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路径探析
2019-02-09
(1.山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期开展全面深化改革而提出的要求。该思想对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取向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如何打好思政教育攻坚战,不断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让思想政治入脑入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新时期高校开展思想工作的价值追求。
一、以学生为导向,满足学生主体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应始终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因此,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必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还是教师素质提升都要将学生摆在中心位置,思政课教学改革各个环节都要充分满足学生主体需要。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精神需要为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曾一度以国家利益、国家价值追求为本。尤其在战争年代,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服务于维护社会稳定需要,突出强调其社会价值。而新时期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在立足国家建设发展的同时,更应以满足人本身为本。即从现实的人出发,注重人文关怀,积极回应大学生发展诉求,让思政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政治觉悟及价值认同感,增强获得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同步发展。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获得感,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长期形成的传统教育模式一直以来都将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即受教对象。新时代提升学生教育获得感就要改变传统的对象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向“学”的转化,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同时获得感的实现也是由学生而非教师所能决定,教师水平再高学识再渊博,如果不考虑学生接受程度,就极易产生理解错位,影响学生知识获取与情感获得。教学应当为学而教,无论是教学内容设定还是教学形式改进都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有所收获,实现自我价值。
(三)立足学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不同时期大学生有不同特点与追求,随着00后逐渐步入大学校园,新一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信息化网络成长起来的,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开放程度更高,思想更为活跃,渴望展示自我,相较于90后一代更具有探索新世界的热情。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充分考虑新时代大学生性格特点,坚持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只有懂学生所想,才能立足学生、契合学生发展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获得感。
二、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
获得感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边互动的结果,是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教学内容是获得感的来源,故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要在确保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育内容的质量,增加有效供给。只有有效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才能促进获得感的形成。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足,然而学生获得感却较低,根本原因在于思政教育供给无效,有量但无质。要让学生有充足的获得感就必须缩小学校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鸿沟,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做到质与量的双向满足,增强教学针对性。
(一)落实思政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思政课教学目标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具有特定教学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政治思想,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就要从增强学生获得感的角度出发,明确教师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目标,为思政课程开展奠定正确方向。
1.确立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而立德树人正是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本质要求,是助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主要抓手,同时也是将我国教育事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保障。思政课是高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确立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使思政课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进行是助力思政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前提。
2.明确“四个正确认识”着力点。“四个正确认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和着力点。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做好思政工作的航标、基石、指南和引擎。这四个正确认识既是高效开展思政工作的目标也是内容,更是培养学生获得感的要求。当前95后、00后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受到来自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使命模糊不清。把握“四个正确认识”教学目标利于提升教学针对性,促进获得感形成。
3.确立多维度教学目标。思政课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思想的传授,还有道德情操、意识形态的塑造。增强学生心理层面、思想层面、行为层面的获得感是思政课的具体目标,即促进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在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情感信念意志,最后外化为学生的具体行为活动。只有确立多维度教学目标,从思想、心理、行为三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
(二)优化教学内容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低,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内容的不合理造成的。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教师照搬教材进行讲授,而思政课教材又相对枯燥,导致学生不愿意听,课堂效果不佳。另一种则是教师按照自己想法、自己备课内容进行讲授或一味去迎合学生兴趣点,虽然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需要,但往往一节课听下来学生找不到重点与实质性内容,造成课程结束即思政教育结束。因此基于教学目标基础上,对思政课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是增强教学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重要路径。
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方向,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坚定提升对国家政治的认同感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在讲到某一政治思想或概念时,可以引入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教学当中。一方面利于教师更深把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在品读经典同时加深印象,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潜移默化中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其次,促进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学要时刻关注时代变化与发展方向。准确把握国家发展大势,提高适应性,保证高校思政工作开展与国家指导思想意识形态相吻合。当前就可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既丰富课堂教学,又可以及时传达党的思想政策。同时也利于引起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的关注和共鸣,增强学生获得感。
