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9-02-09杨东霞李红梅蒋志恒
杨东霞*,姚 慧,李红梅,蒋志恒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主要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持续加重的盆腔黏连,疼痛,不孕是主要临床表现。本病高发年龄是育龄期,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近年研究发现,诸多因素如免疫细胞、DNA甲基化、血管内上皮生长因子等均与EMS的发生有关,综述如下。
1 EMS发病的免疫细胞因素
近期大量研究认为免疫调节功能在EMS的种植、黏附及繁殖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功能的改变,会降低对异位子宫内膜的识别和清除,从而促使了异位子宫内膜的种植,巨噬细胞等是很重要的先天免疫反应调整器,当这些调节器出现故障,那么原本有条不紊的系统,将会面临异位的重置。
1.1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具有吞没、破坏受损组织的功能,如果在任务完成后未及时撤离,继续存在的巨噬细胞就会不利于组织恢复。有研究显示,EMS患者腹腔液中的巨噬细胞含量和活性都明显高于非EMS患者。EMS患者腹腔液内巨噬细胞能分泌大量的炎性物质,这些炎性物质会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分裂增值、细胞间的黏附,有利于异位内膜的种植生长[2]。
1.2 T细胞亚群
T细胞包含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它们分别与其它免疫系统保持协同,近年来Th17和Treg被发现是CD4+T淋巴细胞亚群,是人体保持自身耐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当Th17/Treg比例失衡可能通过调节其下游转录因子及细胞因子表达而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4],在生理情况下,Treg细胞处于失活状态,若被多种内源性抗原激活后,可抑制效应细胞的免疫应答。
2 EMS发病的DNA甲基化因素
DNA甲基化指在胞嘧啶-鸟嘌呤双核苷酸中胞嘧啶的5C端加上甲基的过程,使胞嘧啶转变为5甲基胞嘧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赖于雌激素生存的病症,与炎症有莫大的关系,若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发生改变,会导致基因表达发生沉默。根据李德奎[5]的实验发现,DNA甲基转移酶DNMT1及DNMT3B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患血液和腹腔液中的表达水平有着关键影响,因此DNA甲基化是EMS发展的重要因素。袁春燕[6]实验数据显示,MMP-9基因甲基化参与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MMP-9的异常表达可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促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3 EMS发病的血管内上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上皮生长因子(VEGF)是促血管形成的因子。VEGF可以增加毛细血管静脉和小静脉的通透性,从而导致液体、血浆蛋白以及纤维蛋白原经血管向外渗出,最终使细胞外基质发生变化,引起纤维素沉积、血管形成等多个后果[7]。研究表明[8],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VEGF活性指数水平均高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由于新生血管是发生内异症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活性指数的VEGF所具有的促血管形成的这个特异性功能就成为了创建和保持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繁殖、侵袭的条件。
4 展 望
综上所述,EMS的发病机制涉及众多细胞因子,吸引我们向更深层次的方向研究,近些年的成果已经显示出了一些因素的可疑性和关联性,提供了相对准确的研究目标,随着实验设计越来越科学严谨,相信在之后的探索中会对EM的发病机制有一个新的水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