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称谓的建构模式及结构方式

2019-02-09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特质名称建构

侯 丽 杰

(沈阳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1],包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长期孕育生成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体。地域文化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空间长期塑造的结果,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就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地域文化多源同归、多元互补,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以往的灿烂辉煌,是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文化资源,并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与精神动力[3]。地域文化称谓是地域文化突出的外在标志,承载着地域文化丰富的内涵。明确地域文化称谓的内涵及构成条件,全面认识地域文化称谓的建构模式、准确把握地域文化称谓的结构方式、精心提炼地域文化称谓,无疑可以凝聚地域文化的精髓,彰显地域文化的特质,增强地域文化的张力。

一、地域文化称谓的内涵及构成条件

1.地域文化称谓的内涵

称谓即称呼、名称,通常指人们由于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交角色得来的名称。语言以语音或文字形式可以成为任何文化的标志符号,地域文化也不例外,地域文化称谓也就是地域文化形态的称呼、名称。地域文化称谓是以地域文化形态概念为其所指、以语音为其能指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它是特定语言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地域文化称谓就是用来指称地域文化形态的词语,是标记地域文化特质的语言符号。

地域文化称谓是人们积极捕捉地域文化的特征,运用语言中的根词或者基础词重新建构语言符号,固定和标记人们认知中的地域文化形态,力求准确反映地域文化现实的结果。地域文化称谓于建构过程中着重在地域和文化两个概念领域展开语言符号的联想和串联,并有意识地选择能够突出地域文化特质的地域标记成分和文化类别成分,作为语言成分串联组织在一起,指称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态。例如“辽海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称谓,就是分别选取地域标记成分“辽海”“岭南”“齐鲁”“巴蜀”与“文化”这一类别成分串联组织在一起,分别用来指称不同的地域文化,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标记符号。

一般来说,地域文化称谓在指称标记地域文化形态的同时,往往会被赋予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其背后存在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潜在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是在地域文化主体集体长期使用中累积而形成的精神性的文化意义。因此,有些地域文化称谓也会成为其所属地域文化中的某种观念、某种情感的象征,承载地域文化传播推广的功能。例如“泰山”是地处山东的著名的自然景观,但长期以来,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作为山东地域文化符号,已获得广泛认同。“泰山”本是一座山的名称,但作为地域文化称谓,则是以巍然屹立、峻拔雄伟的形象来代表山东人民的精神面貌。“泰山”被赋予山东人民宏大抱负、高远志向、积极追求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承载了传播推广山东地域文化的功能。

2.地域文化称谓的构成条件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各种地域因素、各种文化形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各种文化形态都会在某一地域留下印记,因此,地域文化往往是多元的、有层次的。人们对地域文化认知的差异及表达重点的不同,会在地域文化称谓能指的选取、所指的不同中获得表现,同一地域文化形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名称[4]。只有那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质、地域文化蕴含、被民众认同、明晰简洁的名称才能构成地域文化称谓,这样的地域文化称谓才能准确标记地域文化特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称谓既然是标记地域文化特质的语言符号,那么,地域文化特质自然就是地域文化称谓构成的首要条件。地域文化特质就是本地域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区别性特质”,有“零形态”和“有标记”两种形式。如果地域文化形态具有地域的专属性或典型性,具有明确清晰的地域文化区别性特质,那么地域文化特质可以采用零形态形式,例如“泰山”“颐和园”“蓬莱阁”“二人转”等;反之,就必须采用有标记形式。一般地理名称、族群名称、文化类别名称等都可以作为标记形式,例如“苏州评弹”“满族剪纸”“客家文化”“喜利妈妈信俗”等。

地域文化称谓是凝结该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积淀的标志符号,如果没有地域文化蕴含,则无法承担固定和传播地域文化的使命。地域文化蕴含是地域文化称谓构成及使用过程中被人为赋予的,地域文化形态在其所属的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地域文化称谓的地域文化蕴含也会存在深浅多少的区别。一般来说,处于地域文化顶层的中心称谓文化蕴含最为丰富,精神文化类称谓比物质文化类称谓地域文化蕴含丰富。例如“辽海文化”为辽宁地域文化中心称谓,代表了辽宁人的精神风貌,其内涵表现为农耕、游牧、渔猎等多种经济文化的交融;本地乡土文化、中原文化及多民族文化的并存和兼容;雄浑刚健的开拓进取精神、机敏灵动的开放兼容价值理念。