最后,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需求,了解学生关注点。当前网络信息化发展迅速,当代大学生又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热搜、时事新闻关注度较高。因此在把握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对学生关注问题进行讲解。防止教师讲的学生不关注,学生困惑的老师不涉及,导致学生因思政课无法解决自己需要而降低兴趣。此外,当前高校思政课普遍是作为公共课存在的,面对不同专业学生往往教学内容相同,但是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习习惯等常常存在较大差异,对课程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对不同教学人群进行差别对待,将普遍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更有助于增强教学针对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吸引力
整合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必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大学生接受吸收。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理论灌输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是较为常用的,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背景下,单一地使用这些方法也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在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特点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更好地助力学生获得感提升。
(一)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3]坚持问题导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对困惑问题或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式教学,即教师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马克思曾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4]大学生常常会对一些社会话题或政治敏感问题产生困惑,但这些书本上没有答案,网络上也各执一词。思政课教学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自然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可以采用问题探究或专题探讨的方式,对时下学生关注的热话题、新话题展开研究讨论,引发学生共鸣,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参与度。此外在运用专题教学法的同时可以辅之以案例教学法,选取能反映现实生活问题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素材,用事实论证。这样利于思政课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增强感染力、说服力。
另一方面,要运用问题链式教学手段,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探究。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的合理性。首先,问题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要有针对性、关联性,不可脱离重点,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递进性、步步深入;其次,要有价值性、探究性,能够引起学生钻研欲望;最后,要有指向性、目的性,能推动教育任务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我学习解答问题中掌握知识,加深学习印象,提高自我满足感,增强思政课吸引力。
(二)坚持实践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道德熏陶的同时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单纯的思政课教学难以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讲清楚,难以引起学生的精神共鸣,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感悟,才能提升理论说服力以及教学吸引力。
实践教学法是无字之书,可以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实在感性体验。第一,可以实现课上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加深学生对枯燥理论的理解,赋予理论以鲜活生机。第二,开展实践活动,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加强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助互学。第三,教师指导实践活动促进了师生友好关系,在师生平等的环境中加深学生情感获得。该方法以理论学习和亲身参与为内容,以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互助为桥梁,是实现课堂内外无缝对接的重要手段。
坚持实践导向可以从两方面开展。一是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比如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关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二是课堂外的教学实践,可以在校内组织思想道德素质评选活动或政治热点知识竞赛。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革命根据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但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教学必须以教学内容为本,围绕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进行,防止重形式轻内容现象出现。另外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指导作用,把握实践教学方向,防止将实践教学沦为一次单纯团学活动。实践教学法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有效路径。
(三)坚持网络导向
运用网络教学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很多高校已经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了思政课教学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当前思政课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虽比传统板书式吸引学生,但教师往往被受控于电脑前,不可避免地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公共课教学形式多为大班授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对学生掌控难度较大,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影响教学质量。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教学平台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首先网络教学法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95后00后大学生是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化学习、碎片式学习伴随他们的成长,而各种形式的新媒体也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更迎合了大学生的兴趣。其次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与传统教学方法互补。网络教学法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载体,使大学生在一种高大上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熏陶,是符合当今时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新型教学方法。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线上教学。首先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内容、重难点,对思政课程内容进行划分,设计好在线学习的基本单元。然后再针对每一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任务安排,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发布。另外要充分设计多方面学习资源,包括录制教学视频、微课、设计教学案例以及相关知识点链接或具有针对性的小测验。对课上无法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学,供学生下载学习,丰富学生受教内容。
