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目标在“互联网+会计”影响下的趋势分析
2019-02-09
(太原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
互联网已经不再是陌生的词汇,它已经不再受年龄、行业、区域、时间的限制,成为了无处不在的必需品。而现在提到的“互联网+”则可以说是互联网的超级plus版。在我国,“互联网+”的思想诞生于2012年11月,由易观国际集团创始人于扬首次提出,是我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人。2014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工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明确了互联网的重要性。2015年3月,腾讯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中提出,用“互联网+”带动、促进行业间的融合,通过行业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惠及民生、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2015年的3月5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为后面推进“互联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紧接着2015年7月4日,李克强总理签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正确开展“互联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15年12月16日成立“中国互联网+联盟”,为“互联网+”的开展创造了实现的可能。2019年全国“两会”上,“智能+”又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会计目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
会计目标的制定是要体现会计在计量过程中所要实现的功能,虽然这个目标是人为制定的,具有主观性,但它却离不开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因而它的提出是需要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地进行调整的。在1953年,A.C.Littleton仅是对会计目标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他认为从事会计工作的最高的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计目标,认为进行会计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某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手段是凭借会计提供的相关数据。但是仅仅通过他的这段话,并不能明确地知道,这里指的“人们”是谁?了解情况后要做什么?也没有明确地说明要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更没有肯定地说清楚使用者是靠哪些数据去认识这个企业的。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66年成立50周年之际,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历时两年苦心钻研,交出了一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计理论报告——《基本会计理论报告》。这份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会计目标,并首次就会计目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有针对性地将会计目的改为了会计目标,指出会计目标所提供的信息是有一定数量要求的,通过所提供的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特别是所有者和债权人做出经营决策。后经西方会计学领域中的权威反复进行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产生了目前熟知的两种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一)受托责任观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局限性
在会计产生的初期,其实就有了受托责任观的出现。而要论其发展则需要追溯到公司制的发展之初和盛行之期。纵观会计发展的漫漫长路,当完成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以企业形式中最具影响力的公司制产生并发展,它的显著特点就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成为一种在当时新的管理模式。紧接着委托关系和受托关系在这个时候就产生并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受托责任观”也就应运而生了。该学派认为的会计目标是通过委托方查看受托方提供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来评判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因为受托责任观提出者认为:既然受托方接受委托方的委托,就理应对所受托的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而且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经营者更有义务向委托者交代清楚资产的使用情况、日常管理和经营业绩,将确已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连续、完整地进行会计记录。其次,采用历史成本法去反映当前资产的实际成本,能更加客观地反映资产的入账价值及真实存在。最后,考查经营者的履行情况,最直观的就是经营业绩,这也是所有者最为关心的内容。
当时的会计信息还是以履行受托责任为目的来提供的,所以采用受托责任观为会计目的亦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如果要把受托责任的认定和终止成为进行研究会计理论的起点,还是有一些弊端的:第一,受托责任学派特别重视会计系统及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在他们看来,除非当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是完备的,否则就不能保证会计行为是客观的。但由于我国的会计环境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使得原本就很抽象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都完备就显得难上加难了。反之,如果当会计实际操作过程出现了问题,会给找寻问题的出处造成一定的难度,大家都会各抒己见,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去进行约束。第二,经营者为了更好地使得所有者了解他们的受托情况,采用了历史成本来进行核算。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甚至连在短期内市场价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委托方一直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会计记录,将与市场脱节,并不能做到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对其履行受托责任的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受托责任学派认为只要向所有者汇报了其责任的履行情况即可,却大大忽视了所有者以外的使用者,特别是潜在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渴望和需求。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会计人员甚至会认为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外部信息使用者。这就会导致出现会计人员的思路不开拓、消极或懈怠工作的现象,很难在工作中激发起大家的工作热情,更有甚者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决策有用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局限性
决策有用观学派的观点则开放很多。他们认为会计信息的受众不仅仅是企业现在的相关利益者,只供内部使用,还要供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虽然这个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尚未具体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不断繁荣,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必将会逐渐扩大。目的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此观点更适合当前的经济环境。虽然此想法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现在建立起来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是依靠受托方提供的资本才得以维系。如今将企业推向市场,两权分离容易形成关系不明确的局面。由于决策有用观主要是要面对未来,所以更关注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投资者。他们可以通过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的投资项目等综合考量企业未来趋势和前景。而这些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就要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对决策有用。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都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假设来验证其适用性,在决策有用观的理论中,当资本市场发展到成熟状态时,会计信息的提供与使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这样就可以促进会计理论有针对性的不断发展和前进。而现实中我国的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中,我们的融资方式并非以直接融资即通过资本市场来获取资金,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非流通股的数量仍很庞大,导致了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没有完成以资本市场为导向,潜在的投资者由于并非全是职业的投资者,所以凭借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只能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对于他们做出正确决策帮助不大。
