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不同剂量 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诱导绝经的治疗效果分析
2019-02-09张立琼
张立琼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408300)
临床常见子宫肌瘤患者,疾病高发年龄段是30岁至50岁。分析得出,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可诱导患者绝经,临床常用米非司酮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控制,但是,临床上对于米非司酮用药剂量大小尚存在争议[1]。本文对44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诱导绝经患者实施米非司酮不同剂量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如下研究及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月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诱导绝经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根据随机双盲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各22例,其中,实验组年龄48~58岁,平均年龄50.5岁;对照组年龄47~57岁,平均年龄50.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运用5 mg/d米非司酮治疗,实验组治疗过程中运用12.5 mg/d米非司酮治疗。两组患者用药时间均为患者月经来潮第1 d睡前,用药途径是口服,连续用药3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比对照组,明显实验组治疗后子宫肌瘤大小、治疗后子宫大小、绝经率、阴道出血率、子宫切除率、月经复潮率均更为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子宫肌瘤大小、治疗前子宫大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大小、子宫大小对比(,mm3)
组别 n 子宫肌瘤大小 子宫大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22 46.99±21.01 20.99±2.01 190.01±42.95 100.04±22.33对照组 22 46.94±21.06 26.04±2.05 188.65±43.25 156.66±23.04 t 0.0078 8.2503 0.1046 8.2770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方式诸多,包括子宫全切、输卵管切除、手术切除肌瘤等,可严重损伤患者机体,可导致患者阴道出血、疼痛、感染及休克等,可对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提出了微创子宫动脉栓塞术、射频消融术及高强聚焦超声等,可促使患者机体损伤程度有所减轻,但是治疗费用较高,临床限制较为明显。
临床分析得出,子宫肌瘤患者发病机制不明确[3],对比正常子宫肌层组织,发现子宫肌瘤细胞中明显增加了雌激素受体及雌二醇含量。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诱导绝经患者时常用米非司酮,可抑制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体,可非竞争性拮抗雌激素,可减少患者子宫动脉血流量及瘤体血供,最终明显减轻患者盆腔充血带疼痛坠胀感,另外,米非司酮可阻止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增加。
本组结果:明显实验组治疗后子宫肌瘤大小、治疗后子宫大小、绝经率、阴道出血率、子宫切除率、月经复潮率均更为理想,说明12.5 mg/d米非司酮治疗的可行性更高。
综上,围绝经期子宫肌瘤诱导绝经患者实施米非司酮12.5 mg/d治疗,效果明显优于5 mg/d米非司酮治疗,对显著改善患者治疗后子宫肌瘤大小、治疗后子宫大小、绝经率、阴道出血率、子宫切除率、月经复潮率存在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荐。