地域文化称谓的构成,离不开域内外民众的认同,尤其是域内民众的认同。获得民众认同程度越高的地域文化称谓,其标志功能往往越突出,对地域文化固定及传播的功能也就越强大。对于那些由于历史久远,民众认同程度较低,或出现时间较短但认同程度较高的地域文化称谓,需要结合地域文化标记成分和地域文化蕴含两个条件来综合考量,而不宜以民众认同单一条件作出判定。

明晰简洁的词语,不会引发误解或生出歧义,而且便于称说与传播。地域文化称谓明确清晰,方能实现其指称功能和标记功能,含混不清、指称不明的词语当然不能进入地域文化称谓体系。根据认知心理与信息传播规律,形式简洁的词语一般便于识记和传播,因此,在保证指称明确清晰的前提下,地域文化称谓还应力求简洁,具体表现为音节宜少不宜多,词语结构宜简不宜繁。地域文化称谓应尽量采用俭省的词语形式明确清晰地标记地域文化特质。

二、地域文化称谓的建构模式

索绪尔把符号的任意性看作整个语言系统的基础,但他也提出了符号可能是相对可以论证的,他认为人们的心理给语言符号带来一种秩序和规律性的原则,这就是相对论证性的作用[5]。地域文化称谓建构过程中,往往会把地域特征及文化性质作为区别性特征,主要运用说明的方式组织到所要建构的地域文化称谓词语中,以明确标记地域文化形态[6]。地域文化称谓的这种建构机制决定了语言成分的选择及语言成分的组织规则,对建构模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地域文化称谓指称的地域文化形态各异,内涵意义复杂多样,但对地域文化称谓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建构过程中心理联想的明显印迹,从而可以蹑踪履迹,探寻地域文化称谓编码中的秩序与规律,发掘语言成分选择的特点及串联的方式,找出地域文化称谓的建构模式。

通过对我国各地推出的地域文化称谓的研究,笔者以为,现代汉语地域文化称谓主要有直接借用、后加通称、前加限定、描述情状、简缩概括等五种建构模式。

1.直接借用

直接借用即直接使用地域文化形态专名作为地域文化称谓。这种地域文化称谓简单、直接、方便,其建构模式最为经济,一般不需要再添加任何语言成分就可以标记地域文化特质,专名直接借用为地域文化称谓使用。这种建构模式主要见于景观建筑、文史艺术、物产饮食类地域文化称谓。例如:

景观建筑类——泰山、黄山、辽河、布达拉宫、颐和园、蓬莱阁、岳阳楼。

文史艺术类——《呼兰河传》《辽东志略》《盛京通志》、京剧、秦腔、二人转。

物产饮食类——人参、雪莲、虫草、刀削面、羊肉泡馍。

为了地域文化信息的高效传递,直接借用的地域文化称谓,必须要确保其地域文化特质能够明确清晰地呈现,不会造成地域文化蕴含的误解或难解。上述语例中,“泰山”“黄山”“布达拉宫”“颐和园”“蓬莱阁”“岳阳楼”“二人转”“人参”“雪莲”“虫草”“刀削面”“羊肉泡馍”等地域文化形态具有地域的专属性或典型性,在地域内外已经享有较高的大众认知度,它所标记的地域文化特质和地域文化内涵已获得比较普遍的认同,因此,这些地域文化形态专名被直接借用作为地域文化称谓;《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小说,《辽东志略》《盛京通志》为历史典籍,书名中都已呈现地域标记成分,“辽河”“京剧”“秦腔”等名称也已带有比较明确的地域标记,可以直接借用为地域文化称谓。可见,采用直接借用的建构模式,需要正确评估地域文化形态名称的标记功能,充分考察大众的认知认同程度,尤其是该地域以外民众的认同程度,评估不当则会削弱地域文化称谓的标记功能,影响地域文化的传播推广,因此应谨慎选择,不宜过多使用。

