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公敏行录》与元代中期文人的理想形象

2019-02-09张建伟赵洁莹

关键词:浮梁文人

张建伟,赵洁莹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元代邓文原编选的《编类运使复斋郭公敏行录》(以下简称为《郭公敏行录》),有元至顺刊本等版本存世,①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等丛书。[1]该书记述了有关郭郁的十二次同题集咏,历经十几年,涉及他为官的德行政绩德政、家族的父慈子孝、人格修养等各个方面。该书是围绕个人的一种同题集咏,并且以总集的方式保存下来,在元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郭公,名郁,字文卿,号复斋。祖籍为汴梁封丘县吕村(今河南开封),金末为躲避战乱,整个家族迁徙到了大名(今属河北),定居于此。郭郁天资聪颖,他曾学《易》于侯克中。侯克中,字正卿,号艮斋,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精于研读《周易》,今存《艮斋诗集》十四卷,另有元散曲作品传世。

目前,学术界对《郭公敏行录》的研究成果不多,仅有两篇文章。②张国旺《<运使复斋郭公言行录>和<编类运使复斋郭公敏行录>的版本与史料价值》,考证了两部书的版本与编者,并结合郭郁的仕宦经历与交游及元代盐政探讨了它们的文献价值。[2](P46-52)杨镰先生的《元人总集研究示例》一文的上篇是关于《郭公敏行录》的研究,主要讨论了《郭公敏行录》的版本与内容,侧重其文献价值。[3](P36-42)那么,除了保存作品方面的文献价值,《郭公敏行录》还有何意义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文人集中歌咏郭郁?《郭公敏行录》涉及到文人对儒学的认同,元代中期文人对待儒学的态度有何变化?以下即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郭公敏行录》中的同题集咏考

《郭公敏行录》所记录的是郭郁从元仁宗皇庆元年到泰定帝泰定四年期间(1312-1327)在各地做官时当地人对他政绩的赞颂,主要表现在12 次同题集咏中,具体情况如下:

(一)任职浮梁时期 皇庆元年(1312年),郭郁被任命为奉议大夫、浮梁知州(今属江西)。任职期间有5 次同题集咏。

1.欢迎诗 皇庆元年(1312年)正月,郭郁前往浮梁上任,当地文人为他所作的诗,表达了对郭郁的欢迎之情,如仇远的“兰舟小作临岐别,竹马悬知夹道迎”,陆元德的“闻到公来人总喜,儿童竹马远相迎”,张衢的“入境喜迎新太守,按图知属古饶州”,[1](P659)俞希圣的“先声远到浮梁久,竹马喜迎贤太守,”[1](P658)因为上任之前,郭郁已经名声远播,这些表示对郭郁欢迎的诗,从侧面反映出郭郁来浮梁之前做官的德政。浮梁欢迎诗的作者主要有俞希圣、唐理、汤炳龙、仇远、陆元德、张衢、史台孙、施文振等17 人。

2.祝寿诗 皇庆元年三月,郭郁的父亲七十大寿时有一次祝寿集咏,主要赞颂他们父慈子孝。作者有俞希圣、揭祐民、郑思道、潘东明、俞彦圣、邓文原、仇远等28 人。

3.酬唱诗 皇庆元年(1312年)正月,艮斋先生侯克中赠予郭郁一首七律以资劝勉,郭郁展示给众人,大家相继次韵作诗。这些诗主要是赞扬郭郁的个人修养,作者有方玉甫、赵镇远、姚畴、方希愿、宋尧辅、章糓等10 人。

4.修桥诗 皇庆元年九月一日,郭郁将之前废弃的浮梁南城的浮桥重新修建起来,方便了当地人的生活,③获得人们的赞颂。潘东明、闵齐、余周锡、赵镇远、闵全、宋则等6 人作诗。

5.饯别诗 大约在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郭郁从浮梁州离任,④当地诗人纷纷写下赠别诗为他送行,主要有吴旭、徐省翁、周伯颜、徐天麟、蔡儒实、朱友闻、方希愿等7 人。