二、我国会计目标的现状
由于我们尚处发展中国家,虽然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较以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基于我国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经济转型等造就了比较复杂的经济环境。第一,由于一些国企存在经营不善,特别是一些重工业、煤矿等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等不良现象,因此国家决定对国企进行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改为公司制,改变了旧有的委托关系与受托关系不清晰的现状。有着与受托责任学派的产生的背景相类似的经济环境。其次,由于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当很多企业直面市场时,在实际的生产经管和日常管理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相比计划经济时期,现在要难得多。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形式、经营规模、经营模式多样化,使得企业所提供出来的会计信息的受众不再仅仅是国家和企业的法人,还可能是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民间的审计机构、潜在的投资者,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似乎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企业会计信息的潜在使用者。这样一来委托受托的关系在公众的监督下似乎变得更加清晰了,但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并没有明确的指向会计信息要提供给谁,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变得很模糊,范围变得很宽泛。这就给如何定位会计目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面对企业转型跨越时期,只能将会计目标制定为既要实现查考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的受托责任,同时还要兼顾决策有用观。因为采用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可以方便评价受托方的履行情况,同时还能有效地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采用决策有用观,可以一改以往只顾“低头做事”的旧俗,还要注重企业未来的发展。将可靠的信息供更多的信息使用者采用,有助于企业自己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能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信息的客观和真实。所以2006年财政部再一次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会计目标由原来的纯粹反映企业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转为了既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同时又兼顾决策有用。二者并存恰恰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考虑到了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也就更加适合了市场的经济环境发展需要。
三、“互联网+会计”背景下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带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涉猎的领域也日益扩大,功能逐步开发,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节奏,也成了国际间竞争中的重要手段。这些先进技术的推广,并作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加速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发展理念、经济模式还是运营方式等也跟着相继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都在逐渐地改变了原有的会计环境,进而影响着会计目标的发展趋势。
(一)为受托责任的履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互联网已然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缩小了时空的范围,可以让我们以最快的时间了解到更多有关全球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会计信息的受众范围也被无限扩大了,信息来源将更加广泛,企业要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也就会更加强烈。这就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就体现在了会计目标的履行受托责任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会计”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方便快捷地追踪到会计信息的来源、信息的发生和信息结果的动态过程。将会计信息数字化、无纸化,更利于信息的存储和查阅,甚至在查看原始凭证的时候,只要轻点鼠标便可以马上链接到原始凭证里相关内容的各类详尽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降低了会计造假的可能,保证了原有数据的真实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明晰性等,缩短了考察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时间,提升了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重心向更高效、更开放偏移
从1979年我国开始试点会计电算化起,会计的工具从算盘到计算器,从计算机到电算化,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会计”,从大数据到区块链,再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2017年5月被一款叫作“德勤财务机器人”的H5动画刷屏,这是财务机器人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随后各国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不同功能属性的智能财务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取代人工从事会计的基础工作,可以完成数据的整合、校验、核算和管理,通过传输和交流再生成报告。这一切一切的改变,让我们见识到了现代科技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它逐渐地将人们从繁重的、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极大地缩短了会计人员从事基础工作的时间。智能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内设程序对数据进行识别、分类和计算提升了精准程度,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在“互联网+会计”的环境下,会计信息以更开放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区块链”技术的加入和完善,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使得大家都能成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通过区块和大量的数据验证匹配,以更高效、开放的方式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查看真实的、全面的会计信息。
(三)侧重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目前我国的会计工作重点仍是核算。虽然会计理论中会计核算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绝大多数依旧停留在事中的核算上。而在“互联网+会计”的大环境下,在提供事中会计核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供事前预测以及事后决策分析。因此会计目标就更加侧重于决策有用方面。由此也决定了我们的会计职能向管理会计的职能方向将会大步前进,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的依赖程度也会较以往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不再停留于掌握简单的会计核算技能。目前全国唯一的“互联网+会计”MPAcc项目由重庆理工大学承担,以备在不久的将来,当会计工作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后,为会计岗位输送更多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就对会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的知识也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基础工作,还要更多地掌握IT技术的应用操作、预算、分析、决策等更全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的需求,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全面的会计信息。
四、结语
“互联网+会计”将互联网与会计这个行业关联起来,利用移动互联将会计主体、会计信息联系在一起,改变了旧有的会计观念,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将原本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和很多人工的工作,变得轻松便捷。这种影响符合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长远需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会计目标因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目标的重心发生了转变,将引起会计一系列相关内容的连锁反应。相比现有的会计目标,在确保现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外,还需要关注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以更快更准的效率整合、分析数据,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