2.后加通称

后加通称即在地域文化形态名称后添加“文化”“文明”“图腾”“信俗”“崇拜”“理念”“观念”等精神文化类通称,建构地域文化称谓的模式。这类地域文化称谓大多为有丰富文化内涵意义的精神文化类称谓词语。这类地域文化形态已经在该地域留下了深刻印迹,早已成为具有地域特质的标志成分,并已经获得某种程度的认同。在其名称后添加文化通称构成新的地域文化称谓,使原地域文化形态名称的所指发生改变,由具体地域名称、历史印迹、精神理念、宗教信仰、行为模式等转指抽象的精神文化,内涵更为丰富。根据借用的地域文化形态名称情况,这类地域文化称谓可以分为三类。

(1) 地域名称加文化类通称。这类地域文化称谓的建构,大多选用该地域有文脉基础的历史地域名称,或古今一脉相承目前仍在使用的地域名称。此类地域文化称谓往往成为该地域文化的标志性中心符号,诠释该地域文化的本质特征。例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荆楚文化”“湘楚文化”“三晋文化”“辽海文化”“燕赵文化”“长白山文化”“辽河文明”“浑河文明”等。

(2)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名称加文化类通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也孕育了不同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这类地域文化称谓可以用来概括上述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质。例如:

自然环境名称加文化类通称——海洋文化、大漠文化、草原文化、石棚文化。

人文环境名称加文化类通称——胡同文化、东巡文化、陪都文化、边境文化、口岸文化。

(3) 信仰理念、行为模式、族群名称加文化类通称。不同地域的精神理念、宗教信仰不同,孕育的精神文化不同。地域文化中的精神理念、宗教信仰有的是在某一地域土生土长的,有的则是从其他地域传入后带上了地域文化特征,成为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群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在他们生活的地域留下不同的文化印迹。这种建构模式可以很好地突出地域精神文化特质。例如:

信仰理念加文化类通称——龙文化、玉文化、龙图腾、祖先崇拜、喜利妈妈信俗、天圆地方观念、求稳守成观念。

行为模式加文化类通称——海派文化、京派文化、走婚制度、骑射文化。

族群名称加文化类通称——高句丽文化、客家文化、宗族文化、流人文化、八旗文化、移民文化。

3.前加限定

有一些地域文化称谓是把某种限定性成分加在文化形态名称前建构而成的。此类称谓的所指种类繁多,景观、历史遗存、文学艺术、民间技艺、物产饮食等,不一而足,但总体来看,大都是指称比较具体的地域文化形态。此类建构方式,所添加的限定性成分主要有地名、族称、姓氏、名号、职衔等。例如:

前加地名——敦煌莫高窟、沈阳故宫、九门口长城、本溪水洞、辽阳白塔、查海遗址、牛河梁遗址、山东快书、苏州评弹、凉州贤孝、铜梁龙舞、黄山毛峰、西湖龙井、景德镇瓷器、杨柳青年画、岫岩玉雕、盘锦河蟹、辽南苹果。

前加族称——锡伯族家庙、满族剪纸、朝鲜族盘索里、蒙古族祭敖包、土族波波会、傣族泼水节、锡伯族抹黑节。

前加地名并族称——新宾满族剪纸、岫岩满族刺绣、阜新东蒙短调民歌。

前加姓氏或名字——张氏帅府、王家大院、雷锋纪念馆、李兆麟故居、老边饺子、马家烧麦。

前加名号或职衔——名将秦开、让国皇帝耶律倍、辽东才子王尔烈、“清代杜甫”魏燮均、辽东总兵李成梁、少帅张学良。

这类地域文化称谓建构起来方便简单,只需要在遴选出的地域文化形态名称前添加明显的说明性成分即可。该种建构模式地域标记显豁,指称更加明确,因此,是地域文化称谓最为有效的建构模式。

4.描述情状

描述情状是按照概念表达的需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成分组合在一起建构地域文化称谓。这种建构模式不是在地域文化形态名称上添加成分,而是选择适当的语言成分或直接或间接地描述情状,从而指称地域文化形态。它主要见于地域特征、观念礼俗、游戏技艺、物产饮食等地域文化称谓的建构。例如:

直接说明——辽海、巴蜀、变脸、祭敖包、放海灯、赛龙舟、二人转、麻辣烫、蚵仔煎、羊肉泡馍、求稳守成。

间接描述——抄手、佛跳墙、驴打滚儿、鹿回头、冬虫夏草、天圆地方、天涯海角、剑门蜀道。

这种建构模式中,直接说明是利用组合成分直接列举陈说事物特征、描述事物情状,直接指明地域文化形态;间接描述不是直接指明对象,而是把语言成分组合起来类比事物特征、形象描述情状,间接喻指地域文化形态。