另外,在郭郁任职浮梁期间,当地民众也写了一组诗颂扬他的德政,即《昌江百咏诗》,作于皇庆元年(1312年)。这些诗具体叙述了郭郁所推行的政策法令,有的诗后面还附有自注,交代了这些事发生的背景。诗作反映了郭郁到了浮梁之后实施的一些教化措施,都与当地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到了百姓的称颂。

(二)任职秦邮期间 据《运使复斋郭公言行录》可知,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郭郁任职秦邮(今江苏高邮),至治二年(1322年)年末调任两浙都转运监使司事。至治三年正月(1323年),崔裕、张焕、刘克敬、张焕、张文纲等9 人作诗赞颂他。郭郁在秦邮任职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从文人们所作诗篇可以看出他在任期间政绩突出,比如刘克敬诗曰:“向善去恶党,扶弱催豪强。嘉声蔼千里,美化传一方。民歌五袴谣,在处遗甘棠。”[1](P677)崔裕诗曰:“竹马迎来半载余,政声早已动京都。”[1](P678)可见郭郁来到这里仅仅半年,但是他的政绩名声早已经传到了京城。

(三)任职浙江期间 至治三年(1323年)正月,郭郁被朝廷授予中宪大夫、同知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事。这一时期的同题集咏有一次,时间是至治三年,分为外地文人书信寄诗和本地文人作诗两种形式。书信寄诗有6 首,作者分别为陈普、顾瞻、王君济、金汝砺、周冕、杨枢,主要是夸赞郭郁的“仁政”、“文治”。本地文人梅鼎来、胡霖、张庸、梅亨等14 人作诗,有的称赞郭郁为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也有称赞他廉洁忠孝的。

(四)任职江西廉访司期间 泰定元年(1324年)十月,郭郁任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佥事。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治所在龙兴路(今江西南昌),管辖龙兴、江州、南安等十一路。泰定二年(1325年)十一月又转任庆元路总管兼劝农事。在郭郁任职江西廉访司期间有三次同题集咏。第一次发生在泰定二年六月,⑤主要是赞美郭郁“德政”,作者有郭余庆、刘开孙、赵良倜、熊文渊、黄文海、连元寿、艾天瑞、郑尧心等32 人。第二次是关于“体贴民间疾苦”的诗,主要是说郭郁任职之后当地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作者有王昭德、陈宗文、汪泽民、吕奉等4 人。第三次是“东湖去思”,发生在郭郁赴任庆元(今浙江宁波)之际,表达了惜别之情,作者主要是一些官员,包括洪耕、陈景常、钱原道、周冕、李沂等10 人,主要表达对郭郁重视儒学教化的感激之情,比如李沂“阳和布德泽,蔚然借恩光”。[1](P696)

(五)任职福建期间 泰定四年(1327年)十月,郭郁改授嘉议大夫、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在福建任职时的同题集咏有两次。第一次是“福建酬唱”,时间是庚午年,即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至日,这些诗作多提到梅花,当为冬至之日。先是郭郁寄给御史尚克三首绝句,尚可和韵回赠,随后三山文学掾徐东、古候佚老黄文谨、建安前进士张复、福州儒学学录刘仪凤、训导梁奎、训导张英、训导陈康等人纷纷次韵。诗作多是夸赞郭郁与尚克的道德修养与政治作为。第二次是为郭郁祝寿,具体时间不明,作者主要有张复、徐东、梁奎、陈康4 人。诗作主要是赞颂郭郁的儒学修养,比如徐东说:“幼而好学,明善诚身。壮以施政,亲亲仁民。利贞诚复,终始一真。”[1](P700)

二、《郭公敏行录》歌咏的内容

《郭公敏行录》收录142 人的271 首诗,其中包括“民谣十首”和“昌江百咏诗”(今存诗45 首),另有词4 首,文31 篇。这些作品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官德政 郭郁在这十余年中,多次在地方做官,先后担任过浮梁知州、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事、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庆元路总管兼劝农事等职。他勤于职守,关心百姓疾苦,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事,受到人们的称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修建桥梁 郭郁在浮梁为官期间,曾修建桥梁,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当地儒生纷纷作诗来赞颂他。比如方玉父说:“重建舆梁古道通,溪山收拾画图中。彩虹冷浸秋空碧,铁锁横施夕照红。击楫声传千里外,回渊力障百川东。桥成不假相如笔,万口同称郭令公。”将他比之为唐代功勋卓著的郭子仪。还有潘东明的“行人稳步青云上,豪客高歌夕照中”,闵齐的“古道重兴千载废,群艘宜障两溪回”,余周锡的“新作长桥似砥平,双溪水与政俱清”,[1](P672)也极力赞颂其德政。

