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现状和展望
2019-02-09方芳
方 芳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民众的心理健康关系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心理健康问题是国家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016年底,国家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并指出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民众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首先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围绕需求和服务的关系,才能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那么,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到底是什么?国内有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研究已取得哪些进展?本文通过对有关问题的阐述与分析,可以了解目前我国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未来研究有所启发,为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健康服务”这个概念在一些发达国家使用较多,而国内多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概念,2005年黄希庭[1]、徐大真[2-3]等人开始积极关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的有关问题,相关研究课题纷纷展开。
罗鸣春等提出“心理健康服务”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狭义的“心理健康服务”是主要以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促进人的心理健康[4]4。
2.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界定与“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种观点认为“需求,即需要(英文均为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4]4。因此,认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所引起的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另一种观点认为需求(demand)和需要(need)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是由于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提出的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客观要求[5];“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从价值观和经济条件出发,人们有花费时间和金钱来接受服务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意愿[6]8。因此,有需要不一定有需求,而没有需要也可能寻求心理健康服务。
第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需要)是一种心理缺乏状态,第二种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指人们有通过服务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意愿并且愿意承担相应的时间和金钱花费。这两者的关系是:如果个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又存在相应的干预和预防服务,此时个体就有接受服务的需要;当个体表达出接受服务的意愿时,就产生了需求。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随着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研究越来越多,调查对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江光荣和李凤兰[7]对全国6大城市(北京、广州、上海、南京、武汉和西安)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展开了大规模调查,共抽取2 665个样本,涵盖了十几种职业类型。一些学者专门针对各种特定人群开展过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研究,包括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社区居民、警察、部队官兵、农民工等,其中还有残疾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等。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群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和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需求差异。因此,区分不同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特点,才能切合民情、顺应民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2.研究方法
西方国家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发展出5种研究取向[8]。国内研究由于起步较晚,没有统一的研究工具,大多数学者自编问卷量表,以被试自我报告的方法来评估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4]16《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4] 25《职工心理服务需求问卷》[6] 30《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9]《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10]等。
也有少数学者采用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如李哲浩对某校师生进行访谈,调查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11];东方蔚龙综合采用自编问卷、集体访谈和个案访谈的方式研究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12];何姗姗等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研究[13]。
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结构和影响因素
1.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结构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构成决定着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评估内容。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已有研究所得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结论存在一些差异。
同样是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罗鸣春分析得出专业服务、非专业服务、公共服务、民间服务、服务项目、态度与方式6个因素[4]32;赵崇莲得出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质量和服务队伍4个维度[14]。罗鸣春认为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结构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都包括服务内容、专业服务、非专业服务和民间服务;大学生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聚合为一个因素,而中学生的服务态度、服务方式分为两个因素[4]122。李丽娜等分析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包括服务需求程度、服务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途径和服务队伍6个方面[9]41。汪斯思把职工心理服务需求分为寻求服务倾向、单位服务期待、心理健康关注、服务内容需求、服务方式需求、服务场所需求和服务人员需求[6]43。张远平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认为有发展性需求和矫正性需求两类需求。
2.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因素很多,但国内对于影响因素探讨的还比较少,也不够深入。
服务可得性、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和文化因素在罗鸣春的研究中进行了探讨。赵崇莲强调认知态度、相应的社会羞耻感、对从业人员的信任程度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认知态度的影响最大[14] 55。 张远平认为除了人口学因素,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和精神服务信念对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10]10。
四、我国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实证研究
1.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重视,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比较丰富,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也逐渐受到关注。