5.简缩概括

此类地域文化称谓由简缩地域文化形态名称重构而成,有音节简缩和数词略语两种方式。音节简缩即选取地域文化形态名称中的某几个音节用来建构地域文化称谓;数词略语重构即合并同类地域文化形态,用数词概括地域文化形态的数量,保留它们共同的地域文化特质成分,重构合称建构地域文化称谓。例如:

音节简缩——苏绣、湖笔、辽参、滇红、广交会、长春一汽、北京奥运会、沈阳世博园。

数词略语——三秦、三晋、三燕、三大圣湖、五大连池、五大道、外八庙、曲阜三孔、三花五罗(黑龙江淡水鱼合称)。

采用这种建构模式重构地域文化称谓,大多是由于地域文化形态名称过长不便记忆传播,或某些同质地域文化形态需合并重构以便于称说推广。一般音节较多过长的往往采取音节简缩的方式,重构合称往往采取数字概括简缩方式。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称谓的五种建构模式各有所长,但前加限定和后加通称是运用最为广泛、最能突出地域文化特质的建构模式。为了满足地域文化称谓的构成条件,更好地实现地域文化称谓的指示标记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地域文化称谓的建构也可以兼用两种或三种建构模式。

三、地域文化称谓的结构方式

地域文化称谓是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是指称能够突出地域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标志性形态的专名,既有词的形式,也有固定短语形式,分别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其结构单位包括语素、词和短语[7]165。地域文化称谓虽然受汉语词汇结构规律制约,其结构方式与现代汉语词语的结构方式基本相同,但也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1.地域文化称谓词的结构方式

地域文化称谓词有单纯词、派生词、重叠词、复合词等四种结构类型,其结构方式分别为单项式、重叠式、派生式、复合式等四种。

(1) 单项式。单纯词的结构方式为单项式,即不需要与其他语素发生结构关系,由单项语素构成词的一种结构方式[7]75。根据语素的来源,地域文化称谓单项式结构可以分为汉语语素单项式和音译语素单项式两大类。例如:

汉语语素单项式——齐、鲁、燕、赵、湘、粤、赣、黔、巴、蜀、京、津、沪、枸杞、糌粑、饸饹、馄饨、饽饽。

音译语素单项式——敦煌、唐卡、哈达、普洱、槟榔、萨其马、那达慕、铁木真、阿凡提、吐鲁番、西双版纳、赫图阿拉、松赞干布、努尔哈赤、嘎达梅林。

单项式结构的地域文化称谓整体数量不多,大多为音译语素单项式,汉语语素单项式数量很少。音译语素单项式的地域文化称谓以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语素为主,多为文化地名、文化景观名、人名、物产名、食品名等;汉语语素单项式的地域文化称谓,主要见于一些地域文化形态的简称、古称或地域特色名称,因为缺少足够的标记成分,难以明确标记所指称的地域文化形态,多用于书面语或方言口语中,使用范围很小。

(2) 重叠式和派生式。重叠词的结构方式为重叠式,即两个相同词根语素重叠构词的方式。派生词的结构方式是派生式,即词缀附着在词根上构词的方式。例如:

重叠式——棒棒(重庆称挑夫)、馍馍、露露(杏仁露商标名)、蹦蹦(戏)。

派生式——花儿(西北民歌样式)、落子(河北民间舞蹈)、坠子(河南曲艺样式)、地盘子(湖北灯舞)、耍孩儿(山西戏曲剧种)、把儿(管理花会的人)、嘎儿(北方一种游艺物品)、杠头、椰子、酸汤子、棒子。

地域文化称谓中的重叠词和派生词数量较少,主要见于地域特色饮食名称、游艺名称,还有某地域特有的职业名称。这两种结构方式的地域文化称谓地域标记性不明显,难以完成标记地域文化特质的任务,在域外传播推广时大多需要添加地域标记。

(3) 复合式。复合词的结构方式是复合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根语素复合构词的方式。在地域文化称谓词中,复合式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构方式,常见的复合类型有偏正、动宾、联合、主谓四种。例如:

偏正型——泰山、辽河、京剧、故宫、外滩、晋祠、石林、滇池、阿里山、黄浦江、颐和园、拙政园、滕王阁、岳阳楼、橘子洲、兵马俑、坎儿井、端砚、徽墨、虾饺、凉茶、滇红、青稞酒、马奶酒、哈密瓜、担担面。

动宾型——坐福、接神、拜年、辞灶、剪纸、刺绣、变脸、跳板(朝鲜族游艺项目)、灌肠、炒肝、抄手。

联合型——辽海、齐鲁、燕赵、巴蜀、吴越、头脑(太原清真小吃)、麻辣烫、煎饼果子、虫草。

主谓型——鹿回头、杨柳青、二人转、佛跳墙、狗不理、驴打滚儿、羊肉泡馍。

地域文化称谓中的复合词大多为偏正型结构,并都是名素为中心的定中结构复合词,多见于地名、景观名、物产名、饮食名等;动宾型、联合型复合词有一定数量,多见于节庆礼俗、游艺名称、各地域文化总称、饮食名称等;主谓型的复合词数量较少,主要见于地名、民间曲艺名、食品名称等。

2.地域文化称谓语的结构方式

地域文化称谓语的结构单位是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固定短语形式,其结构方式遵循汉语短语结构的一般规律,按照汉语短语的结构方式结构而成。常见的结构方式有偏正、动宾、同位、联合四种。例如:

偏正结构——红山文化、三星堆文化、齐鲁文化、辽海文化、八达岭长城、敦煌莫高窟、苏州园林、杭州西湖、沈阳故宫、皇寺庙会、满族剪纸、大足石刻、川江号子、吴桥杂技、桂林米粉、山西陈醋、全聚德烤鸭、狗不理包子、塔尔寺酥油花。

动宾结构——祭敖包、送春牛、闹元宵、拜北斗、舞龙灯、耍狮子、跑旱船、赛龙舟、射三箭、跨马鞍、糊窗纸、吃八碗、欻嘎拉哈、打冰嘎儿。

同位结构——东岳泰山、春城昆明、江城武汉、山城重庆、榕城福州、花城广州、冰城哈尔滨、西安古城、让国皇帝耶律倍、少帅张学良、辽东才子王尔烈。

联合结构——天涯海角、剑门蜀道、宽窄巷子、天圆地方、乐观豁达、尚智尚勇、三花五罗(黑龙江淡水鱼合称)。

上述四种结构中,偏正结构是最为常见的结构,所指称的地域文化形态最为广泛,从地域精神理念、历史遗存、文化景观、节庆礼俗、文学艺术、游戏技艺到物产饮食,可以说几乎地域文化的所有门类都有偏正结构的称谓语。而动宾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三种结构的地域文化称谓语整体数量明显少于偏正结构,在指称对象方面则各自有所侧重。动宾结构多见于礼俗祭祀、节庆活动、游戏技艺类地域文化称谓语;同位结构主要见于文化地名、文化人名,一般由文化特称与地名或人名构成复指关系,以明确该地或该人的文化特质;联合结构则主要见于一些特殊的文化地名、文化理念。

当然,无论是地域文化称谓词还是地域文化称谓语,都广泛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层次的词或语,或相同结构方式重复运用,或不同结构方式交替运用。本文结构方式的分析仅就词语最大一个层次展开分析,并未涉及其内部组合结构,但已可以说明地域文化称谓结构方式方面的特点。地域文化称谓中的词和语,虽然结构方式自成一体,各有特色,但二者在偏正、动宾、联合三种结构方式上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尤其是偏正结构,无论是词的结构还是固定短语的结构,它都是运用最广泛、最有活力的一种结构方式。

四、结 语

地域文化称谓作为承载地域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具有地域文化特质的标记功能及地域文化的传播功能。地域文化称谓的建构模式和结构方式与地域文化称谓的指称性质、标记功能及内涵意义都密切相关。不同建构模式的地域文化称谓选取的标记成分不同,表达内涵的方式和重点有别,其结构方式及语义关系也会不同。因此,对地域文化称谓建构模式及结构方式的准确认识和正确分析,有助于地域文化称谓的合理建构和语义解构。

猜你喜欢

特质名称建构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建构游戏玩不够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