2.翻修学堂 郭郁在浮梁期间还翻修了当地的宣圣庙与学堂。潘东明《浮梁州建学序》记载,“皇庆初元之三月,汴梁郭公复斋植节是邦,政有清白声,岿然独立。下车初,首谒宣圣,见旧庙浅窄,上雨旁风,愀不自安,毅然以宫墙为己任,知所本矣。乃集邦之贤大夫,议而新之,而士亦感奋,竭力以从。”[1](P671)郭郁来到浮梁,看到旧的学堂破败不堪,毅然决定重新修建,以敦教化。他召集当地的贤大夫,与他们讨论修建事宜,很快在旧址的基础上建成了学校。于是文人们便作诗来歌颂,《昌江百咏诗并序》其一曰:“下车先政辟儒宫,不但张夸栋宇雄。次第更徭加勉励,吾身亲见汉文翁。”诗末注曰:“公初至,谒文庙,见殿宇损漏,即劝诱儒生,随力乐助,或修或造,栋宇一新。”[1](P661)当地人积极评价郭郁的行为,把他比作西汉在蜀兴教的文翁。

3.建立三皇庙 郭郁担任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佥事时,曾建立三皇庙,以维护百姓的生命健康。汪泽民《南康县新建三皇庙记》记载,“泰定初元甲子春,南安大疫,属邑三,南康尤甚。踰冬不少衰。盖其俗尚巫事鬼,屏医弃药。”郭郁赴任江西伊始即发现南康县的疫情严重,但是当地风俗是弃医药而信巫鬼。郭郁对此感到伤感,他对县官说:“国朝创医学,崇三皇,设博士弟子员,以精其艺。春秋牲币,朔望行舍菜礼,以严其祀。训饬有司,着于令甲。繇京师达郡邑,罔不钦承,将以迓续民命,广至仁也。今是邑庙制,弊在僻陋,不中式程,邑人之不知医也固宜。大非所以副上意。吾纠绳是司,民疫苦是问,吾曷敢怠?”[1](P702)他认为要运用传统的医学来治疗疫病,号召建立三皇庙,改善当地百姓的医疗条件。郭郁率先捐出俸禄,在他的带动下,官吏与百姓纷纷加入,三个月即完工。《昌江百咏诗并序》其四歌咏了这件事,诗曰:“医官昔日奠三皇,几向槐宫借讲堂。此日殿庭新壮观,蒲阶草碧术苓香。”诗末注曰:“前政欲营三皇殿,久而未能。公营建,不日而成,而后医学有所宗仰,旧日惟就学宫,行□而已。”[1](P661)由于郭郁的果断与慷慨,之前久拖未建的三皇庙终于建成。

4.治理弊政 郭郁任职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事时,发现很多问题,包括税收、盐政、社会秩序等问题,他本着打击奸猾、便利百姓的宗旨,逐一解决。

税收问题在《昌江百咏诗并序》中有详细的叙述,其十曰:“走税飞粮役不均,混殽玉石伪成真。设非挨究更前弊,豪猾皆为漏网人。”[1](P662)以往税收、劳役等存在不均等的问题,郭郁追究豪强的责任,使得积弊得以解决。

至治三年(1323年)正月,郭郁接到任命,为两浙盐运司同知,二月到两浙盐运司履新,三月去往嘉兴分司,掌管盐务。他在治理盐政期间,抑强扶弱、私盐讼简、平反冤狱,将盐徒与百姓、盐官之间的关系理顺,保护了平民百姓的利益。“民谣十首”歌颂他为民伸张正义的胆识。例如《私盐讼简》:“盐讼凡经化笔春,不容攀指扰平民。随时断遗无留狱,尽伏清廉法令伸。”郭郁处理有关于盐的诉讼,清明廉洁。再如《平反冤枉》:“豪富欺贫百事端,每诬盐事欲欺官。公心独有神明见,一一平反不受瞒。”[1](P684)郭郁洞察到豪富之家借助盐政之事欺瞒官府,压迫百姓,平反冤狱,不允许豪强再去打扰平民百姓。。

