特定部位的触摸、爱抚可以刺激患儿生理功能进一步完善,产生相应的效应 。全麻苏醒期的患儿得到良好的抚触,配合语言上的安慰,使患儿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放松,可有效防止躁动引发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
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提前预防患儿躁动,术后及时镇痛可减少患儿躁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切实降低气管插管全麻苏醒期躁动[16]。护士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患儿的不适,减少不良刺激引发术后躁动,为患儿提供舒适、安全、优质、有效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