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话语体系建设*
2019-02-09吕柱
吕 柱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话语体系是一国之文化基调,蕴含着一国之特定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一国国际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伴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人类的交往将更具普遍性和世界性。在这样一个联系紧密的时代,谁的话语体系具有号召力,谁拥有国际话语权,谁就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建构话语体系不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而且是我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
一、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要求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12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与发展,不仅是因为它的理论体系完整与严谨,更是因为它深入了中国的实际,适合我国的需要。故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是其内在理论建构的实际要求,更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国情的关键所在。简而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话语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4]
一般说来,“话语”(discourse)是指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群的基本含义是话语的群落集合,是被当作一种研究方法而提出的、应用于众多学科的研究。而话语体系是话语群的系统化抑或理论化。三者的基本关系可概括为:话语是构成话语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体系是由众多话语群汇聚而成的,三者紧密相连、互为补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众所周知,中国的话语体系是世界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其发展离不开世界话语体系的繁荣;反之,世界话语体系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世界话语体系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精神及其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下,最初形态的世界话语体系得以构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如果简单地说没有自身的话语及其体系,那就是在否认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实际上,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传统话语体系,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话语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改革发展时期,都一如既往地对此加以重视。然而尽管如此,蓦然回首我们却不难觉察,在当今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局面却异常明显。虽然十九大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3],虽然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高,虽然全球随处可见“中国制造”,但仍缺乏足够的“中国话语”。这一尴尬局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中国话语的影响力是极不相称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国家形象屡屡被亵渎、被抹黑。
二、中国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呼吁
作为世界话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话语体系,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世界话语体系仍被以西方为主的发达国家所主导,“西强东弱”仍是不争之事实。但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十九大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社会越来越需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说出自己,传递好中国声音。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贫富分化及区域发展不平衡趋势进一步扩大,由此加剧了国家和地区的动荡及冲突。各国要摆脱危机,根本的出路在于实现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共同体是人类文明的最初存在形态[5],十九大报告中,我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了各国共同发展的宏大视野,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6]这一理念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上合组织国际政治协商新机制的建构,“亚投行”的筹建与运行,以及“上合青岛峰会”的印巴扩员等,无一不展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因此,我们要传播好这个理念,争取为更广泛的国家认同,从而为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作好铺垫,更好地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2. 经济全球化的需求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404“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404而今,我们正处在联系日益加强的地球村中,经济全球化将我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发达国家通过自己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优势加紧开拓世界市场,并按照自己勾画的蓝图建构着世界。他们千方百计地利用自己的全球化身份、话语霸权地位和经济、科学技术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大肆向发展中国家宣扬“与国际接轨”“全球主义”“地球大同”“超民族主义”等西方思潮。“这些思潮伴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渐冲破了传统民族国家的层层壁垒,加剧了这些国家的人们对民族话语权的认同危机。”[7]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或多或少地受其波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一些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并凭借其“理论话语的权威”流传,进而逐步渗透到国内意识形态领域。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对指导思想的正确判断,弱化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7]。经济全球化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加剧了西方话语体系的渗入。应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倾听其呐喊,“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了解认识的必然需要,是扩大中国发展道路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4]。
3. 应对“挨骂”形势的需要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中国领导人对国际传播重要性的新提法通俗而生动,透露出深深的问题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摆脱“挨骂”局面,是对外报道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8]。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仅有的工业基础,而且导致我国生产力发展得更加缓慢。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努力下,我们赶走了侵华日军。1949年,毛主席的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正式向世界宣告中国被外族入侵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挨打”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此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战争、珍宝岛战争都是很好的佐证。
在百废待兴的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改变此形势,加紧三大改造,这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结束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是国家在风浪中前进的波折时期,虽然共和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终因底子薄和发展中的曲折,仍有部分人处于挨饿状态。直到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解放了部分禁锢的生产力,才出现了良好局面:乡镇企业使市场活跃了;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吸引外资使我国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人口红利”得到了有效发挥。世界工厂使中国人的口袋鼓起来了,肚子饱了,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国人“挨饿”的问题才基本解决。
可是,“挨饿”刚一解决,我们又面临新的“挨骂”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家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西方国家视为未来的超级大国。但中国的成就、中国的影响却被形形色色地曲解。“中国威胁论”“中国担忧论”“中国责任论”的质疑引出了“中国虽在国际社会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但并没有表达出这一理念的重要含义”[9]的说法。此外,古已有之的“修昔底德陷阱”往往使西方国家认为崛起的中国存在威胁。这一学说认为,由于每个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地占有世界权力,2009年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实力增长的是对权力不可遏制的追求。随着中国权力的增长,美国作为现存大国势必与中国成为对手[10],担心崛起的中国“会撞到自己,会堵了自己的路,会占了自己的地盘”[11]。故而,一时间国际舆论受到影响,“挨骂”之声瞬间涌入中国。
三、话语体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声音,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运而生。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即于2013年3月首次出访莫斯科。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郑重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程度加深的标志,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汇式的融合。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发表演讲,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主张“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系统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总布局[13]。这些有关共同体的话语,越发成为联系世界的纽带,越来越为亚洲乃至世界所认同、所接受。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亚投行的筹建与运行,一带一路的“连接”,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扩员,以及中国各式外交活动的开展,无一不向世人诠释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亦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对文化软实力的需求越发强烈,而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正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但当今时代,国际话语权一直被西方国家所主导,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虽然越发活跃在国际舞台,但中国声音却比较微弱,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不符。这不仅不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造成中国声音的“失语”,也不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势在必行,及时、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一刻也不能耽搁。
作为唯一文化未中断的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独树一帜、自成一体。邓小平的改革春风,加速了中国“齐头并进”的步伐。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比1978年已翻了好几十番,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稳步上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际话语权却依旧掌控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中国威胁论”“中国黄祸论”等哗然之声仍异常激烈。面对无中生有的舆论攻击和及时、有效地消除误解的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迫在眉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要善于运用中国因素,特别是要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大步向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制高点,要紧紧抓住机遇,基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载体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将中国声音传播到世界,将中国价值传递给世界,进而推动世界互动对话,产生良性共振。
四、结 语
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日趋形成。作为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国际话语权却在国际社会上与此明显不相称,因而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势在必行。新时代我们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致力于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