任职浮梁时期,郭郁发现当地的社会秩序有些混乱,于是便制定了许多法令,维护平民百姓的利益。这些措施包括整治卖婚,“痴民背母卖婚书,媒妁符同实证虚。州尹判官明似镜,奸豪无计夺贫愚。”(《昌江百咏诗并序》其九)平反冤案,使无辜百姓免于苦难。“口词自古出词人,书状谁知巧撰新。不是明公能擿伏,良民冤讼几时伸。”(《昌江百咏诗并序》其八)[1](P661-662)对于郭郁的善政,不仅百姓交口称赞,文人也多有题咏。比如在《任江西宪德政》集咏中,虞尧臣说:“决狱不冤行素学,使民无讼本初心”,赞扬郭郁本着儒家减少诉讼的原则行事。汪允文说:“清风数发苏民瘼,化雨渐肌洗狱冤。”[1](P688)赞美郭郁平反冤狱,关心百姓疾苦。

(二)人格品行 在郭郁长达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中,一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明,仁慈宽厚,体察民情。

1.清廉自律 郭郁无论在何地为官,都能做到廉洁自律。李天应《秦邮使君郭公善政颂并序》曰:“公在郡半年,廉直清明,植善去恶,崇尚儒士,惠恤小民。”[1](P675)高方桂《高沙高方桂饯郭侯诗并序》曰:“又且律身廉洁,一清如水,为政以不扰为主。”[1](P677)这些都是人们对郭郁在高邮为官的评价。

郭郁为官期间,刚正不阿,清明廉洁,受到当地百姓的信任与爱戴。至治三年(1323年),郭郁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事时,杨枢有诗曰:“运课成规自得方,先施德政后施刚。……廉洁居官心似水,忠勤报国鬓微霜。”[1](P682)赞美郭郁实行德政,为官廉洁。熊文渊诗曰:“澄清有志持公道,擿伏无私烛吏情。”[1](P689)称颂他一心为公,不存私念。民谣十首中的《门无私谒》《秋毫无取》等诗也赞美郭郁廉洁自律的品质。

2.仁慈宽厚,体察民情 高方桂《高沙高方桂饯郭侯诗并序》曰:“慈祥宽厚,高邮两城五乡受公之惠,甚如父母之爱其子也。”[1](P677)赞扬郭郁仁慈宽厚,爱民如子。金汝砺诗曰:“盐鹾额羡有余力,囚系冤伸存至仁。疾恶威声犹烈日,接人和气胜阳春。”[1](P682)郭郁向善去恶,体察民情,为民伸冤。郭余庆在《任江西宪德政》诗中说:“绣衣揽辔五峰城,疏决淹囚察下情。法有公评谁敢议,罪于疑处赖从轻。”称颂郭郁体察民情,执法公平。刘开孙诗云:“肃政精神寒吏胆,满腔恻隐惬民情。”[1](P689)也是称颂他整顿吏治,对待民众有恻隐之心。在郭郁的治理下,百姓没有忧愁,文人对他满怀赞颂之意。⑥