刘传新等[15]、程科和王洪[16]、闫明和刘取芝[17]分别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了调查,黄希庭等[18]调查了35所高校5 058名大学生。这些研究揭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发展特点,分析了大学生偏好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服务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的需求。
另外,有研究调查了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认为中小学生需要中等强度的各种辅导,普通学校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高于重点学校,男女学生在辅导需要上没有差异[19]。还有研究发现研究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20]。
2.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随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逐渐受到重视,全国各地不同社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21-26]。这些研究显示不同社会人口学条件下的社区居民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程度、需求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都存在显著差异。
3.其他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受到较多关注的还有以下职业类型和一些特殊人群。
(1) 警察。一些研究发现警察群体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27]。监狱警察心理服务需求的内容主要是职业发展、家庭子女教育及婚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需求的服务方式依次是个别面谈、电话或网络[28]。
(2) 教师。通过对某中学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服务主题依次是职业倦怠、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需求的服务形式依次是非正式的交流、团体辅导、草根聚会、个体心理咨询、讲座。赵文等对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辅导员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29]。
(3) 军人。张景兰等研究发现大部分官兵对心理健康服务持接纳和重视的态度;官兵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调试、自我成长等;官兵最希望得到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主要有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其次是网络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热线电话等[30]。
(4) 在职职工。刘艳等发现半数以上职工需要心理健康服务[31]。汪斯思调查得出在职职工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高,需求最高的服务内容依次是个人发展、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需求的服务场所排名前三的是心理咨询机构、单位心理服务中心和学校心理服务中心;需求的服务方式排名前三的是心理健康科普宣传、阅读心理方面的书籍和心理知识讲座[6]66。
(5) 农民工。李琼等研究表明农民工总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略强于第一代农民工;医院是农民工首选的服务机构;关于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第一代农民工最需要子女教育和成长方面的服务,新生代农民工最需要的是解决家庭压力[32]。还有学者专门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33]。
(6) 残疾人。东方蔚龙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经济收入和身体状况对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有重要影响[12]69。李祚山等认为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程度较高;残疾人需求的服务内容前三位是家庭婚姻问题辅导、心理保健知识、子女教育问题辅导;需求的服务形式排在前面的是求助心理热线、专业心理咨询、网络心理服务和社区组织集体活动;需求的服务机构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专业心理咨询机构[34]。
五、研究展望
1.扩大研究范围和研究规模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还比较零散。绝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局部地区或局部特定人群的,尤其是国家层面的大规模大范围的调查研究还比较少,某些地区和人群还没有被研究者关注;已有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也仅限于对个别群体、个别问题的一般性探讨,难以提出具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因此,要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现状和特点,必须扩大研究范围和研究规模,在更广泛的大样本调查中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和数据。同时,进一步区分和细化调查的目标群体,各行各业和各个地区都要建立更加细致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评价体系,对各类人群进行区别指导,从而构建起从国家宏观层面到各级基层部门的满足全民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深化研究内容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界定和构成分类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已有研究大多是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现状描述,少有研究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研究深度。
为了更好地揭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涵特点和影响机制,应积极开展理论研究。首先,要深入分析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涵和结构,采用因素分析等科学方法把握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构成要素,形成可作比较的分类标准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其次,要探讨各种可能影响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变量因素,搞清各个变量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发生改变的条件,可以针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心理健康、幸福感等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以期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增加人的幸福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再次,相关研究还可以对中国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文化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在干预研究方面探索出符合中国人文化特征的干预措施和对策建议。最后,在进行本土研究的同时,开展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理论体系。
3.丰富研究方法,提高研究信度和效度
目前的研究多以问卷调查和现状描述为主,缺乏比较深入的质性研究和个案研究。从研究工具来看,多数调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但这些问卷量表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标准化,少有研究按照测量学的标准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未来研究可广泛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在编制问卷量表进行研究时,要注重研究工具的标准化和科学性,并及时修订和完善研究工具。
现有研究多是横断面的调查研究, 为了把握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性, 可以采用纵向的追踪研究和横向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此外,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一系列方法可以进一步揭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脑部运作机制。应用研究方面,为了提高研究的效用价值,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网络在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评价体系和干预系统,同时利用大数据跟踪和预测人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