除此之外,当前手机媒体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手机功能使手机成为教学辅助手段。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增强,即使在课堂上很多同学也不可避免的时不时翻看手机,影响听课质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让手机发挥其正面作用。比方在教师引导下允许学生用手机查阅资料,帮助学生对难点问题进行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查到的内容进行意见表述,增强教学互动性,调动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通过手机也可以促进师生间沟通交流。微博、微信等软件的兴起也是人们对手机依赖度加深的重要原因。思政课教学多为大班授课,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较少,沟通有限,这就可以利用手机比方建立微信群。一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发布消息、教学资源以及解答学生困惑。二来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认可老师,进而爱上思政课,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可以增加思政课教学趣味性与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提高教学时效性;可以增进师生间情感,增强教学亲和力。但同时现代化的网络新媒体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程式化的教学模式降低了教学灵活性;缺少师生间面对面互动,降低了老师对学生的带动感染作用;教师要呈现完美的网络教学内容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因此要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充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就必须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实现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统一,相互取长补短,使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多彩的教学方法完美结合,共同致力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增强教育亲和力
对思政课教师而言,自身素质相较于其他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外,还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提高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教师人格修养
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传播新时代新思想的重要使命。教师的人格修养、道德风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政课课程性质又决定了教师必须坚定信仰、政治立场鲜明,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因此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坚定理想信念是当好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要求。只有教师自身先具备相应的政治功底、道德情操才能以身作则感染学生,使学生信服。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人格修养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师风师德建设,帮助教师对自我角色、承担职责进行科学定位。坚持修身立德,以德施教,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中,提升学生道德认知,鼓励大学生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满足感。
(二)加强教师政治敏锐度
当前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充斥着大学生,由于阅历有限认知水平不足,极易被一些不良思想文化所侵蚀。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对于政治或社会问题的敏锐度,及时纠正学生思想偏差,解除学生思想困惑。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社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探究各种社会问题实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现实疑惑的能力,增强理论自信。
(三)加强教师科研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上好,要让学生有获得感,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思想政治又是一门涉猎极广的课程,包含内容丰富,任何一模块都需要深入研究。较强的科研能力也是提升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保证。教师只有对理论知识有着深刻的了解与见地,才能在课堂上讲出水平、讲出自信,学生才会更喜欢听,增强感染力。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广泛研究该学术领域优秀成果,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党和国家最新成果、最新理论进行研究。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当中,让学生通过亲身钻研提升思政课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教育亲和力、课程吸引力。
(四)提高教师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用大学生喜爱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思政教育,是提升课程感染力、增强学生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存在“读讲稿”“念PPT”的问题。一味地自说自话,用毫无情感的语言平铺直叙而不在意底下学生是否有所反馈,没有真正做到“讲”课。这种教学导致学生对教师、对课程毫无亲近感,更说不上有所获得。为此必须提高教师语言艺术,改进教师教学态度。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话语开展教学,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表述,实现语言生活化。其次,注意语调的高低起伏,充分发挥语言艺术,通过抑扬顿挫、转承启合,突出教学重点,吸引学生注意。同时也要注意时代化语言的运用,赋予思政教育语言以时代特点也是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效手段。再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肢体语言,更利于情感的投入。也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开展互动,多多关注学生、关心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度与亲近感,这样既可以使思政教学语言渗透性增强,又可以提高教育亲和力。
五、坚持全方位育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除了要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为重点外,还要从多方面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人格进行塑造。高校、家庭、社会都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凝聚力量、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共同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全校经过长期文化培养形成的一种氛围和精神,体现着一所学校的价值追求,是一种隐性课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它可以从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一条途径。首先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总基调,坚持正确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校园文化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载体。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比方说创建橱窗文化,涵盖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知识等主题,或对校园文化墙面进行设计,营造一种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氛围。破解单纯依靠思政课提升学生获得感,教育模式僵化的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气,融入学生校园生活中,激发学生认同感。
(二)培育良好家风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都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无论生活发生怎样变化,也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家风。家长应树立榜样,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同时也为学生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们活动的周围环境,相较于校园文化、家庭风气影响程度更深,影响范围更广。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养成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高校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打造学校—政府—社会为一体的育人机制,让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向大学生提供便利优质的服务,宣传正确价值观念。改变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唱独角戏的状况,让学生接受来自全方位多领域的道德教育,收获满满的获得感。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育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价值立场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中国高校独具特色的课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下探索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培育路径,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为重点,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学生信服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