(三)家庭和美 郭郁兄弟四人,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弟和睦。有关家族生活和美的内容在浮梁儒生为郭郁父亲所作的祝寿诗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对郭郁父亲的赞颂与祝福是这些诗作普遍的内容,比如,俞彦圣诗曰:“由来天下神仙客,定是朝中砥柱臣。但愿我侯长不老,年年此日庆生辰。”[1](P667)祝愿郭郁父子长寿,长享天伦之乐。赵镇远《寿诗序》记载,皇庆元年郭郁的父亲七十大寿,浮梁的文人们说:“有寿可以待子之贵,有禄可以及亲之养。人生之罕遇,天下之至乐也。”揭祐民诗曰:“况今儿作民父母,唯诺愉怡移薄俗。州家美政报翁知,胜于放鸽献生鹿。”[1](P664)儿子为官的政绩与美誉对于父亲是最好的祝寿礼物。郑思道诗曰:“乾坤不老八千岁,父子齐名万石家。”[1](P666)石奋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被称为万石君,是富贵之家的典型代表。把郭郁家族比作西汉石奋家族。钱塘俞希圣诗曰:“汾阳芳谱与今同,寿相家声有祖风。积庆子为贤太守,稀年人羡老仙翁。”[1](P665)将郭郁与唐代的郭子仪相提并论。郭子仪是否为郭郁的祖上尚需考证,文人借此表达了对郭郁的赞美,因为郭子仪家族为古代家族富贵的典范。“积庆”一句出自《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指修善的家族会有更多的吉庆。这里蕴含着父亲修善给子孙带来福分的意思。李鸣凤《寿诗后序》曰:“致政翁适年七袠,四子竞爽,朱紫烜耀,人皆以致政翁积善所致。”[1](P667)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最终,对郭郁为政、人品和家族的赞颂汇聚到儒家修齐治平的美好理想。潘东明诗曰:“由来平治本修齐,施于有政皆其余。”[1](P66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美好理想。诗人把郭文卿的治政有方归之为他勤于修身、家庭和睦。李鸣凤《寿诗后序》曰:“孟子论君子之乐,以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为一乐。”[1](P666-667)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是君子的一大快乐。郭郁的父亲高寿,兄弟和睦,成为当地文人推崇的一种生活状态。

三、郭郁和元代文人的理想形象

郭郁的思想和政事都带有很深的儒家思想的烙印。他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处世准则,秉持操守,实践忠孝行为。他在政治上清明廉洁,为百姓谋福利,在家庭生活中孝顺父母,教育子弟。在文人眼中,郭郁是实践着儒家君子的理想的典范。

在修身方面,郭郁按照儒家的理想人格要求自己,并且身体力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迁怒,不贰过。方希愿《复斋说》曰:“其闻一知十之资,触类而长,不必件件历过,而春融冰释,自然至此,不迁不贰。此正颜子持守之验,此颜子所以为不远之复。侯内重外轻,明体适用,而学颜子之乐。”[1](P671)赞颂郭郁以颜回的品行作为自己的榜样,学习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和安贫守道的“颜子之乐”。赵镇远诗曰:“复道有来还有往,艮山成始又成终。行藏师友曾商订,禹稷颜回各有功。”[1](P669)是说郭郁将禹稷的功业与颜回的德行集于一身。

第二,长于学《易》。《易经》被认为是群经之首,很受儒家的重视。高方桂《饯郭侯诗并序》曰:“今太守郭侯,家世古汴,簪缨芳裔,襟度汪洋,智见高伟,深通羲《易》,四书奥旨,淹贯该博,可谓文章诗书贤守。”[1](P676-677)郭郁通读《易》书,见识深刻。方希愿《复斋说》记载:“公退,以诗书淑士,尤喜谈《易》。揭复斋二大字,榜其燕寝。盖有得于涵养之素,体验之余,而非徒诵说云尔,侯之雅志可尚已。”[1](P670)“复”出自《周易·复卦》,李零先生解作“迷途知返”[4](P155),然而,《复斋说》更多联系的是孔子教导颜回“克己复礼”、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等内容,文中说:“先儒谓颜子无形显之过,念虑少羌,随即觉悟。……此正颜子持守之验,此颜子所以为不远之复。”[1](P671)强调一种内省精神。

儒家主张修养要体现在行为中,《周易·乾·文言》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疏曰:“言君子之人,当以成就道德为行,令其德行彰显,使人日可见其德行之事,此君子之常也,不应潜隐。”郭郁的儒学修养表现到政事中,就是重视儒学教化,如同方希愿诗所赞颂的:“朝廷有道振儒风,太守声华晓日东。扶起六经尊孔氏,扫除异论本文公。”认为郭郁在坚守儒学传统上是承袭孔子与朱熹的。方玉甫诗曰:“先生在昔侯师圣,弟子当今郭令公。讲学不离仁知勇,为邦必慎始衷终。从知师友渊源正,大展真儒济世功。”[1](P669)也是说郭郁儒学根底纯正,能将儒家的理念付诸实践。

第三,忠孝两全。陶璞《饯郭侯浙漕之任序》记述郭郁之言曰:“忠孝乃吾分内事,吾必终始如一,表里如一,不负夫子之言,可也。”[1](P679)这是受到孔子的影响,讲求做到有忠有孝,始终如一。陶璞在饯序之后的诗中说:“两全忠孝昔犹今,泰华争高海共深。霜雪无情知栢操,江淮有眼识棠阴。”[1](P680)张子寿诗曰:“天地中间以伟人,心全忠孝事君亲。”[1](P682)这些诗句都是赞颂郭郁忠孝两全,在家侍奉父亲,为官治理有方,成为文人心中的典范。

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郭郁也成为文人的楷模。

第一,齐家。郭郁孝顺父母,邓文原说:“文卿上奉七十之亲,以孝闻。”[1](P658)他的家庭和睦,兄弟和谐,赵镇远《寿诗序》说:“翁之寿,子之贵,相须而未艾也。侯孟弟应门,仲弟戎职,暂假扶侍,季弟承宣汴省,亦且至膝下。郡人将绘为庆图,弦为美诗。”[1](P664)这可以说是“齐家”的一种状态。《论语·学而》记载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入则孝”,是说在家里要孝敬父母。

第二,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在古代的范围不同,这里可以理解为在政事方面。郭郁治理地方政绩卓著。邓文原《浮梁州重建庙学记》记载:“其守浮梁,尝新三皇殿,建舟梁,均赋役,汰烦冗,雪滞冤,为政号称廉能云。”[1](P702)郭郁的德政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境界。陈普在送郭郁赴任浙江漕运的诗中说:“公候今年分出司,为政以德行仁慈。福星下照吴分野,昔民嗷嗷今怡怡。万物倚公为吐气,刚直不敢干以私。”[1](P680)称颂郭郁“为政以德”。同时,郭郁还注重教化,曾修复学堂,提升当地的教育与文化。王昭德《绝句十二首》其九曰:“廉车礼乐崇儒雅,激起江西教子孙。”[1](P693)就是对郭郁为政最好的总结。姚畴《上知州郭侯德政序》曰:“侯之政不沦于末,由先教而知所本也,廉且能而不过用其才,由好学而进于道也。”[1](P660)即《论语·为政》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因为如此,郭郁坚守儒家的治国理念,受到当地百姓和儒生的爱戴与赞颂。

《郭公敏行录》的作者主要是分布在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这些地方都属于元代文化发达地区,这些文人多为当地基层学官与儒生,属于中下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他们的眼中,郭郁在外“吏瘠民肥千里治”,在内“父慈子孝一家仁”(吴鹏飞祝寿诗)[1](P667)。可以看出,文人对郭郁的称颂,寄托了他们自己的一种理想形象,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修齐治平。

四、《郭公敏行录》和元代中期文人的儒学信仰

从《郭公敏行录》的这些颂诗中,可以反映出元代文人看待儒生与吏员的观念。不同于宋金以科举为主,元代仕进多途,元人王寔曰:“国朝用人之法有二,曰儒,曰吏。儒者,读经史数千万言,试有司,有得失之患,或数举不荐,或荐而不第。吏则不然,涉猎古今,期会簿书而已。宪台以俸吏历三考升各道宪司书吏,由宪司而察院,若行省、行台掾史,循资而上,不数十年间,登显要者班班焉。”[5](P72)王寔所言,对吏的升迁之易有夸大的成分,毕竟登显要的吏屈指可数,大多数吏沉抑下僚。在元代文人眼中,吏的形象不佳,有“吏治文书刻深”的说法。[6]坚守本分,不愿作吏的儒生大有人在。⑦邓文原在《文卿知州赴浮梁任序》中说:“荐绅间往往言文卿雅好儒术,其为吏慎三尺法,而无舞智深文以徼荣宠。”[1](P657)对于吏员出身的郭郁,邓文原强调他爱好儒学,不同于吏的“舞智深文”。日本学者饭山知保指出,郭郁用“以儒饰吏”来进行自我认同。[7]即使这个因素存在,也不能否认当时的文人确实是通过对郭郁的赞颂来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建构。

蒙元王朝建立初期,蒙古人以武力得天下,漠视中原文化,对于汉族儒士可以发挥的社会作用缺乏应有了解,甚至认为儒生的作用不及工匠。⑧蒙古时期僧道的地位高于儒生,甚至于孔子后裔孔元措恢复衍圣公地位也得益于全真道士萧元素与禅僧海云的帮助。[8](P79-88)不但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从前作为唯一的政府语言的汉语,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9](P32)这种状况到了蒙元统一南宋时仍然没有改观,以至于汪元量不无解嘲地说:“释氏掀天官府,道家随世功名。俗子执鞭亦贵,书生无用分明。”[10]

到了元朝中期,不但恢复科举制度,文人得以重新获取通过科举参与政治的机会,而且朝廷明确规定了理学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从而正式确立了理学在元朝教化中的地位。尽管在元代儒学与儒生的地位大不如宋代,[11](P411)但是,元代中期的文人依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人处世也有浓郁的儒家色彩。郭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人对郭郁集中歌咏称颂的时期,正是元朝恢复科举,儒学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明显减弱了元初时的彷徨和落寞,重新焕发了通过习儒而步入仕途,实现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

不可否认,元朝存在民族歧视,汉族文人对朝廷有一种疏离感,到了元末更为明显,左东岭先生总结为旁观者心态:“它是由于民族隔阂所带来的政治边缘化的历史状况而导致的,并由此构成了三种主要表现形态: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责任感的淡漠、政治与道德的分离、生活态度的闲散与个性的自我放任。”[12]牛贵琥先生指出,元人后期的文学活动体现出文人摆脱了对政治的依附,追求独立品格。⑨

对政治淡漠是元代文人的重要表现,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但同时也不应忽略另一方面,就是元代文人对儒学的信仰虽然陷入低潮,却从未中断,有时甚至表现得非常突出。由于草原文化的盛行而导致社会失序、道德失范,元代文人“自觉担当了救世行道的责任,积极投身于社会重建的事业之中”,[13]其核心就是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元代中期出现的《郭公敏行录》,就是元代文人推崇儒学的反映。南方的众多中下层文人围绕一个官员举行多次同题集咏,通过对郭郁这一文人的理想形象的歌咏,集中反映了元代中期南方中下层文人“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具有典型意义。

注释:

①张国旺考证编者不是邓文原,因所收黄文仲文署至顺二年(1331),此时邓文原已去世三年。

②(日)饭山知保《〈运使复斋郭公言行录〉的编纂与其背景——蒙元时期吏员出身官僚的自我认同和晋升战略》也涉及到《郭公敏行录》,该文收入魏崇武主编《元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第2 辑),中华书局2014年版。

③《方玉父浮梁桥诗并引》记载:“徽水随山北来,至城南,始浮木而度,郡之名昉此。旧有桥,废者五十年。太守复斋先生下车未半载,斯桥重兴,江山还千古之奇,人物聚一时之盛。喜甚欲舞,情见于辞。”

④周伯颜所作诗说:“昌江美化五载余”,由此推断郭郁在浮梁任职五年多。

⑤参见方君寿《任江西宪德政序》,《郭公敏行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赵良倜诗曰:“民无叹息忧愁态,士有权欣赞颂声。”

⑦胡翰《胡仲子文集》卷四《送胡正辞叙》曰:“延祐初,诏天下郡县选用诸生为吏。诸生多学官子弟,习俎豆,修诗书之业,一旦起家,持簿书筐箧,与刀笔吏伍,或不愿也。”

⑧《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耶律楚材曾对元太祖说:“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

⑨参见牛贵琥《玉山雅集与文人独立品格之形成——金元文士雅集的典型解析》,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浮梁文人
北纬30°恩赐 千年浮梁茶
艺术在浮梁
Art at Fuliang 艺术在浮梁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北宋文人朋友圈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文人吃蛙
买茶去浮梁
慢城理念下浮梁镇景观小品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